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擒國民黨中將兵團司令的開國少將張曉冰

張曉冰(1919—2002),原名張珠,河北省豐潤縣燕子河鄉三百戶屯村人。是1359名開國少將之一,也是豐潤唯一的開國將軍。

生擒國民黨中將兵團司令的開國少將張曉冰

張曉冰少將

1938年6月,19歲的張曉冰參加了八路軍,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任八路軍第3縱隊兼冀中軍區司令部教育股股長,1940年,參加“百團大戰”後,任冀中軍區第8軍分區司令部作戰股股長,第23團代理參謀長,1942年任饒武獻地區隊代區隊長,1943年任晉察冀軍區陸軍中學軍教股股長。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9月中旬張曉冰隨晉察冀軍區挺進東北工作隊到達錦州。之後,按冀熱遼軍區的指示,前往北票迅速組建一個團,對內番號是二十二旅六十七團,對外稱前方司令部。這個司令部只是一個空架子,沒有一兵一卒。面對這一艱鉅任務,張曉冰毫無懼色。臨行前,上級又給他派了一個警衛員、一名秘書,他這才不算是光桿司令了。到了義縣,為了便於和蘇聯紅軍聯繫,縣委又給他找了一名俄語翻譯。他們4人首先到達朝陽,在那裡,朝北衛戍司令宋國祥撥給張曉冰80名新兵,組成了前方司令部第一中隊。步行到金嶺寺的時候,又收編了金嶺寺護路團的30多名團員,組成了前方司令部第二中隊。就這樣,僅用十幾天的時間,就招收了2000多名士兵,正式組建起六十七團,在

北票成立了“北票城防司令部”。10月3日,北票縣人民政府宣告成立,縣長為李鳴山,張曉冰負責軍事工作。當天,北票縣政府貼出安民佈告,公佈了維持社會秩序、安定人民生活的七條措施。北票縣人民政府建立後,偽吐默特中旗旗長、蒙奸沁布多爾濟妄想摧毀新生的人民政權,於10月13日拂曉,帶著旗警隊和偽警察、憲兵、土匪等1500多人圍攻北票。張曉冰率六十七團全體官兵頑強抵抗,激戰四晝夜仍未擊退敵人的包圍,情況十分危急,便派人向駐錦州的二十二旅旅部告急。旅部即令六十五團副團長董佔林立即率所部乘火車急馳北票增援。在兩團裡應外合、攜手戰鬥下,敵人一部被殲,沁布多爾濟帶領殘敵潰逃。

1946年,張曉冰任第22旅代參謀長,熱遼軍分區第64團團長。

1947年4月,張曉冰任熱河軍區熱遼軍分區參謀長。8月1日,冀熱遼軍區前方指揮所及獨立第十三旅、第十六旅、第十八旅,奉命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八縱隊,黃水勝任縱隊司令員,劉道生任政治委員,邱會作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黃鵠顯任參謀長。張曉冰任第八縱隊23師參謀長。

1948年1月,第八縱隊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第八縱隊,屬東北野戰軍領導。此時縱隊司令員為段蘇權,政治委員劉道生,副司令員張天雲,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邱會作,參謀長黃鵠顯。1948年1月24日,八縱與一縱在前線總指揮程子華的指揮下,向新立屯守敵發起進攻。激戰至26日上午,全殲國民黨第四十九軍第二十六師。在整個冬季攻勢中,八縱共殲敵5610人。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張曉冰率領所部參加了遼瀋戰役,取得了輝煌戰績。遼瀋戰役開始後,八縱與兄弟部隊一起,參加了錦州攻堅戰。在圍殲廖耀湘兵團的遼西會戰中,八縱先是在大虎山南翼阻擊國民黨“王牌”新六軍一部,粉碎了廖耀湘兵團妄圖從大虎山南翼迂迴逃跑的企圖;後縱隊主力又奉命插向六間房一帶,死死地堵住了廖耀湘兵團主力南撤營口的去路;當廖耀湘兵團轉逃瀋陽時,又奉命向西北迂迴穿插,堵截廖兵團東逃退路。由於八縱截斷了廖耀湘兵團南撤營口和東逃瀋陽的退路,為遼西會戰的全勝創造了條件。在整個遼西會戰中,八縱殲蔣介石“五大主力”之一新六軍的精銳新二十二師一部,及國民黨第一○五師、第一九五師等部近萬人。

