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東周之春秋篇(一)

中國通史——東周之春秋篇(一)

總述:

時間跨度: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476年

春秋是我國曆史上大變動的時期,井田制逐步崩潰,社會經濟迅速發展,思想文化空前活躍、繁榮,產生了老子、孔子等思想家,各民族間的融合進一步加強。與此同時,王室衰微、禮崩樂壞;五霸崛起,戰爭連年。春秋,是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歷史為中國奴隸制社會敲響了喪鐘。

歷史大事記

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建立東周。春秋時期開始。

中國通史——東周之春秋篇(一)

前724年◆晉國發生曲沃之亂。

前722年◆鄭國發生共叔段之亂。衛國發生州籲之亂。

前720年◆周、鄭交惡,鄭國崛起。

前704年◆楚國稱王。

前689年◆衛惠公逃亡後復國。

前686年◆齊國內亂,襄公被殺。

前685年◆齊、魯發生乾時之戰,管仲輔佐齊桓公。

前684年◆齊、魯發生長勺、乘丘之戰。

前682年◆宋國發生南宮之亂。

前681年◆齊桓公確立霸業。

663年◆齊桓公發兵救燕,攻伐山戎。

前656年◆齊桓公伐楚,召陵之盟。

前651年◆蔡丘之會,訂立盟約。

故事引申:蔡丘之盟

公元前651年,周惠王去世。齊桓公會同各諸侯國擁立太子鄭為天子,這就是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後,命宰孔賜齊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大輅的拼音是​dà lù(大輅),它的釋義是亦作" 大路 "。玉輅。古時天子所乘之車。),以表彰其功。齊桓公召集各路諸侯大會於蔡丘(今河南蘭考、民權縣境),舉行受賜典禮。受賜典禮上,宰孔請周襄王之命,因齊桓公年老德高,不必下拜受賜。齊桓公想聽從王命,管仲從旁進言道:"周王雖然謙讓,臣子卻不可不敬。"齊桓公於是答道:"天威不違顏咫尺,小白敢貪王命,而廢臣職嗎?"說罷,只見齊桓公疾走下階,再拜稽首,然後登堂受胙。眾諸侯見此,皆歎服齊君之有禮。齊桓公又重申盟好,訂立了新盟。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蔡丘之盟"。

前632年◆城濮大戰,晉文公稱霸。

前608年◆楚王稱霸。

前589年◆晉、齊發生鞍之戰。

前584年◆吳國興起。

前560年◆吳、楚發生皋舟之戰。

前546年◆晉、楚弭兵( mǐ bīng,停止戰爭),戰爭轉至南方。

前515年◆吳王僚遇刺,闔閭(hé lǘ)即位。

故事引申:專諸刺王僚

公子光(吳王闔廬)埋伏甲士於地下室中,然後宴請吳王僚。吳王僚派兵陳列於道旁,從王宮到公子光家,公子光家大門、臺階、屋門、坐席旁,都佈滿吳王僚的親信,手持刀劍的衛士夾道護持。吳王僚到後,公子光假借腳疾,進了地下室,讓專諸將匕首藏於烤魚的腹中,偽裝上菜,呈獻給吳王僚。專諸將魚送至吳王僚前,突然從魚腹中取出匕首刺向吳王僚,吳王僚當場斃命,年38歲。而專諸也被吳王僚左右衛士用劍刺穿胸膛而死。

前494年◆吳王夫差敗越,越王勾踐使人求和。

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邗溝,溝通長江、淮河,為我國最古的運河。

前476年◆春秋時期結束。

大國爭霸

1.王權衰微

春秋歷史與西周最明顯的一個不同點是王權衰微,周天子逐漸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東遷後的周王室勢力大為削弱,僅能控制雒邑周圍幾百裡的土地。諸侯定期納貢的制度也已無法保證,致使王室財政十分拮据。東周第二代天子桓王在位時,周王室與同姓諸侯鄭國(都新鄭,今屬河南)矛盾激化,導致了一場戰爭,結果王室軍隊大敗,桓王中箭負傷,周天子的威信更加低落。西周王室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到春秋則已成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中國通史——東周之春秋篇(一)

西周分封諸侯,數量龐大,到春秋初期見於史載者仍有140餘國。這些國家起初只是一些不相銜接的墾殖區,人口稀少而居住集中,國與國之間有大片空地。加上交通不發達,因此各國聯繫較少,基本上相安無事。春秋時期,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各國的接觸顯著增加,疆土逐漸相連,戰爭也因而大為頻繁。

