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越來越多的青年軍官,把讀研當成人生的「避難所」

為何越來越多的青年軍官,把讀研當成人生的“避難所”

凌晨,一位熟悉的小兄弟發了朋友圈,“今天,終於做到了兩件事,一件是自己認為自己該做的事,一件是別人認為我做不到的事……”。我知道,他的研究生複試應該沒問題了……

其實每年這個時候,類似的感慨都會在朋友圈刷屏,這兩年更是格外頻繁起來。作為生力軍的85後、90後青年軍官,很多成了這一波考研潮的主力軍,敏而好學本是好事,但也有人戲言,“現在考什麼學校不重要,考什麼專業不重要,學科專業排名不重要,學術研究方向不重要,能不能畢業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暫時離開……我寧可在大學圖書館安安靜靜看一天書,也比現在重複忙碌、反覆內耗、被逼加班有意義。”

黯然神傷型

小A,某排長。小A典型“三高人群”,高智商、高顏值、高逼格,可個性的稜角也很明顯。小A下連隊後,軍事訓練對素質極好的他,根本算不上什麼問題,可休息時間卻真的提不起興趣,和其他人一起天天打牌、吹牛、吃雞,在他看來,這無疑於浪費自己和別人的生命,有這樣的時間,還不如看書、下棋、打球,哪怕睡覺也好……

這樣的事多了,時間長了,竟生出“離兵”的嫌疑來,導致個別領導評價他,“有傲氣、瞎折騰、不合群、不安心”,一旦被貼上這些標籤,那基本就成了“另類”,所謂的“壞名聲”就傳出去了。

雖然他毫不在乎,經常自嘲“出眾的人總是與眾不同,有趣的靈魂總是生而不同”,在這方面,私下贊同他的人很多,真正理解他的人卻很少。3年下來,小A深感“傷痕累累”,哀嘆自己太不適合在部隊,他決定“躲一陣子”,去母校讀研。

重新坐回課堂,搬回宿舍,小A感慨,人際關係變得簡單美好,和同學一起上課、研究、實驗……然而,讀研終將結束,未來仍將擺在面前,按照“從哪裡來回哪裡去”的規定,他內心隱隱對終將到來的“逃難終結日”充滿焦慮,但他不敢想太遠,只能且行且珍惜。

工作厭倦型

小B,某參謀。小B軍校所讀的專業很專業,專業到他的職業發展基本是封閉的單行道,簡單來說,就是“他可以換崗出去,外面的卻不能換崗進來”。當然單行道有單行道的好處,同行同專業的人少,競爭晉升壓力就小,只要踏踏實實幹下去,按部就班熬下去,基本上就以按照新參謀→老參謀(轉業)→科長(轉業)→老參謀(轉業)→處長(轉業)的規定線路走下去,在別人看來,這可是難得的好崗位。

但是工作幾年後,小B突然對工作產生極度的厭倦,按照他的說法,現在做的工作和5年前、10年前,甚至20年前就沒有什麼本質的變化,再往後看,5年後、10年後他要做的還是差不多的事,不過是簡單的重複機械,即使後面能當上科長、處長,甚至走的更遠,未來也不過是工資待遇更好一些,可一旦離開,人基本就“廢了”。

小B說,就是看到這些,他2年前才會陷入到一種無法解釋的焦慮情緒中,他覺得工作沒法讓自己找到更充分的存在感和成就感,但又苦思冥想,得不到解決答案,所以他要去讀研,換個車道繼續奔跑,但誰又能保證,那不是另一條單行道呢?

精神危機型

小C,某助理員。人家讀軍校等於進“保險箱”,能順利拿到畢業證就行了,反正包分配包工作。小C不行,大學四年報了法律、金融類的自考,又要學專業,又要過自考,把自己搞的是疲憊不堪,他卻樂在其中,並放言“青春就是用來自虐的”。

到了部隊,他繼續把這一傳統發揚光大,國家司法考試、註冊建築師拿了證不說,前年又放棄提升科長的機會,考研去讀了一個據說很“牛B”的專業。按照他的理論,“世界上沒有鐵飯碗,部隊不管一輩子飯,牛逼的天天吃好飯”。以前,我對此不以為然,直到這次改革,我才發現好多人的“鐵飯碗”,真的吃著吃著就沒了,順帶連鍋也“端掉了”……

我問小C,為什麼你放棄提升去讀研,他說“我讀研,不是為了職務提升,而是知道一個人要想成長,需要在某些時刻停下來,思考走過的路。畢竟在部隊,我們的青春都已不再,我們要思考的是未來,如何在世界上生存,否則在將來,我們還會被類似‘軍官轉業不再安置’的消息嚇破膽”。

讀研是一次人生“停下思考”的機會,有人為了理想,有人為了學問,有人為了鍍金,也有人為了逃避,但如果單純是為逃避而逃避,又能被校園庇護多久?更何況很多兄弟,連“停下思考”的機會都沒有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