1948年11月,東北民主聯軍第八縱隊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5軍,張曉冰所在的第23師改稱第134師,鍾明彪任師長,謝家祥任政治委員,張曉冰任副師長兼參謀長。

11月23日,第四十五軍由海城出發,開始向關內進軍,拉起了平津戰役的序幕。12月16日,張曉冰所在的134師駐紮在天津北面的小澱莊等地。

1949年1月14日,張曉冰所部參與了45軍發起的解放天津戰役,取得了重大勝利。

1949年3月,第45軍編入第四野戰軍第十二兵團建制。4月15日,45軍兵分兩路沿津浦路南下,向華中、華南進軍。6月初到達湖北鄂城、保安一帶。

1949年8月,134師師長黃鵠顯赴靖西接受國民黨人員的起義,由副師長張曉冰代理師長,謝家祥任師政委。

9月13日至10月16日,第45軍參加了衡寶戰役, 擔負中路軍正面進攻任務。共斃傷敵人12892名,繳獲各種炮108門,輕重機槍438挺,長短槍3998支.其中,張曉冰率領的第134師在這次戰役中行動積極,追擊戰中以同等兵力,自10月7日至11日,連續五晝夜攻擊作戰,殲敵第一七五師,生俘敵少將師長李祖霖、少將副師長劉克威以下4354人。為此,得到了四野總部首長的特電錶揚。

11月6日至11月14日,第45軍參加廣西戰役,共斃傷敵人16661名,繳獲各種炮122門,輕重機槍582挺,長短槍4528支。俘其第3兵團中將副司令官兼桂中軍區司令王景宋、湘桂黔護路軍中將司令莫德洪等將級軍官15名。

12月下旬,45軍進至桂西南十萬大山、桂南六萬大山和大容山等地區剿匪。

使張曉冰一戰成名,名留軍史的是廣西平而關戰鬥。由他指揮的134師在此戰鬥中獨立完成了以少勝多,並生擒國民黨軍第17兵團中將司令劉嘉樹的著名戰例。

1950年1月31日,於廣西戰役中越境外逃的國民黨軍第17兵團部及所屬第100軍殘部,在兵團司令官劉嘉樹率領下,輾轉回竄廣西省詫州縣水口關東北地區,企圖尋機經平而關逃往海南島或臺灣。正在南寧地區擔負剿匪任務的第45軍第134師在代師長張曉冰率領下奉兵團司令黃永勝之命殲滅該敵。由於當時得到的情報是這些國民黨軍僅1000餘人,張曉冰決定就近調集4個多營約3000人的兵力,以1個營隱蔽集結於水口關以南耶菊卡、龍村地區,2個營秘密進至龍州西北科甲地區,1個營集結於南寧西南蘇圩地區,準備待國民黨軍深入內地後,採取分進合擊戰術予以殲滅。2月1日,國民黨軍攻擊水口關,遭第134師駐水口關1個排的阻擊,我軍阻擊後主動撤離。4日,國民黨軍由水口關南進,5日進至平而關地區。第134師在蘇圩的1個營即乘汽車疾進,佔領平而關以南的南大山,截斷了國民黨軍去路;其餘3個營同時急速南進,於5日下午將其包圍於平而關地區。此時,才發覺國民黨軍有6700餘人。張曉冰遂進行火線政治動員,同時組織部隊猛烈攻擊。國民黨軍為了打通前進道路,全力爭奪南大山,連續衝擊10餘次,均被擊退。6日上午,張曉冰指揮第134師將國民黨軍壓縮在平而關南面的河谷內,激戰至7日上午,將其全殲。此次戰鬥,共擊斃敵100軍軍長杜鼎以下571人,俘敵兵團中將司令官劉嘉樹、少將副參謀長劉忍波、少將參謀處長劉玉衡、100軍少將參謀長劉庸元、197師少將師長曾祥斌等以下6144人,繳獲各種火炮27門、子彈56194發、各種槍械2204只、輕重機槍114挺、手榴彈975枚、電臺14部、電話機96部、戰馬207匹。