各國的強弱分化越來越明顯,很多小國漸被大國吞併,大國之間又展開爭奪霸權的激烈鬥爭。諸侯互相混戰,不受王室約束,周朝實際上已處於分裂割據的狀態。另一方面,王權雖然大幅度下降但其影響並未完全消失。大國爭霸都還需要打出“尊奉王室”的旗號,表面上仍尊重周天子的共主虛名,實則是利用它來號令小國,鞏固自己的地位。

2.春秋五霸

在大國爭霸的過程中,先後出現了一些著名的霸主,文獻中稱之為“春秋五霸”。

關於五霸具體所指,又有兩種不同說法:

一說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一說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共涉及齊、宋、晉、秦、楚、吳、越七國。

中國通史——東周之春秋篇(一)

春秋時期最先稱霸的是齊國,兩種“五霸”說都以齊桓公居首。齊國位於東方濱海之地,經濟、文化一直比較發達。

齊桓公稱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即位後,任用賢臣管仲進行改革,整頓基層管理,發展軍備,國力更強。①尊王攘夷:公元前7世紀中期,齊桓公藉助周天子的權威來震懾和威服諸侯,並幫助天子樹立威望打擊不臣服的四夷。

救邢存衛:當時北方戎、狄諸族活躍,先後攻破邢、衛兩國。齊國出兵援助,救邢存衛,在諸侯中威望大增。

③召(shao)陵之盟:面對南方楚國的北向擴張,齊國又會合中原國家的軍隊攻潰楚的盟國蔡國,迫使楚國求和,答應納貢於周室。

④匡扶王室:周惠王寵愛少子帶,有廢太子之意。齊桓公召集諸侯會盟,奉太子鄭即位,是為周襄王。

⑤葵丘之盟:在公元前651年的葵丘(今河南蘭考)之會上,周天子也派大臣與會,賜給齊桓公胙肉(祭祀宗廟的肉)和各種儀仗,表明正式承認齊的霸主地位。這是齊桓公霸業的頂峰。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齊桓公在位41年,三次聯合諸侯出兵,共六次召集諸侯會盟,是為“九合諸侯”。又在王位繼承問題上,堅決維護宗法,是為“一匡天下”。

齊桓公死後,諸子爭位,齊國漸衰。

中國通史——東周之春秋篇(一)

中國通史——東周之春秋篇(一)

齊桓公(小白)

晉、楚爭雄:(三次重要戰爭)

代齊而興的國家是晉國。晉文公在位時,周室發生內亂,文公發兵勤王,護送天子周襄王復位。

①城濮之戰:晉勝

楚國趁齊之衰再度北進,公元前632年晉楚兩軍戰於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楚軍戰敗,晉的霸主地位因而確立。晉文公召集諸侯會盟時,周襄王都被迫親自出席。文公死後,晉在北方的霸業仍繼續維持,與楚國南北抗衡。

中國通史——東周之春秋篇(一)

晉文公

晉文公故事引申1:退避三舍

春秋晉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禮遇重耳,並問:"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重耳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一舍30裡)。

晉文公故事引申2:秦晉之好

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當上了晉國的新國君,還把女兒懷嬴改嫁給他,後來重耳成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後不久,藉機打敗已經成為中原的霸主的晉國,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因此秦晉之好代表的是一種政治上的聯姻,是國家之間的聯合,但後來漸漸將男女之間的婚姻也稱作結為"秦晉之好"。

晉文公故事引申3:寒食節

早年重耳出亡時,先是父親獻公追殺,後是兄弟晉惠公追殺。重耳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有一年逃到衛國,一個叫做頭須(一作裡鳧須)的隨從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重耳無糧,飢餓難忍。當向田夫乞討,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夫們用土塊當成飯戲謔了一番。後來重耳都快餓暈過去了,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裡,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採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當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

後來重耳封賞群臣時,唯獨忘記了隱居的介子推。為尋得介子推,重耳三面放火燒綿山,介子推與母親卻抱樹而亡。晉文公重耳深為愧疚,遂改綿山為介山,並立廟祭祀,由此產生了(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

中國通史——東周之春秋篇(一)

