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曾天山:用政策引導推進教育改革

教育改變中國——中國改革開放40年·教育看變化

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40年不過彈指一揮間,但對於我國教育發展而言,這40年的變革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40年來,教育的每一步變遷,都是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顯著成就在教育領域的一個印證與縮影;教育的每一次發展,都是中國改革開放交響樂中不可或缺的音符。從無序走向有序、從規制走向賦能、從集中走向分權、從管理走向治理;從確立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到把實施科教興國作為基本國策,再到人才強國戰略……在改革長河的每個拐彎處,中國作出了攸關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重大歷史抉擇:恢復高考、立德樹人、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每一朵浪花都折射出中國教育40年的壯闊波瀾,讓人們感受中國教育40年的厚重與博大。

在隆重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我們邀請了幾位這段中國教育歷史的經歷者、見證者、參與者、研究者,請他們回顧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教育的變化,從不同的側面展示改革開放40年來教育取得的偉大成就,以饗廣大讀者。

從1978年到2018年,40年的改革開放改變中國,影響世界,中國成功走出了一條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的新路。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最鮮明的旗幟,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功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正確導向的結果。在推進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曆史性轉變中,在立足教育為人民服務到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突破性進展中,黨和國家制定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發揮了動力源、指揮棒、風向標、平衡器的多重作用。

01 教育政策的出發點充分體現國家強盛和為民服務思想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我們黨的初心和使命,教育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屬性,人民有所呼政策必有所應。制定任何教育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必須堅持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既要服務國家人才戰略需求,夯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又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眼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困難群體的特殊利益,著眼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優質多樣化教育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抓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制定出切實管用的政策措施,為所有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保障人人成才機會,持續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02 教育政策是重大歷史關頭的艱難選擇

改革開放40年|曾天山:用政策引導推進教育改革

教育政策歷來是關係國計民生、千秋基業和億萬家庭福祉的公共政策,需要審時度勢,抉擇取捨,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改革開放以來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教育政策。改革開放初期,明確了“三個面向”發展思路,做出了在考試取才、開放出國留學、實施九年義務教育以及普職教育分流等重大決策,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在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艱難博弈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著力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啟動“211”“985”工程建設。在新世紀教育公平和效率選擇問題上,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著力解決流動人口、農村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問題。在堅持中國特色和向世界水平看齊的重大戰略取向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培養時代新人,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全面改革難中之難的高考制度,解決高中文理分科難題,開啟“雙一流”建設,把建設教育強國和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落在實處,推動教育事業發展歷史性變革。

03 教育政策的制定是集思廣益民主化科學化的過程

要保證教育決策的正確性和科學性,必須擁有全面的信息、豐富的經驗、開闊的視野、創新的思維、科學的方法,要有思想的深度、理論的高度、戰略的預見。40年來,中央的教育決策始終堅持了四個方面。

  • 一切從實際出發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調查研究作為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把廣泛深入開展調查研究貫穿於決策和執行全過程,深入全面掌握第一手情況,解剖典型經驗,實事求是反映情況,增強感性認識,形成正確結論。

  • 民主決策

廣泛聽取利益相關者意見,集民情、匯民意、聚民智,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 科學決策

既有專業化的思想庫、智囊團的積極參與,又有可靠的理論支撐和有力的智力支持。把基於經驗、案例的判斷上升為大數據分析,更加真實、精準、有效,做到建言可信、獻策可行。

  • 依法決策

依法健全決策機制,集體決策、程序透明、結果公開。

40年來,黨和政府的教育決策機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決策的制度化、民主化、科學化程度不斷提高,健全了依法決策機制,吸取專家智慧和群眾意見,體現了決策主體的多元化、決策思維的民主化、決策依據的科學化、決策過程的透明化、決策結構的開放化,實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使教育政策舉措、實施方案符合現實情況,反映客觀規律,解決實際問題,有的放矢、辯證施治、精準發力。

04 教育政策的效果必須接受群眾、實踐和歷史的檢驗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檢驗政策實效的主要依據。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要把人民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贊成不贊成作為衡量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改革開放初期恢復高考招生制度,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情況下超前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全面提高了國民素質,奠定了強國富民的基石,得到廣大群眾的衷心擁護。針對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國家先後頒佈了40多道減負令,但至今久治不愈,說明這並不單純是教育問題,學校減負抵不過家庭增壓、社會功利,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合作,內外結合,長短兼顧,標本兼治,共同解決“囚徒困境”。

05 教育政策的調整需要與時俱進

政策具有針對性,也有時效性,沒有永遠不變的政策,變化是政策的本性。政策生命期經歷了設定、研製、制訂、選點試行、風險評估、全面實施、設計預案、防範風險、成效評估、反饋調整、逐步取消的過程。

改革開放40年|曾天山:用政策引導推進教育改革

在發展目標上循序漸進,體現在分步實施上,如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經歷了“基本—全面—均衡”三個發展階段,最終實現了“一個都不能夠少”和讓每個孩子接受公平而有質量教育的發展目標;在時間序列上與時俱進,體現在分期推進;在空間上與時俱進,體現在因地制宜,由點及面;在解決問題上與時俱進,體現在先易後難,逐步解決普及、公平、結構、質量、效益問題,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點。

教育政策受外界影響大,多數是問題倒逼形成的,解決了一個問題,又有新問題需要解決,政策需要持續改進。有些政策是教育自身問題,如從實施素質教育到發展素質教育,從宏觀素質教育到微觀的學生核心素養、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從學校規模、教學組織到教學流程和教學方法等。

教育是百年大計,相對於其他領域的政策,教育週期長,相應的教育政策壽命較長。有些政策需要長期堅持,如對民族地區和民族學生的照顧傾斜支持政策;有些政策需要強化,如對特殊教育、學前教育要從關心、重視到支持再到辦好,對農村教育要從重視、支持到城鄉教育一體化;有些政策需要超前,如教育現代化;有些政策需要適時終止,如取消高考特長加分項等。

06 教育政策需要跟蹤研究反思改進

回顧教育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每個重要關口,都是一次觀念突破和思想解放。

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教育的政策變化,在於總結成功經驗,吸取教訓,從中尋找政策成功的先機。沒有調查研究不出政策,沒有風險評估不出政策,沒有預案對比不出政策,沒有預警應急不出政策。不用改革政策的優點去比較現行政策的缺點,而是綜合考慮,權衡利弊,理性判斷,程序合法;政策決斷不追求“不可能三角”,只追求效益最大化或社會滿意化。放眼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全局,教育改革需要思想,教育開放需要能量;教育創新需要政策推動,要加強政策科學研究,精準靶向治療,為實現教育現代化需要凝聚中國智慧、中國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