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從生意經里看出版的經營策略

凡事跟風,從寫作到出版,各種形式的跟風逐浪隨處可見。作者不根據自身的學識和能力寫作,而根據所謂的圖書暢銷趨勢寫作。編輯不去創意、不去思考,而是找本暢銷書簡單的克隆模仿。企業不去思考自己的市場定位、生存之道,而是看見別人出什麼類型的書賺錢了,自己也去模仿。投機取巧之風越來越甚,結果,本該是最有思想、最有創意的行業被我們這些從業者從上而下糟蹋成思想知識的山寨版集散地。

史記:貨殖列傳“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一方面是根據市場的供需變化,反其道而行之,則可以賺取更高額的利潤。如我們的大蒜、大白菜、綠豆、姜之類的菜蔬,價格一直在過山車式的反覆。今年賤了,結果沒人種。種的人少了,第二年物以稀為貴,就漲了。其他人一看貴了,那就跟著種。結果第三年又供過於求,又賤了。如此循環往復,永無止盡。

另一方面是避實就虛的謀略,規避過度的競爭。一個企業製作手機,那麼不管好壞,市場總有這個需求,你可以隨便賣,而且還可以賣得貴,因為沒有可以替代你的產品。現在五十個企業都在做手機了,那麼你除了性能、技術、價格之外,客服、折扣、渠道促銷、新技術開發等等,所有的環節都要不斷的快速改進,快速更新,要不你就要被淘汰,你的產品就會無人問津。

在這些思路之外,還有最核心的一面。就是我能做什麼,我擅長做什麼。你一個北方的地區,讓你種熱帶水果這不起鬨嘛?就是你用了大棚克服了天氣因素,但地理環境不同,必然造成的水果口感品質差異,產量低下,這些之外你還必須要投入更多的種植成本。最後雖然在北方市場你的產品成為珍惜品種,但還是不一定能競爭得過原產地的產品。因為你的質量不一定好,但你的成本絕對不低。所以一定要根據自己所長做事情。

假設現在很少有人用火柴了,但這個時候你去做,做得很藝術,很有創意,很環保。而且市場就你一家,那試想,看起來是個小眾市場,最後在你手中也許比大眾市場還好做,利潤還要高。關鍵是思路、眼光、策略。

做大眾中的小眾,做小眾中的大眾

做出版的按理說做的是文化創意,是知識文化思想的傳承傳播。從業者本身都應該是精英中的精英,可惜真不是。出版現在反而更像是菜農、小攤販一般的小農經濟示範園。一群人沒頭沒腦,隨大流,跟風克隆的“辛勤勞動”著。

養生書火了,大家一窩蜂地去做。少兒書熱了,所有的出版機構全都撲上去搶這個市場。假設現在一個出版機構以前是做文學的,編輯也都是根據這個產品線而招聘培養的。你讓他們去做養生書,這不是害人害己嘛?一是他們不懂,很多基本的醫學常識根本不懂,所以才有張悟本之流的鬧劇。二是這些人真的喜歡做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嘛?再比如做少兒書,有的出版機構甚至把自己以前的產品線都停了,全力以赴做少兒書。但是你有什麼優勢和競爭力?你的編輯擅長做少兒書嘛?你的渠道適合銷售少兒書嘛?你的管理團隊對這個市場有多少了解?好的少兒書作者已經被傳統強者瓜分殆盡,你搶得到嘛?你的產品成本能做過傳統強者嘛?人家四色彩印一個印張一元,一本書三五、四零的折扣就可以發貨,你的成本壓得下去,你的折扣降的了嘛?沒有自己的優勢,那渠道憑什麼賣你的書,那麼讀者為什麼要去認可你的產品?

把小眾圖書做成小眾中的大眾圖書如何?假設你做一個很專業的領域,全國只有幾萬人需要,但因為技術性、專業性強,除了你的編輯能力和產品線積累,其他人誰也做不出來,做不好,那麼你的產品在這幾萬冊的市場中就很有保證。因為市場小,你把定價定的高一些,大家也可以理解和接受。誰都知道你的營運成本高,而且你這書沒有可替代行,大家覺得買了值。

補充一個概念,圖書沒有貴賤之說,只有值不值之說。你花10元錢買本特價書,看完了你一樣會覺得不值花虧了錢。你買了一本特別珍貴的技術資料,看了後能幫助你搞科研,能幫你解決問題,能讓你豁然開悟,這書賣500元你也要。而且買了之後你下次還會去買,就因為你覺得值。而這個值,就要做小眾,做沒有可替代性的產品。

“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簡單八個字,其實是商業最核心的規律

現在許多出版人走向了兩個極端,一個是唯利是圖,但又以小農經濟小市民思想為基礎。這樣就讓賣書和賣白菜一樣,沒有技術含量,只賺搬運工的錢。何況在現在的市場環境下,你連搬運工的錢也賺不到了。另一個就是自命清高,高高在上,覺得出版就是出版,要有多大的責任多強的使命。這個理想沒錯,但前提是你在市場經濟下可以生存,只有生存之後才能去奢談理想。也只有活著才可以將理想繼續,所以這就需要出版人要有商業意識。

從作者到編輯,從編輯到經營者。要明白自己在做什麼,自己能做什麼,自己想做什麼。要知道自己能把什麼做好,而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去追風逐浪。做生意要有自己的內涵,不能沒有靈魂的去跟別人學。每個出版機構都有自己的所長,要根據自己的所長、人力資源、知識結構來做產品線。如果真是在所有方面都找不出所長,那這個企業其實存在的意義也就沒有了。

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只有逆向思維才能在殘酷的競爭裡為自己取到一席生存之地。當然這個思維不是冥頑不化,不是故步自封。而是要因時度事,而是要以己之長,競彼之短。

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從生意經裡看出版的經營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