介子推抱樹而亡

②邲之戰:楚勝

楚莊王在位時,楚國漸佔上風。公元前597年晉楚戰於邲(今河南鄭州北),楚軍獲勝,中原的宋、鄭等國都倒向楚國一方,楚莊王成為中原新霸主。此後晉楚繼續爭霸。

③鄢陵之戰:晉勝

公元前575年,兩國軍隊在鄢陵(今屬河南)第三度交鋒,晉勝楚敗,晉的霸業又告恢復。但實際上晉楚兩國的國勢此時都處於下降階段,晉不過稍佔優勢而已,其霸業亦已接近尾聲。

中國通史——東周之春秋篇(一)

楚莊王

縱觀春秋的爭霸歷史,其主要線索是北方齊、晉兩國與南方楚國的鬥爭,而又以晉、楚相爭的時間最長。兩國三次大戰,晉二勝一負,略勝一籌。事實上爭霸作戰的勝負,對上述大國的國力並沒有太大影響。無論晉、楚都無力給對方以致命打擊,它們之間並非進行戰略決戰,而主要是為爭奪中間地帶和控制弱小國家而戰。戰勝者就可以逼迫諸侯和周王室承認自己為霸主,勒令小國向自己納貢。小國國君要不時親赴霸主國朝見,小國間發生糾紛也要提交霸主國評判。

④:晉、楚“弭兵”:

春秋後期,晉、楚在中原的爭霸活動漸趨平息。公元前546年。在宋國大臣向戌的提議下召開了14國參加的“弭兵”盟會。會上規定“晉楚之從交相見也”,意為晉、楚兩國的僕從國以後既要朝晉,又要朝楚,承認它們是共同霸主,平分霸業,這次盟會以犧牲僕從國的利益為代價,換來了中原地區相對和平與安定。此後晉、楚兩國各自面臨一些新問題,已無力繼續爭鬥。

吳、越爭雄:

晉國卿大夫勢力強盛,內部爭權奪利,彼此殘殺不已。楚國則受到長江下游新興吳國的威脅。公元前506年,吳軍大舉伐楚,攻佔了楚的都城郢(yǐng,今湖北江陵),後來楚國在秦國的援助下勉強收復國土,但已元氣大傷。吳國乘勝向中原發展一度迫使中原國家承認自己為霸主,不料卻敗於後方的越國,於公元前473年為越國所滅。越國亦曇花一現,很快復趨衰落。

此時春秋歷史已告結束。在春秋三百年大國爭霸的過程中,大批小國被強國吞併。春秋初期見於史載的140餘國,到春秋末只剩下大約三分之一。

中國通史——東周之春秋篇(一)

吳王夫差

中國通史——東周之春秋篇(一)

吳王夫差盉

中國通史——東周之春秋篇(一)

摺疊夫差鈹

中國通史——東周之春秋篇(一)

吳王夫差劍

中國通史——東周之春秋篇(一)

越王勾踐

中國通史——東周之春秋篇(一)

越王勾踐劍

3、華夷之爭

華夷之爭是貫穿春秋歷史的一條重要線索。華即華夏族,亦稱夏、諸夏。它是以上古的炎黃部落聯盟為核心,逐漸融會許多不同來源的氏族部落集團而形成的,具有共同經濟和文化生活的族體。華夏之名在西周已經出現,它成為中原主體居民的總稱。以別於四鄰較為落後的民族。後者相對華夏族被概稱為夷,具體又有夷、蠻、戎、狄等名稱。

文獻中習慣上將這四類名稱分別代指居於中原四方的不同民族,稱為

東夷:夏商周時期,東夷作為對黃河流域下游居民的總稱。在周朝時期,東夷主要指山東膠東和膠西外族。也即今天的山東、江蘇、安徽等部分地區。

南蠻:是先秦時代中原王朝對中原以南各部落的稱呼。

西戎:西戎指春秋戰國時期一些西戎人建立的國家,西羌是隸屬於西戎的別支。

北狄:北狄是古代華夏人對北方非華夏各個部族的統稱,商朝稱“鬼方”。

合稱“四夷”。

中國通史——東周之春秋篇(一)

中國通史——東周之春秋篇(一)

中國通史——東周之春秋篇(一)

西周時期,華夷之爭已比較激烈。到春秋,四夷的勢力有增無減。並且進一步向中原地區發展。尤其是戎、狄中有不少支已逐步分散地進入中原。與華夏諸國雜居,填充了各國之間的很多空地,成為各國的心腹之患。南方的楚國則大力向北擴張,臨近它的中原小國岌岌可危。

