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大谈年轻人“裸辞”问题,却遭到部分网民的负评

最近,人民日报在微博上谈关于年轻人“裸辞”的问题。 人民日报还说到,“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他们会立刻辞职的”“毕业4年,我换了13份工作”……网上有关年轻人频繁离职的文章不少,一言不合就“裸辞”“闪辞”。一些年轻人“这山望着那山高”,缺乏定力,频繁跳槽,希望以此来增加收入或是谋求高位。可是,工作换来换去的多,事业有所起色的少。

人民日报大谈年轻人“裸辞”问题,却遭到部分网民的负评

年轻人有自信张扬、敢闯敢拼的一面,但也难免眼高手低、心浮气躁。有句话说得好:“有什么样的能力,就会匹配什么样的工作。”如果刚进入社会,就一心想着“身登青云梯”“出名要趁早”,也许很快就会陷入心态失衡的境地。

不要忘了,学习与历练是年轻人的首要任务,尤其是修炼一些管长远的“内功”。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从青年到暮年,一心研究核潜艇,成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科院院士薛其坤在年轻时苦心钻研量子物理,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攻克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世界难题。可见,欲成大器,必先修“内功”。

“修炼内功”、夯实基础是自古而来的道理。古人云:“学如弓弩,才如箭镞。”意思是,必须有深厚的学养和积淀,才华之箭方能射得更准更远。青年是人生中精力最为充沛的时刻,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掌握较为快捷,因此也是修炼“内功”的最佳时段。与其牢骚抱怨、消极懈怠,或是挖空心思、投机取巧,不如给自己施加一些压力、练就一身过硬本领。

但网友却给出负面评价

但是,人民日报这个言论一出,却遭到部分网友的负面评价。他们认为人民日报的言论并不接地气,没有从就业者的实际情况来想,站着说话不腰疼。还有些网友说,其实干的开心,谁愿意辞职呢?为什么不从企业的行为去想,会有裸辞现象呢?尽怪年轻人不懂事。

人民日报大谈年轻人“裸辞”问题,却遭到部分网民的负评

网友评论

频繁辞职&裸辞,真的是年轻人“不懂事”的错吗?

小编认为,频繁辞职,真的不能只怪就业者这么“随性”和“心态浮躁”,有一定程度上,这些频繁辞职的人也是因为社会发展以及环境所促使造成的恶果。

从宏观上看,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就业市场也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

况且由于互联网行业增长也快,消亡也快,一方面造就了大批就业机会,但这些新职业又需要大量经验,但职场新人却缺乏这些能力,搞到“高不成低不就”;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岗位和个人能力不匹配,加上职业前途的不明朗以及股市的反复波动,某些公司或者企业因股市或者时代的快速发展而倒闭,让部分人失业。

人民日报大谈年轻人“裸辞”问题,却遭到部分网民的负评

辞职信

其实有时候,时代发展得太快,让年轻人的心难以稳定下来,对企业以及自己本身的职业未来越来越失望,最终引发频频离职。举个例子:前几年,共享单车比较火的时候,带火了一批又一批产品经理和产品运营,但是现在共享单车行业也走向下坡了,特别是小鸣单车等部分知名企业倒闭,那么也造就部分人失业。

当然,从企业上说,现在某些企业比较喜欢“廉价劳动力”,就是活多价低又好使这种。而这种“廉价劳动力”,偏偏又是那些刚上大学或者快毕业、刚刚毕业的人,这些人社会经验又少,又常常容易被骗,所以这些人也容易被企业“欺负”,当被“欺负”惯了,他们当中有部分人会选择服从,有部分人选择反抗,从而就频繁辞职,不断要找寻适合自己的工作而奔波。

当然,也有一些人实在太浮躁了,拿着东家的碗,却望着西家的筷子,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这些人的性格也真的要好好改改了。

如何摆脱“频繁辞职”、“裸辞”的困境?

如果职场小白不想频繁裸辞,那么请听我这个作为一个工作三年的职场老油条几声忠告吧~

1、先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丰富自己的经验,每月最少要做出好作品或者好成绩,为以后找到好工作作为加分筹码。同时也不要轻易得罪身边的同事或者领导,免得他们会成为你离职的绊脚石。

2、投简历时最好在网上查清楚雇主的底细,不要过早地进入坑里。面试时最好直接聊清楚薪酬福利以及人才培养、工作晋升等方面,以免日后吃亏。

3、坚持把工作坐满1年以上,再考虑要不要走。如果真的想走,要先想想是什么原因让你迫不得已想走。如果这些原因可以慢慢解决的话那就别意气用事裸辞,凡事先冷静后再解决。

如果实在无法解决,真的要辞职的话,也先请找好下家公司,保存好数据,提前1个月跟公司申请离职以及工作交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