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前的遐思

胡杨林前的遐思

吕达余

胡杨林前的遐思

站在这一片胡杨林前,四野是一派无垠的苍茫。干旱使灰黄的沙地上,处处有一种薄脆的板结,脚踩在上面有塌陷的沙沙声。说林子似乎有些名不符实了,在布满星点草丛的沙原上,时有活着或死去的胡杨树出现。活着的胡杨自不必说,虬曲苍劲的高大枝干上,秋风已使叶子染上红色,用手机或相机拍下来,有一种油画般的美感。而已经死去的胡杨树,有的死而不倒,仍呈现着各种挺拔的姿态。已经倒下去的树干,在地面纵横交错,相互枕藉勾连。已经腐朽的半截树桩,呈现各种怪异的姿势,使人可以做出各种想象。我在这片胡杨林里拍了三张象形片,一张叫《少女》,一张叫《飞天》,一张叫《怪兽》,逆光里黑黝的影子,真是非常神奇地相像。

其实,我很早就知道胡杨,这戈壁沙漠中的奇树,但这次是真切的初见。几年前,曾买过一本《中国胡杨》摄影集,在摄影家们的镜头里,在各种光影的作用下,胡杨,无论是活着的还是死去的,是站立的还倒下的,都呈现出一种壮美。我知道,这是艺术的魅力。与我一同来此的摄影家,此时,也在创造着这种魅力。人们所以对胡杨感兴趣,因它是一种奇特的树种,在自然界中它的生命力最强,号称“生而不死1000年,死而不倒1000年,倒而不朽1000年”。现在,摄影家们几乎是在进行抢救性拍摄,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西北胡杨林的面积正在日益减少。

胡杨林前的遐思

胡杨是一亿三千万年前遗留的树种,而且全世界90%的胡杨在中国,中国90%的胡杨在新疆。胡杨一般树高10—30米左右,胸径数10厘米直至2米不等,高大粗壮可谓树中的伟丈夫。大西北地区的各族生民,几千年来都需要它维持生存与繁衍。胡杨叶腐殖土是上好的肥料,枝条则是日常生活的燃料,胡杨木则可垒筑房屋和羊圈,制作各种生活用具如面盆、板凳、桌子和床等等。由于胡杨生于戈壁沙漠,为获取生存所需的水份,它的根系十分发达,一颗经年的胡杨,其根系可深入地下100多米。不仅如此,胡杨根系分蘖力极强,在一颗大树周围,可以萌发很多不同树龄的植株。

就在眼下,你可以看到,很大的一个沙丘上,冒出一小丛胡杨绿枝。要知道,其实全部的沙丘里都密布胡杨的根系,如果刨开它,那些盘根错节的根系,会让你十分震撼。为了生存,这些根在扭曲中顽强生长,一部分干枯了,一部分又冲出来,就像战场上的战士。大风把沙丘堆多高,它的根就伸展多高。一片胡杨林的矗立,是一个庞大的地下世界,在深与广的两个维度,努力地进行强力支撑。地面的胡杨林是高大伟岸的,地下的根系则更为绵密而壮观。可惜的是,这部分我们往往不易看见。

想起我们常见的速生树种,几十年或十几年就可以成材。常年温风细雨的环境,适宜的温度、雨量和阳光,使它们能够快速地生长。但这些树种的质地,往往比较松软或脆,烧火不旺,也不耐斧凿。而且在生长过程中,遇大风雪则易伏,触地时久则易朽。在这一点上,与胡杨树形成巨大反差。在戈壁沙漠的恶劣环境中,胡杨的根系拼命向地层深处扎入,向四周努力延生扩展,少量的水分就这样一点一滴供给树干和枝叶,其树干的生长必定是缓慢而艰韧的,质地的累积也是密实的,这一过程最长是1000年。1000年的风沙狂吹,炼就了它的铜干铁枝,狂风吹不倒它,沙砺掩埋不了它,干旱也渴不死它,耐极度的高温与严寒。这需要它的庞大根系的支撑,需要经年累月反复的年轮锻打。

胡杨林前的遐思

我抚摸一株已经死去的胡杨,用手抠一抠树干,你休想在上面留一点痕迹,就是用钝器敲打它,也不会破损它的分毫。而且,现在,距离它的倒下和腐朽,还有一两千年的存在呢。在这片胡杨林呆得久了,同来的摄友们呼唤着回去。我对着一颗生长茂盛的胡杨,给它正面拍了一张标准照,追随同伴一起走出这片沙原。再见了,胡杨林!我给你拍的照片,是非常写真的,算不上什么艺术品。但我会将你的壮美雄姿,悬挂在家里的墙壁上,时时观摩你的身影,纪念你我的这一段奇遇,及给予我的某种人生启迪。

胡杨林前的遐思

作者简介: 吕达余,男,安徽铜陵人氏,大专学历,高级政工师,中华精短文学学会会员暨签约作家,铜陵市作协会员,有数百篇诗文散见于报刊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