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超聲波做一隻「飛揚的小鳥」 人工智慧教育「走」進天津校園


昨天下午,一節《飛揚的小鳥》圖形化編程教學課在東麗區實驗小區開講。這看似普通的一節信息技術課,其實是以有實質性課程內容為模式的人工智能教育進校園的開端,這在天津市還是第一例。

隨著2018夏季達沃斯論壇在津召開,作為正蓬勃發展、且處於創新前沿的人工智能再度成為智慧交鋒與思想碰撞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用超聲波做一隻‘飛揚的小鳥’,通過超聲波傳感器來控制小鳥的飛行高度,然後再讓它跨越很多不同長度的水管所組成的障礙。我們先來畫流程圖,再寫程序,最後讓小鳥可以按照我們的指令執行各種動作……”

該校信息技術科目教師郭紫怡告訴記者:“我們通過讓學生認識軟件、知道界面,傳達編程思想,編程後,把編好的程序考到固件上,通過傳感器和控制器去操控小鳥上下飛動,這其實就是人工智能入門的一個環節,和機器人的邏輯是一樣的,機器人也是我們給它設定好一個程序,然後它再根據指令去執行。”

作為這一軟件的開發者,咔嗒爸爸(天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偉介紹說,通過對某個物體進行移動、設障、到最後完成一個小創意,整個過程都由學生自己來設置,這其中包含純軟件編程、人機交互、做成具有分析能力的機器人、進行遠程控制4個階段。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人工智能其實有神經性算法,它會把若干大數據彙集起來,然後程序本身會進行邏輯分析,學生群體不可能一下子上手高深的內容,因此,人工智能教育從青少年編程開始,這也被稱為人工智能教育的雛形,旨在為未來學生們更好地開發或使用人工智能化設施做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