如前所述,春秋爭霸史主要是齊、晉兩國與楚國爭奪霸權的歷史。這本身就帶有華夷之爭的性質。楚國是由南方土著部族發展形成的,其文化、制度頗與中原國家有異。自己也以蠻夷自居。齊、晉兩國提出‘尊王攘夷”口號以號召諸侯,尊王即尊崇周王室,攘夷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針對楚國。但相對來說,楚國在“四夷”中尚屬先進,與華夏的社會差異不算很大。社會發展程度更為落後的是戎、狄,它們對華夏諸國所造成的威脅並不比楚國遜色,因而也是“攘夷”的重要對象。

新興的諸侯秦國與戎人相鄰而居,秦的文化比中原落後,一度被中原國家視為夷狄,但與西戎諸部相比則仍可算在華夏範圍之內。秦穆公曾圖霸中原,然為晉國所遏不得東進,只好西略戎地,周天子親賜金鼓以致賀。齊、晉、秦的霸業對於華夏共同體的發展壯大起了重大作用。

春秋時期“四夷”與華夏的區別主要在文化方面,他們的服飾、語言、經濟生活、風俗習慣都與華夏明顯不同。華夏束髮右衽(衣服前襟向右),戎狄披髮左衽,東南屬於蠻夷的吳、越則斷髮文身。但是,華夷關係並非只有鬥爭一面,雙方也存在密切的和平接觸和交流。通過春秋時期的華夷之爭,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成為更加穩定和分佈更廣泛的族群,最終到秦以後形成了統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漢民族。

中國通史——東周之春秋篇(一)

這是盛酒的青銅器。通體用銀絲鑲嵌幾何紋,這種紋飾在淮河流域相當流行,完全沒有中原禮器的威嚴氣氛

中國通史——東周之春秋篇(一)

王子午鼎,具有典型的楚地特色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封建生產關係的產生

1、鐵器與牛耕的使用

春秋時期,由於鐵器和牛耕的廣泛使用,農業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這就促使了井田制的瓦解。

鐵器的使用,是春秋時期生產力發展的突出標誌。在春秋列國中,齊國是較早使用鐵器的國家。晉國在春秋時期也使用了鐵器。公元前513年,晉國用鐵鑄了一個刑鼎,鑄鼎的鐵是作為軍賦向民間徵收的,可見晉國用鐵已經相當普遍了。在春秋晚期,南方的吳、楚等國也都使用了鐵器。

中國通史——東周之春秋篇(一)

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時期生產力發展的又一突出標誌。據《國語·晉語》記載,祭祀宗廟的牲牛,可以用作“畎(quǎn,田地之間的溝)畝之勤”。冉耕(字伯牛,春秋末年魯國(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人),是孔子的弟子。牛與耕相連,用牛耕作人名,足證春秋時期,牛耕已為人們所熟知,並作為一種先進事物受到重視。

中國通史——東周之春秋篇(一)

鐵器、牛耕的使用,為墾闢荒地,興修水利,提供了方便條件。例如齊國在西周時“地瀉滷,人民寡”,到春秋時已是“膏壤千里”的富庶之國。鄭國在東遷之初,還是一個長滿‘蓬蒿藜霍”的荒地,後來卻成為一個農業相當發達的國家。鄭州碧沙崗鄭國遺址發現有貯藏糧食的窖穴,在30平方米內就有8個窖穴,和洛陽發現的三百多年後的漢代糧倉很相似。這說明了由於農業生產的發展,才有了較多的剩餘糧食。

這個時期,還興修了許多水利灌溉工程。鄭國子產執政時,“使田有封洫”。楚國令尹孫叔敖主持修建了芍陂(在今安徽壽縣),灌溉土地一萬多頃。吳國開鑿了邗(hán)溝,南起邗城(今江蘇江都縣),北至末口(今江蘇淮安縣),全長150公里,是我國最早的一條人工運河,對沿岸農田的灌溉與排水,均起了重要作用。

2、井田制的瓦解

並田制是我國奴隸社會的土地制度,也是其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春秋時期,由於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促使了井田制的瓦解。過去,由於生產工具落後,採取集體勞動的耕作方式,同時規定土地要輪流調換休耕。現在,逐年調換土地,輪種休耕不必要了,使土地與勞動者的關係逐漸固定化;個體農戶有能力耕作,也不再需要集體耕作了。一家一戶耕作的那塊田地逐漸變成私田,成為個體農戶。小農經濟的發展是瓦解井田制的物質力量,它動搖了奴隸制統治的經濟基礎。

