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農村農業的出路是「紅花還須綠葉襯」才能走出困境

農民農村農業的出路是“紅花還須綠葉襯”才能走出困境

我本想停下來暫時不再發帖子。但一晚上思索再三,還是覺得有必要繼續寫寫下去才是正確的。因為我不想讓剛建立起信任的粉絲們對我感到失望。

我們農民、農村、農業的現狀是什麼情況都擺在明面上。眾多的專家、學者、有識之士及其關心農業的人士對與現狀有很多的分析、論述,並都在積極尋找解決的方案與辦法。但就目前而言,還沒有誰能夠提出一個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合理方案。都處在認識與探討期。

就我個人認識而言,我覺得農業實行“特行”是最好的解決辦法。當然我個人的看法需要數據測定,需要有待論證。只有數據測定,科學論證後才能證明是否具有可能性,可行性。否則就是心口開始,異想天開的事了。

現在我從另一個角度談談農業劃撥“特行”的一點點依據。

國家發展的主要支柱是“農業、工業與商業”。在這三者中,誰是最重要的?這是需要定論的。因為只有把主次分開才能有側重點與面;如果主次不分,齊頭並進,可能會導致本末倒置的結果。

一、農業是國家的基石。

一個國家要生存與發展,首要的是要有糧食供應的保障。沒有糧食的保障,那麼勢必會導致後力不足,出現人心晃動。風險性不言而喻。所以農業是一個國家生存與發展的基石。因此農業的發展是及其重要的,它是國家穩定的基石。

縱觀世界各國,沒有那個國家不重視農業。就我們國家而言,農業牽繫著13億人的生與死。

我們可以不住大房子,哪怕住茅草屋都行,但是我們不可能不吃飯;我們可以不買車,哪怕步行去上班,勞動,但我們不吃飯不行;我們可以穿最簡單的,最廉價的服裝,但不吃飯不行;我們可以缺少日常用品,但我們不能缺少糧食。因為糧食是生命的保障。

所以農業應該是我們國家最應該重視的“行業”。

二、農業應該是三大支柱產業的“龍頭”

糧食是生命的保障,那麼農業就是國家發展的保障。因此在國家三大支柱行業發展中,農業應該是“龍頭”,也應該是重中之重。只有確立了行業的主次,才能清晰的知道重視與保護。農業是基石,農業是“龍頭”,那麼農業應該受到非常的重視與保護。

三、我國農業的“特殊性”

我們國家人多地少。而且是農村人口多,而城市人口少,這就決定了我們農業的“特殊性”。也就是說,我們不管怎麼發展農業,農業都是“不掙錢”的行業。

因此農民不願意從事農業也是顯而易見的事情。因為農業不掙錢。針對這種現狀,那麼我們也不能把農業當做“一般產業”來對待。讓農業像一般產業一樣走向市場化不是不可以,而是存在非常大的潛在危險。那就是糧食市場化後造成“買不起”,“吃不起”的結果。

有人會說,已經有人發文章講到了這些問題。說“糧食可以漲價”。因為現在的人都有“錢”了,去飯店吃一頓飯好幾百,難道糧食漲漲能影響嗎?又說吃一斤水果幾十元,不是在吃嗎?吃一斤肉好幾十也再吃……。其實這種說法象小孩子的說法。把點當做了面;把特殊當做了一般。

不管是去飯店、還是吃水果、吃肉,那是偶爾而不是時時。而“飯”是天天要吃的!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你可以不去飯店,那是死不了人的;你也可以不吃水果、不吃肉,那也死不了人的;但你不吃飯那是要死人的!

誠然,如果人人象李湘說的,一個月花銷在“50-70”多萬元,那麼你是可以天天去飯店,時時吃高價水果,高價肉食。但現實是全中國只有一個李湘,而我不是,您不是,還有十億人都不是。那麼也就是說“李湘”是特殊的,而我們是一般的。

如果糧食漲價,對於我們一般人而言,那就是一個非常大的壓力。房子漲價了,我們可以不買;日用品漲價了,我們可以少用或是不用;但是糧食漲價了,我們是非吃不可。這就是現實的矛盾。

糧食漲價漲的少不解決問題。也就說糧食漲點價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生活的問題。簡單的說,我們國家現在耕地15億畝,8億農村人口,人均耕地1.8畝;以農村戶均4口人計算,也就是一戶7.2畝地。一畝產量1500斤計算,價格漲到2元(其他一切農資都不漲),那麼一畝地毛利是3000元,一年共收入是21600元。試問這個數字養活4口人滿足嗎?顯然不解決問題。那麼如果再上漲,脫破了一般人的購買力,這會意味著什麼呢?大家可以想想後果是什麼!

所以我認為農業不能作為一般產業來對待,不能把農業作為掙錢的行業推向市場。這就是我們國家農業的“特殊性”。我們農業的“特殊性”決定了農業不是掙錢的行業,也不能是掙錢的行業!所以,我的看法是把農業劃撥為“特行”!

四、農業“特殊”,那麼“農民”也就“特殊”了。

農業有“特殊性”,那麼我們農民也隨之“特殊”了。我們理論家談“農業”,總是說“鍋”不談“碗”。誠然有句老話叫“打了鍋說鍋,打了碗說碗”。但是事物是“普遍聯繫”的。把農業與農民隔離起來談農業顯然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做法。如果沒有農民,哪來的農業?沒有人還談什麼物?

“物”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人的需要。人不需要,再重要的,再貴重的“物”也就是物,毫無意義。

所以我們理論家不能只是站在怎麼高產,怎麼提高技術的角度去談農業,而是首先要把農民放在農業前面,而後談種植、養殖產量與技術。不解決農民的問題,單談農業的問題,那就是在閉門造車,紙上談兵。違背哲學“普遍聯繫”的原理。

而農民的“特殊性”就在於人數巨大。但不管農民有多少,要使農業發展,首要解決的還是農民的生活問題。簡單說就是農民的生活保障問題。

只有解決了農民生活的保障,才有農業的發展!

五、老話說“紅花還須綠葉襯”。

我這裡說“紅花還須綠葉襯”的意思是,農業是國家的基石,是國家的命脈,是行業的“龍頭”,但又不能以盈利為目的。那麼劃撥為“特行”後,從事農業人的生活保障是一個極大的支付“數字”。怎麼承擔、解決這一矛盾就是“統籌兼顧”!

根據農業的“特殊性”,“農業人口”的“特殊性”,農民本身生產產品價值所含的勞動價值如果不能滿足農民的保障,那麼就需要其他行業來“扶持”,來貼補。只有這樣農業才能穩定發展。所以“紅花還須綠葉襯”才能顯示“花”的好與重要!

六、至於農村的改造,那就是最簡單的事情了。農民的問題解決了,農業發展了,隨之農村自然就改造了。根本不用“專門”設計改造農村。

綜上所述,農民、農村、農業是相互聯繫的。不能孤立的去研究一個問題,而是要把單另的問題放到整體中加以研究,制定有利於發展的可行性方案。

整個問題的關鍵點就是:要使得農業有穩定的發展,就要使農民得到生活的保障。而要解決農民的問題就需要整體行業來“支持”農業,給予“陪襯”!農民生活有了保障,沒了後顧之憂,我們農業也才能走出困境得到發展!

如果把農業放在“盈利”的位置,我認為農業很大程度上得不到發展,而且會增加更多人“生活”的風險!關鍵是農民的問題並沒有解決。本來是一個問題,那個時候就變成了兩個問題。

不划算!不划算!不划算!

2018.10.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