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醫藥「梗阻」 寬口徑培養中醫人才

近年來,不少高校探索推行寬口徑分大類招生入學模式,待學生學習完成專業基礎課程後再根據興趣愛好選擇專業,此舉能夠顯著提升大學生對所學專業的滿意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筆者認為,中醫高校在招生時,也可不細分為中醫學、中藥學、針灸推拿學等專業,寬口徑招生。等到學生入學2~3年完成中醫類基礎課程後,再根據學生專業意向和興趣,引導學生向不同專業方向攻讀細分。此舉有利於培養熱愛中醫、堅定本專業信念的高素質中醫人才。

中醫在古代沒有專門的中藥學科和職業,中醫中藥始終是相輔相成的,醫師即藥師。這種中醫中藥有機結合、相互實踐探索、總結療效和運用的經驗模式,促進了中醫藥技術的一次次創新發展。

古代醫藥不分,對名醫的稱謂包括“名醫”“神醫”“藥王”“藥師”等,如“藥王”孫思邈正是名聞天下的醫生,其編撰的《千金翼方》《千金要方》實為醫藥俱通的曠世鉅著。偉大醫藥學家李時珍不僅著述傳世鉅著《本草綱目》,同時也編寫了《瀕湖脈學》等中醫經典臨床論著。

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仿照西醫課程設置中醫、中藥相互獨立的兩個新專業,本意是希望兩個專業都能得到更好的發展。然而半個多世紀以來,中醫中藥分開後產生了一些嚴重的問題。如中醫脫離中藥物質基礎的指引,單純的中醫抽象思維難以被青年一代接受,許多年輕中醫“西化”特徵明顯;中藥學科脫離了中醫靈魂的指引,單純向著化工製藥方向發展,如同脫韁的野馬,“魚腥草注射液”事件、“馬兜鈴酸”事件等藥害問題層出不窮。

當代中醫傳承發展中面臨的如中醫療效弱化、中醫西化、中藥質量不達標等問題,與中醫學和中藥學割裂開來、分類設置管理有莫大關係。同時,據有關學者對中醫藥高校專業滿意度調查顯示,不少學生對本專業滿意度較低,尤其是中藥學等非臨床專業學生表現更加明顯。這不利於有關學科的發展,也是對國家教育資源和辦學經費的極大浪費。打通中醫中藥之間的“梗阻”,探索創新中醫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中醫中藥融和發展,是當務之急。

幾千年來,中醫藥事業在中醫中藥不斷融合創新中得到發展和提高。國醫大師金世元,除了是中藥界的泰斗外,也是一名中醫師,擁有合法的行醫資格。國醫大師顏正華在中藥學科方面具有精深的造詣。著名中醫臨床家姜良鐸早年長期從事中藥工作。這些中醫藥界前輩若不是具有廣博的中醫學和中藥學雙重學科知識,恐怕難以取得今日的巨大成就。

實踐證明,中藥是中醫臨床實踐和科研發展的物質基礎和重要手段;中醫理論和實踐又是中藥學科傳承發展的靈魂和指引。二者一旦分開,中醫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因此,國家中醫藥主管部門和教育部門應研究創新中醫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可以採取本科生階段寬口徑招生培養,不再細分為中醫學、中藥學等專業,待學生完成3年以上專業基礎課程學習後,再根據學生意願,篩選合適的學生攻讀不同專業;也可以改革本科階段中醫類招生培養模式,不再區分中醫各專業,到研究生階段再根據學生意願和學習成績篩選分為中醫學、中藥學、針灸推拿等專業。如此一來,學生對專業的認可度得到了提高,優秀中醫接班人也將會越來越多。 (作者程華堯單位系海南省婦幼保健院)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瀏覽內容,轉載分享只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