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養結合何時不再「兩張皮」

醫養結合何時不再“兩張皮”

醫養結合,能夠將現代醫療服務與養老服務有效結合,從而實現“有病治病、無病療養”的雙重目標。目前,我省醫養結合推進效果如何?存在哪些問題?記者赴合肥、淮南等地採訪——

本報記者 範孝東 殷驍醫養兩相宜 服務待升級

● “養老公寓很方便,就近能體檢、看病,不用東奔西跑。 ”

——合肥市民金奶奶

● “為老人提供老年疾病、康復所需要的專業化醫療服務,是今後養老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 ”

——淮南市潘集區衛計委計劃生育家庭發展股負責人陶福峻

7月18日上午,合肥市樊窪路上一家養老公寓健康站內,幾位老人正在乘涼,他們說說笑笑,好不熱鬧。 77歲的金奶奶剛做完體檢,身體各項指標良好:“這裡很方便,就近能體檢、看病,不用東奔西跑。 ”金奶奶高興地說。

據介紹,該養老公寓擁有131套機構式養老公寓,主要針對70週歲以上老人和全護理型老人設置,並有專業機構為老人提供家政、出行等專業化照料服務。省立醫院在公寓內建立了全科式門診和體檢中心。 “老人平時住在公寓裡,門診和體檢中心近在咫尺,非常方便,醫護人員也很專業,讓老人一出門就能看病。 ”該養老公寓相關負責人王先生告訴記者。

讓老年人享受便利的醫療服務,才能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醫養結合作為一種新型養老模式方興未艾。然而,記者調查發現,醫療服務落後,成為醫養結合的主要短板。

7月19日,淮南市潘集區居民王先生來到淮南康德醫院,仔細考察一番後,決定讓母親來這裡養老。 “老母親今年76歲了,患有高血壓、關節炎等慢性病,這裡養老院就在醫院後面,老人平時看病會很方便。 ”王先生說。

“全區有21家養老機構,其中14家為公立敬老院,具備醫療服務能力的只有2家。 ”潘集區衛計委計劃生育家庭發展股負責人陶福峻介紹,當地絕大部分養老機構只能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服務,老人看病還是要去醫院,很不方便。“那些半失能和失能老人,若沒有別人幫助,連門診都看不了,更別提住院了。 ”

記者瞭解到,潘集區目前正在積極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然而,受制於醫療人員缺乏、設施跟不上等因素,簽約醫生只能為居民提供體檢和隨訪服務,居民有病還是要去醫院治療。 “我父親82歲了,血糖高,前幾天意識出現模糊,到區醫院住了7天才好。 ”潘集區居民平兆霞告訴記者,雖然社區有衛生室,但是老人出現一些較為嚴重的症狀,還是要去大醫院才能解決。

陶福峻認為,近年來,人們的養老觀念發生深刻變化,老年人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為老人提供老年疾病、康復所需要的專業化醫療服務,是今後養老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

投入成本高 人員跟不上

● “醫院床位緊張,醫藥費居高不下,也缺少專業護工。養老院的醫生多為全科醫生,一些疑難雜症解決不了,只有雙方配合起來,才能達到1+1>2的

效果。 ”

——合肥振亞老年護理院院長姜文學

● “根據規定,醫院如果提供養老服務,那麼床位不得低於100張,這對於很多醫院來說是個不小的投入。 ”

合肥振亞老年護理院是該市較早嘗試醫養結合的機構之一。該老年護理院有160多位老人入住,專業醫護人員80多人。護理院院長姜文學認為,醫院與養老院沒有形成合力,是目前醫養結合的一大問題。 “醫院床位緊張,醫藥費居高不下,也缺少專業護工。養老院的醫生多為全科醫生,一些疑難雜症解決不了,只有雙方配合起來,才能達到1+1>2的效果。 ”姜文學表示。

護理院很多項目尚未納入城鎮醫保定點,讓姜文學頗為無奈。在他看來,雖然老人樂於自費住院,但他們應該享受應有的醫保服務。同時,護理項目未納入醫保,讓一些經濟條件一般的老人,放棄了住進養老院的打算。

記者採訪發現,由於以往醫療與養老相關性不高,很多養老機構在建設時沒有考慮配套醫療設施投入,醫療機構也沒有為養老服務留足空間。因此,無論是養老機構還是醫療機構,在開展醫養結合項目時,都要進行新的投入。

“開設醫務室,購買醫療設備,基礎設施投入就得好幾萬元。 ”淮南市一家民營養老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此前他們也計劃建立醫務室,但考慮到建設和運營成本,只得作罷。 “根據相關規定,醫院如果提供養老服務,床位不得低於100張,這對於很多醫院來說是個不小的投入。 ”淮南市第五人民醫院一位負責同志介紹。

醫務人員不足也制約了醫養結合的發展。淮南市毛集實驗區現轄3個鄉鎮,戶籍人口13.2萬,常住人口10.5萬。然而,全區包括執業醫師、公共衛生人員和村醫在內參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醫療人員僅有152名。此外,由於人員老化、業務能力不高等因素,服務質量難以保障。

“養老服務要求細心、耐心,一般人做不好。有的養老院裡,一個護工要照顧近10名老人,經常顧此失彼。 ”合肥市民政局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融合當提速 產業需扶持

● “醫聯體模式打通了醫院和養老院的壁壘,充分利用了雙方的閒置資源和各自優勢,是一次有益探索。 ”

● “相關部門要出臺政策,著力推進醫養結合產業發展。 ”

2015年,合肥市濱湖醫院與包河區振亞養老公寓簽約醫療聯合體,改變了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功能單一化的問題,讓養老機構“養老也醫護”、醫療機構“治病也養老”。

合肥市濱湖醫院老年科主任陳雪羚向記者介紹,醫聯體雙方建立雙向轉診機制,濱湖醫院為養老機構預留一定床位,養老機構一旦發現老人有就醫需求,可立即開通醫聯體綠色通道,讓老人第一時間在醫院得到有效救治。同時,就醫的老人身體好轉後也可以優先進入養老機構養老,保證醫院床位週轉率,緩解大醫院住院難的問題。“這個模式打通了醫院和養老院的壁壘,充分利用了雙方的閒置資源和各自優勢,是一次有益探索。 ”陳雪羚表示。

業內人士認為,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應當立足自身特點實現功能互補,由醫療機構在養老院內設裡醫務站,派遣醫護人員對老人進行醫療服務;醫療機構可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與社會力量合作實施養老服務項目,這樣才能實現真正醫養結合,保證老人晚年生活品質。目前,淮南市第五人民醫院已與一家社會養老機構簽約,正在打造醫養服務項目。

淮南康德醫院院長王西蘭建議,相關部門要出臺政策,著力推進醫養結合產業發展。例如,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提升服務質量,並提高相關補貼標準等。同時,加大對農村敬老院的補貼支持,以便更好地維持其基本運營。另外,還要探索解決養老費用分擔問題,讓更多老人願意入住養老院。來源:安徽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