奴隸們的反抗鬥爭是瓦解井田制的直接動力。奴隸因不堪忍受奴隸主的殘酷剝削和壓迫,經常逃亡,有的到偏僻的地方去開墾荒田,佔有一小塊土地,他們稱這塊土地為“樂土”。沒有逃亡的奴隸也經常怠工,他們對“同養公田”的勞役剝削愈來愈不滿,根本不願在公田上勞動,而寧願把主要力量放在經營自己的那塊份地上。這樣,公田上的生產自然很糟糕,因而出現“公田不治"的荒廢現象。《詩經·齊風·甫田》:“無田甫田,維莠驕驕。”(譯文:大田寬廣不可耕,野草高高長勢旺)“無田甫田,維莠桀桀”(譯文:大田寬廣不可耕,野草深深長勢強)。這說明井田制的剝削方法已不能再繼續下去了。

中國通史——東周之春秋篇(一)

3、封建生產關係的產生

井田制遭到破壞,各國政府考慮到再按照原來井田制的剝削方法,收入將會越來越少,為了增加收入,不得不承認私田而向其徵稅。齊國在齊桓公時,實行“相地而衰(cui)徵”,承認私田的合法。周定王十三年(前594)魯國實行“初稅畝",也開始向私田徵稅。各國土地賦稅制度的變革,實質上是承認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這是封建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中國通史——東周之春秋篇(一)

隨著井田制的崩潰和土地私有制的發展,階級關係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一部分奴隸和平民獲得了小塊土地的私有權,受著國家賦稅和徭役的剝削,事實上成了自耕農。一部分奴隸主貴族,雖然擁有大量私田,但由於奴隸的怠工和逃亡,私田上的收入越來越少,他們也感到再按照原來的剝削方法已無利可圖,不得不改用新的剝削辦法,即把土地劃分成許許多多小塊,租給奴隸耕種,向租種者徵收十分之五的地租。這樣,租種田地的人就成了封建依附農民,而出租土地的人就轉化為封建地主。這種剝削關係就是封建剝削關係。

總之,在春秋時代複雜的階級鬥爭和生產不斷髮展的過程中,部分土地由奴隸主階級的國有制即井田制轉化為地主私有制,租佃關係的出現,奴隸轉化為依附農民,這就是我國曆史上封建關係發生和發展的主要途徑。

中國通史——東周之春秋篇(一)

4、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春秋時的手工業和商業也在發生劇烈的變化。這個時期手工業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出現了一批新興的手工業,如冶鐵業和煮鹽業。冶鐵業是當時手工業中最重要的部門。冶鐵爐上裝有鼓風的“橐(tuó,指一種鼓風吹火器)”,以提高爐的溫度,冶鑄生鐵。煮鹽業以齊國和燕國最發達。為了加強對手工業的管理,有的國家還專門設置鹽官和鐵官。

由於農業生產勞動者身份的變化和提高,他們需要較多的手工業品和商品。過去官府壟斷的工商業已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於是“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了,在官府手工業之外,出現了私營手工業和獨立個體手工業,所謂“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就反映了這一事實。官商已不能壟斷貿易,私商出現了。

中國通史——東周之春秋篇(一)

有些私商財力雄厚,聲勢顯赫,鄭國商人弦高矯命犒秦師的故事,在當時是很出名的。孔子的弟子子貢,也是靠經商致富,結駟連騎,周遊列國,“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孔子周遊列國,就是靠子貢在經濟上的幫助。越國大夫范蠡棄官經商,“遊於江湖”,“三致千金”,號稱“陶朱公”。這些都反映了當時商業的發展。

中國通史——東周之春秋篇(一)

范蠡

總之,春秋時期社會各階級的關係都在發生著變化。有些奴隸主貴族沒落了,有些人成為封建地主或半封建地主,有些奴隸轉化為個體農民,有些則成為依附農民,而平民的分化更為顯著,大部分轉化為自耕農,也有些上升為地主,有些下降為依附農民。手工工匠和商人的身份也有了改善,並且在分化著。這一切變化,都在動搖著奴隸制社會的基礎,促使封建關係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