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原理之陰陽學說(二)

陰陽學說在中醫診斷的應用

中醫整體觀認為,人體活動都是由於陰陽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如果陰陽作用協調,變化正常,那便是生理現象。如果陰陽作用不協調,偏多偏少,那便是病理現象。臨床診症時,患者的表現不是屬於陽症,就是屬於陰症。陰陽學說是中醫診斷基礎。

四診(望、聞、問、切)是中醫師診察疾病的方法,辨別陰陽是首要步驟。一般來說,凡患者的症狀表現為興奮,亢進、熱性傾向、病勢向外、向上發展及病情轉好的都歸屬於陽症;凡患者的症狀表現為虛弱、潛伏、寒性傾向、病勢向內、向下發展及病情轉壞的都歸陰症。

中醫原理之陰陽學說(二)

將四診所蒐集的資料,歸納出病情的特徵及變化規律,概括地確定為某一「證型」,就是中醫診斷過程。醫師根據八個基本綱領把收集到的臨床資料進行初步歸類,以總結病因、病位、病性、及正邪關係。八綱辨證是中醫診斷基本,而陰陽是辨證總綱。

中醫原理之陰陽學說(二)

中醫原理之陰陽學說(二)

根據中醫整體觀,疾病的過程就是正邪雙方矛盾鬥爭的過程,當病邪消退,正氣進入恢復階段,這場鬥爭才算結束。在施治時,一方面要袪除病邪,改善病況,另一方面要調理病人的生理機能,增強其自然抵抗力(正氣),促進康復。於是就有「扶正」和「袪邪」兩個法則,使疾病過程向痊癒的方向轉化。正邪鬥爭,有急有緩,有長有短,因病而異,但都可從整體的陰陽失衡情況來了解治療需要。

中醫原理之陰陽學說(二)

恢復陰陽調和是中醫治療最終目標,其總的原則為,補其虛(即補充不足的地方),瀉其實(即消除過盛的地方)。當一方表現過盛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時,治療便以消除過盛的一方為目標;但當一方表現不足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時,治療則旨在補其不足的地方。如果過盛與不足同時存在,則補瀉兼顧。簡單來說,就是用適當的方法,使病情向相反的狀態轉化。例如以下的一些具體治則都含有陰陽的意義:

•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 熱則寒之;寒則熱之;

• 溼則燥之;痰則化之。

陽盛﹝陽過多﹞

中醫原理之陰陽學說(二)

人體器官在病因影響下功能作用(屬陽)太旺盛了,導致發熱或其他緊張亢奮的病變。例如肺炎患者發高燒、面紅、呼吸氣粗、脈象數而洪大等,症狀表現為「熱」相對地過盛,屬陽症。由於陰的部分正常,故這些熱的症狀表示身體陽過盛。

中醫診斷為熱邪侵肺證,身體陽氣盛而陰精部分正常,屬實熱,治療以清除過盛的實熱為主,會選用寒涼藥物。當實熱被清除,體內回覆陰陽平衡,就可痊癒。

陰虛﹝陰不足﹞

中醫原理之陰陽學說(二)

因體內營養物質(屬陰)不足,致濡養、滋潤、清涼、寧靜、內守等功能減退而產生的病變。根據陰陽相互制約關係,若陰精(體內營養物質方面)不足,陽氣(體內生理功能方面)便會相對地過盛,從而產生一些類似熱的症狀,如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口乾舌燥等,這種熱症稱為虛熱或虛火。跟上述實熱不同,虛熱不能用寒涼藥物直折其熱,而應以滋陰中藥調理,使陰漸盛,以制約因陽亢產生的虛熱。

辨證論治的重要

辨證論治是中醫診療的一個常規,即觀察症狀,決定病機,考慮治法,然後處方用藥。根據整體觀念,中醫透過臨床表現的徵象來認識疾病。中醫師通過四診來收集疾病信息,判斷病性寒熱、病勢緩急以及病變髒腑等,從而確定疾病證候及病變本質,然後對症下藥。如上例所示,虛熱和實熱兩者均表現為「熱」症,分辨兩者的差異非常重要。實熱表現為發高燒,口渴喜冷飲等,而虛熱則表現為午後發熱或有低熱,盜汗,手心、足心或胸中有悶熱感等。實熱的脈象會顯得快(數)而有力,而虛熱的脈象則顯得快而細弱。

臨床辨證是極為細緻的工作,症狀變化反映病情變化,有時看似是很不重要的症狀變化,恰恰是判斷病情的決定性因素。簡單如一例發熱症,中醫師還常常問:熱到什麼程度?有沒怕冷?有沒出汗?有沒口渴?有沒神識不清?大便如何?沒有頭痛、身痛、咳嗽等?患者在發熱的同時,如有其他不同症狀的加入,診斷就不同,治療也不同。

中醫原理之陰陽學說(二)

中藥及其陰陽特性

中藥的藥性,是古人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而獲得。藥性,古人又稱之為偏性,認為藥物的偏性可以糾正疾病所表現出來的陰陽、寒熱、氣血等盛衰的偏性,即用「以偏糾偏」的理論來解釋藥物的治療作用。陰陽學說於疾病治療,不僅用來確立治療原則,也用來指導臨床用藥,以配合辨證,達到整體氣、血、臟腑協調平衡。

中藥藥性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等。

中醫原理之陰陽學說(二)

藥物的四氣,主要是由藥物作用於人體所產生的不同反應和所獲得的療效而總結出來的。例如,感受風寒,表現怕冷發熱、流清涕、小便清長等寒症,用紫蘇、生薑煎湯服,使患者發汗,即可消除症狀,說明紫蘇、生薑的藥性是溫熱的。又如生痔瘡、熱痱、局部紅腫疼痛,甚至發燒,這些熱性症狀,用金銀花、菊花可以治癒,說明金銀花、菊花的藥性是寒涼的。

藥物的五味,主要是由味覺器官辨別出來的,或是根據臨床治療中反映出來的效果而確定的。

中醫將中藥藥性根據陰陽屬性來劃分,以便結合辨證適當用藥。例如附子、肉桂、乾薑等,具有辛熱性味的陽藥,能升能散,常常用於治療裡寒證;黃連、金銀花、龍膽草等具有寒性的陰藥,能降能瀉,常常用於治療裡熱證。此外有芳香健胃作用的如砂仁、豆蔻等,也叫做陽藥,適用於脾胃虛寒證;有滋養肝腎作用的如何首烏、地黃等陰藥,適用於陰虛證。

中醫原理之陰陽學說(二)

黃連:性味苦寒

中醫原理之陰陽學說(二)

生地:苦甘性寒

中醫原理之陰陽學說(二)

龍膽草:性味苦寒

中醫原理之陰陽學說(二)

何首烏:苦澀微溫

中醫原理之陰陽學說(二)

金銀花:性味甘寒

中醫治療注重整體的失調情況,旨在協調整體氣血臟腑平衡,通過綜合治療效應達到痊癒目的。本人擅長:高血壓、高血糖(糖尿病)、高血脂、不孕不育、男性問題,減肥瘦身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