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壺價值面面觀——李志洪

有朋友拿一把舊壺給我看,不斷追問我其壺能值多少錢?有收藏價值嗎?我一時無法回答。街面上散落了許多舊壺。吸引了許多淘壺的人。我曾也有舊壺數百把,後來都贈送給朋友了。這裡所指的“舊”壺,無非年代長了些,但這些壺都是當年民間使用的壺,制壺的目的就是供民間日常泡茶的用品。這類壺用泥一般,既無文化品位,又無才藝價值,時間雖長,但其價值亦如此。我這樣講,也許許多人有疑義,但細想想,如果你到市面上買一把普通壺,放上幾十年會成為珍藏品嗎?

“舊”壺價值面面觀——李志洪

紫砂壺並非越“舊”越值錢,而是要有分析。一般講 ,民間使用的普通壺,時間再長也不值錢。那麼,什麼樣的壺才有收藏價值呢?我以為有幾點可供商榷。

“舊”壺價值面面觀——李志洪

一是看泥料。紫砂泥料自古就有優劣之分,就是在紫砂泥礦不缺的當年,泥料的質地也不一樣。一般講,好的礦砂也是要“養”成的。紫砂泥從礦上開採出來,要經風化、碾磨、篩除、存養幾個階段。而且礦有深有淺。礦區有好有壞,本身就有好壞之分。好的紫砂泥加工後要存放許多年,讓其慢慢的變熟。一個好的制壺大師,在壺樣確定後,對泥料是非常講究的,不是什麼泥都能製成好壺的。我在看壺時,總是先看泥料,然後放在手中掂掂。壺泥暗而無光,輕而不沉,這類壺是餵養不出來的。

“舊”壺價值面面觀——李志洪

二是看做工。可以這麼說,制壺大師留下的壺絕沒有一把會留有明顯缺憾的,如果做工不完美,他會在燒製前就扔掉了,而不會讓次品流於市。很多仿壺一眼就看出就是這個道理。不要輕易相信印章,印鑑是可以仿製的,而優良的做工是靠德品才藝鑄就的,概莫能取巧。

“舊”壺價值面面觀——李志洪

三要看印鑑,瞭解是誰做的壺。歷史上各個年代都有制壺代表性的大師湧現。要收藏壺一定要收藏制壺大師的精品作,這類壺才有藝術價值,才有值得收藏傳承。這類大師所制的壺,就算在當年往往也是一壺難求,藏壺之人都視為珍寶,而不肯輕易出手。因此在民間能見到名家的壺是極困難的。我們把收藏到名壺的人稱為有“壺緣”,有壺緣的人一定是肯學習有恆心的人。

“舊”壺價值面面觀——李志洪

四是要看保存得是否完美。可收藏的壺儘管年代久遠,但保存得亦非常完美。雖經幾代人把玩,仍然光鮮奪目,圓潤可鑑。有些出土的紫砂壺雖然有些龜裂或破損,但幾經保養後仍然鮮麗而有神韻。再名貴的壺保養不好都無收藏價值。

“舊”壺價值面面觀——李志洪

最不可信的是流傳在民間的明代壺。我見過幾把明代壺,幾乎沒一把可信。明時紫砂壺還沒成為收藏品,幾乎沒有人有心去收藏,流落民間破損率極大。特別是當時由於技術上的原因,紫砂泥顆粒較粗,一般都在40目之下,並不美觀。而且壺型較大,裝飾性較差,所以傳世極少。到清朝後,社會比較安定,紫砂壺開始受到上層統治者的關注,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受到瓷器的影響,才開始得到社會的重視。文人的參與,裝飾的變化,使之脫穎而出,成為收藏的珍品。清初開始,幾代御製壺,無論做工,裝飾及裝飾材料選用都屬上乘,制壺名家湧現,精品屢出不窮。時至今日,做工精美,裝飾考究的紫砂壺仍然是收藏界追隨的對象。有人說紫砂壺不需上釉,也無裝飾,這只是相對而論,幾代御製壺還是有收藏價值的。

“舊”壺價值面面觀——李志洪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常識,許多收藏家都有自己的經驗。只是勸有些人不要一味輕信所有“舊”壺都值錢,不要把民用壺都當作收藏品,俗化了收藏。

人物簡介:李志洪,1946年出生,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國家二級編劇、江蘇省戲劇家協會會員、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 一九六六年四月,還在讀書時就曾在新華日報上發表了小說“季季紅”。參與策劃、編輯大型畫冊《當代中國墨粹》。主要作品有《未來電世界》、電視劇《死亡行動》、二十三集電視劇《金陵豔妃》、十五集大型電視專題片《孔子與中國》、十二集電視專題片《穿越千年話孔子》、電視風光片《洪澤湖五彩的湖》、論文集《說孔新主見》。著有《我的第一個情人》、《UFO城堡》、《家鄉的河》等;小說、散文、詩歌、劇本數百篇,散見各報紙、雜誌。幾十年來在雜誌上發表近百篇紫砂研究文章 ,發表作品100餘萬字,在紫砂圈內影響較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