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改三年,你打幾分?

軍改三年,你打幾分?

去年建軍節,作為有幸見證軍改的新一代軍人,我經歷了單位的裁撤重組。新單位在嘹亮的軍歌聲中熠熠重生,軍旗下集結了一群來自四面八方的人,陌生的面孔,熟悉的名字,一起組成了一個全新的集體。

在不到一年的磨合運行中我一直在想改革對於螺絲釘一般的你我到底意味著什麼?陌生的領導?全新的架構?還是外調的搭檔?當初對改革的萬分期待如今又實現了多少。打開新瓶聞到的是一股熟悉的味道還是凌冽的酒香?我一向不擅長說理,便講幾個自己的親身經歷,望有識之士指點一二。

一、辦不完的文電

改革後,單位機構人員大幅精簡,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機關。以往的一個科一個股變成現在的一個人,不過雖然人減了但工作卻沒減幾分,於是“前途不明,燈火通明”成了每名機關幹事的座右銘。

時常聽到某幹事苦坐辦公室兩天兩夜沒有回過宿舍,某助理一天接了一百多個電話處理各種數據和通知,某參謀每天不出辦公樓,樓上樓下能跑出上萬步。於是隨軍家屬成了“望夫石”,夫妻見面成了“鵲橋會”,機關裡通宵明亮的燈火不得不讓隔壁的度假區以為,改革完成後的解放軍部隊要有大動作,要開始“解放”某地了。

然而,改革後的機關幹部們到底在忙什麼,有點諷刺的是,忙得恰恰是我們最想改掉的東西。“五點前把通知發到每個單位,晚飯前擬個材料,熄燈前把會場佈置好,明早上班首長要看到這份文件初稿……”,大家都知道文山會海、形式主義是虛耗精力,然而卻都被裹挾在其中不得不為之。

其實早在兩年前,脖子以上改革中就有將軍曾言,改革後的機關是小馬拉大車,機關幹部都說忙,忙是因為工作思路還停留在過去,沒有進入改革後的新體制。將軍以開會為例,說我們大部分的精力是用在會議之外的事,座位、會場、通知,會議結束合個影還要事先排好次序,如果把這些東西都去了,簡簡單單一個會議還有那麼忙麼?將軍箴言猶在耳,而轉作風非一時一日之功,忙之過更不在參謀幹事,人人都是受害者。

二、斬不斷的關係

掛掉某長的電話,連長的臉色不是很好。作為改革後的新兵培訓點,培訓的新兵負責送往各部隊,而新兵連結束能留下來意義與當年軍校畢業留校無二。因此新兵連聽到最多的聲音無非是某某長說XX新兵不錯,把他留下來吧。

然而讓我們無可奈何的是,凡是讓留下的新兵無一不是各項成績入不了班長“法眼”的貨色。全連的訓練尖子、優秀新兵反倒是沒一個有所謂“關係”,真是應了那句話:下雨天,沒有傘的孩子只能奮力奔跑。

“還當現在是十年前,遞條子打招呼大行其道,素質不行誰打招呼都沒有,除非我不當這個連長”,連長的話不容置疑,卻也恰恰打在我的心頭上。於是那一年我們冒天下之大不韙,讓所有“關係”都碰了釘子。

回想起當時連長說話的語氣,不禁想起《建軍大業》中年輕的周恩來,面對張國燾對於南昌起義的否定果斷拍板:“起義必須按時舉行,除非中央現在免去我前委書記的職務”。我們不是偉人,只是仍心存光明,而且相信光明。工作順利收尾,我們讓關係碰了壁,關係卻沒讓我們碰釘子。體制變了,架構調了,該斬斷的關係也要斬斷了。過去那些嚇人的老虎,或許現在都成了紙老虎。

三、看得清的底線

去年工作中最讓我提心吊膽和倍感愧疚的就是連隊在安全問題上打了“噴嚏”,出了訓練事故,一名戰士受了嚴重的訓練傷。以至於別的新兵都下連了,他還多休養了三個月才前往老兵連隊。

然而正是這麼一件揪心的事最後卻變成了讓我感動的事,原本以為白乾一年的我們幾乎沒有受到這件事的影響。年底我被評優秀,連長被上級表彰,受傷新兵的班長順利轉改了士官。首長甚至沒有在任何場合提及過這件事,而反覆被提到的卻是大膽訓練,提升訓練成績。

結果就是,那一年新兵的結業成績,遠超往年甚至於遠超我們原本的設想,曾經帶過幾屆新兵的老士官都感嘆沒想到新兵也能練到這個水平。記得許述在《這才是美軍》中曾提到,美軍的訓練死亡率是戰爭死亡率的27倍,我軍的很多官兵難以理解,美軍的訓練組織那是得多不科學多不完善,然而是否有人曾想過美軍戰場死亡率只是訓練死亡率的1/27,試問上了戰場我軍能否做到。

沒有不死人的戰爭,沒有不流血的訓練,改革後我們是繼續手持安全管理細則戰戰兢兢,還是大膽開訓為戰謀戰。很多時候我們自己決定得了,但我們自己又決定不了。

改革前常看到這樣的文章:希望改革之後XXX,希望軍改可以XXX……如今改革已成,當初的期盼完成幾分,各自心中都有分寸。其實寄希望於一次改革換了天地、一勞永逸無非是痴人說夢,制度如何變革實施者卻依舊是人。一把槍交給戰士就是殺人利器,交給孩童無非是長了點的燒火棍,改革可期,期的不僅僅是制度,更是思想,是人心,是你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