磁懸浮、大外環……車輪滾滾,北京四十年交通出行大變樣

9月20日,三環路完成整體大修。這是三環路近十多年來的又一次大修。始建於上世紀80年代的三環,雖然還是這座城市的大動脈,但北京人的出行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路網、公交地鐵線網越織越密;出行可選的方式越來越多;綠色出行尤其是自行車出行漸成時尚。

昔日阡陌,今日坦途。

40年前的北京,二環內才算市區。出了二環,只有水溝、莊稼地和鄉間小路。在許多老北京的印象裡,繁華的東三環團結湖曾經“就是一個大溝”,可以遠眺中軸線的永定門外沙子口沒一棟高層建築。那時人們不敢想象,北京城的路會一圈兒一圈兒從城裡向外延伸,從二環、三環一直修到今天的“首都大外環”。一條條城市快速路、高速路相繼打通,串聯起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網。

磁悬浮、大外环……车轮滚滚,北京四十年交通出行大变样

馬甸橋連接北三環和京藏高速公路,是三環路上的一處重要樞紐,橋上車流交織,橋旁樓宇林立。 本報記者 鄧偉攝

磁悬浮、大外环……车轮滚滚,北京四十年交通出行大变样

改革開放前,馬甸只是一個十字路口,道路狹窄,路旁都是低矮的平房。劉英毅攝

對北京市民來說,假期能去的地兒越來越多了。

不久前的中秋節,市民劉玲一家開啟了自駕遊,“這次路線很簡單,沿著新開通的首都環線高速玩兒。”劉玲一家沿途不僅去了淶水野三坡、懷來雞鳴驛古城,還去了豐寧壩上草原。要是放在過去,三天時間只敢去一兩個地兒。隨著今年8月首都環線高速(通州-大興段)和京秦高速北京段通車,北京境內所有國家高速公路網中的斷頭路全部消除,路面出行再次提速。

40年間,路在延伸,市民出行可選擇的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

改革開放初期,路面上最常見的就是塞滿人的公共汽車和自行車大軍,小汽車還很稀罕。新建的西直門立交橋上,看不到車水馬龍,倒是能看到京郊農民趕著毛驢進城。上世紀90年代,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兩個輪子”的風光逐漸被“四個輪子”取代,空蕩蕩的機動車道變得熱鬧起來,堵車成為城市“成長的煩惱”。

磁悬浮、大外环……车轮滚滚,北京四十年交通出行大变样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自行車大軍逐漸被機動車取代,私家車出行成為流行趨勢。本報記者 鄧偉攝

磁悬浮、大外环……车轮滚滚,北京四十年交通出行大变样

浩浩蕩蕩的自行車大軍曾是北京的一道景觀。劉英毅攝

為了提高出行效率,公共交通發展開始提速。自1994年到2000年的六年間,北京公交的運營車輛由7819輛增加到15445輛,增加了近一倍。乘客在車上擠成“相片兒”的情況得到明顯改善。2005年底,北京首條快速公交--南中軸快速公交1線全線貫通,時速由普通公交車的20公里提高到26公里,高峰期發車間隔僅需兩分鐘。這個中秋節,定製公交平臺開通“合乘”公交服務,市民夜間出了北京南站可以打到一輛“網約公交”。

軌道交通也不斷製造著驚喜。北京首條磁懸浮地鐵S1線開通,乘客享受到低噪音“貼地飛行”體驗;國內首條全自動運行地鐵燕房線開通,“無人駕駛”正在成為北京地鐵“標配”;計劃明年9月試運營的軌道交通新機場線,將成為國內首條最高時速達160公里的軌道線路。北京地鐵運營線路圖上,最早開通的1號線、2號線早已不再孤獨,22條線路逐漸編織成總長度達608公里的大網,而且越織越密越大。

從小在通州長大的曹女士回憶,八九十年代,從通州進城只能乘坐線路不多的公交車;2003年底,八通線開通試運營,快捷、準時的地鐵成為她的出行首選;去年底,市郊鐵路城市副中心線開通運營,通州站到北京站不到半小時,還不用換乘,在市區上班的曹女士有了通勤新選擇。

磁悬浮、大外环……车轮滚滚,北京四十年交通出行大变样

如今,不斷延伸的地鐵線路承擔起更多通勤的重任,新開通的線路也實現了無人駕駛、磁懸浮等技術上的新突破。本報記者 武亦彬攝

磁悬浮、大外环……车轮滚滚,北京四十年交通出行大变样

80年代,沿二環路開行的44路開通,那個年代公共汽車就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代名詞。王振民攝

隨著小汽車保有量激增,更綠色環保的自行車開始迴歸。

近兩年,共享單車搭著“共享經濟”的順風車,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最重要的代步工具--自行車,又帶回到我們的生活中。為了保障騎行安全,一條條嶄新的自行車道出現在城市中,十字路口還鋪上了象徵路權的“紅毯”。明年6月底,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路將主體完工,從回龍觀到上地全城6.5公里道路沒有紅綠燈,自行車也將有“高速路”。

40年間,北京交通出行的歷史,在滾滾車輪中飛奔向前,如今仍在不斷刷新著速度。

---------------- The End -----------------

文字:孫宏陽

監製:李繼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