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爲什麼放著江南大營不打,而要北伐、西征?

你不能孤立的看江南大營。

咸豐三年(1853年),欽差大臣向榮領兵一萬人,在南京城東孝陵衛駐紮,稱江南大營。琦善領兵一萬人在揚州城外駐紮,稱江北大營。

太平天國為什麼放著江南大營不打,而要北伐、西征?

當時太平軍可戰之兵大約有20萬,看著對江南、江北大營具有絕對優勢,但大家別忘了當時清政府擁有的兵力在90萬左右,並且掌握著中國絕大多數的財政收入。

清政府一直在給江南、江北大營輸血,要人給人,要錢給錢。

比如浙江當時仍未遭兵燹,屬於“全善之區”,每月接濟江南大營軍餉便達六萬兩之多。

江北大營為了籌措圍攻“天京”的軍費,滿清政府決定除了在按地畝肥瘠和業田多寡的基礎上徵收的土地稅“畝捐”之外,再對米行商賈以“每米一石捐錢五十文助餉”的方式,推行捐釐之法。

太平天國為什麼放著江南大營不打,而要北伐、西征?

而且江南江北大營也一直得到兵力的補充與加強,最高峰時都達到了十萬人。

用星際遊戲做比喻,別人在你家基地門口修了碉堡,架好坦克了。你肯定想打掉他們,但對方的兵力開始不斷過來加強這個碉堡,於是你就面臨這樣一個選擇,是立刻用手頭的現有兵A過去呢?還是去開分礦,去偷對方基地,同時在家裡攢兵呢?

顯然,太平天國選擇了後一種戰略。

其實太平軍的北伐,其實就等於去偷清政府的老巢去了,目的是分散清政府的兵力,消耗清政府的財力。

太平天國為什麼放著江南大營不打,而要北伐、西征?

而太平軍的西征,則是奔著江南的富庶之地,也就是開分礦去了。最終,太平軍控制了安慶、武漢、九江等重鎮,保證了太平天國的錢糧供應。

說到底,打仗光有兵不行,還得有錢糧。沒錢沒糧是打不了仗的。

再看北伐和西征的兵力,北伐用了兩萬人,西征用了不到三萬人。如果不去北伐西征,憑著這不到五萬人,就一定能啃下江南、江北兩萬多人堅守,而且不斷得到補充的大營嗎?

還有,北伐和西征雖然分散了太平軍的兵力,但也調動了遠比太平軍多得多的清軍兵力啊。如果沒有北伐和西征,那這些兵力肯定是要補充到江南、江北大營的。到時候南京方面的軍事壓力只會更大!

太平天國為什麼放著江南大營不打,而要北伐、西征?

其實說到底,歷史不是選擇題,你選A錯了,不等於選B正確。

北伐和西征失敗了,但如果不北伐和西征,不等於江南、江北大營就能拿下,還有可能兵力全消耗在攻堅戰中,太平天國可能覆滅的更早……

從歷史上看,其實直到,咸豐六年(1856年),太平天國才有足夠的力量,去攻破向榮的江南大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