生擒國民黨中將兵團司令的開國少將張曉冰

134師在平而關俘虜的國民黨官兵


平而關一仗,張曉冰調動投入直接攻擊的兵力,僅為其屬下的400團l營、9連、團直警衛連2個排、偵察排、追擊炮連2個排;401團2營(欠4個排);402團1、3營另1個連及炮兵連全部;還有師直警衛營3連及山炮2連。總共5個營級建制,其中3個整營、1個兵力不完整營、另5個整連、5個排,實際兵力不足3000人。以3000人包圍敵7000人,7天6夜排兵佈陣激戰,全殲敵國民黨第17兵團劉嘉樹部6715人,贏得輕鬆,贏得漂亮,以輕擊重,以少擊多,完美的像一首華麗的圓舞曲。張曉冰的指揮,把每一兵、每一卒、每一靜、每一動都算計得精確圓滿。平而關戰場的槍炮聲,忽而高揚,忽而低伏,一萬人的對殺,鮮血流佈,卻呈現出一場戰爭藝術的場景;為這場行為藝術演奏的樂隊指揮是張曉冰;樂隊成員是45軍134師;樂曲的啟承轉合、吹拉彈唱、低吟高奏,在古老的邊境關隘上餘音繞樑。平而關槍聲停止後,三年半的解放戰爭,國共兩黨的正規軍隊,在中國大陸上的大規模作戰劃上了句號。張曉冰在熱河、錦州迎上了決定中國命運的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即解放戰爭的開局,又在中國最南部的陸路邊境上.接下了這個大決戰收尾一戰。

生擒國民黨中將兵團司令的開國少將張曉冰

張曉冰為本師在平而關戰役中湧現的戰鬥英雄徐漢林題詞

至1951年2月,張曉冰所在部隊基本肅清了桂西南、桂東南的匪患,立即移駐廣東省花縣、清遠、佛山等地區,擔負守衛珠江口和機動作戰任務。7月,部隊調至湛江、海康等地區,執行保衛海防任務。

1952年10月,駐守廣東的第44軍和第45軍奉命入朝,接替兄弟部隊駐防。以第45軍軍部及第134、135師和第44軍130師合併編為第54軍,由名將丁盛任軍長。原第45軍第134師改編為第54軍134師,張曉冰任師長、藍文兆任政治委員。

1953年1月21日,54軍由廣東惠陽北上,2月上旬,進駐遼東半島,擔負守衛海防和作戰訓練任務。5月2日,54軍入朝。5月中旬進至平壤附近地區,接替第39軍防務,擔負西海岸抗敵登陸及平壤地區反空降作戰任務。6月下旬,奉命由西海岸開赴金城前線,配屬第20兵團參加夏季反擊戰役。7月13日,戰役開始,張曉冰部集結於洗浦裡,為兵團預備隊。朝鮮停戰以後,部隊即在西起橋田裡,東至北漢江地段擔負三八線前哨陣地的守衛任務。為防止美軍和李承晚偽軍撕毀停戰協定重新挑起戰爭,部隊投入了緊張的戰備施工。經幾個月的艱苦奮戰,構築了大量的坑道、火力點、掩蔽部、塹壕、交通壕、反坦克壕及各種掩體、火炮與坦克陣地、防空洞等,還新修了若干公里的軍事公里,使陣地更加鞏固,為長期堅守、粉碎敵人的進攻創造了條件。同時修建了大量的簡易營房,改善了部隊的生活條件,為戰備訓練奠定了基礎。同年11月,54軍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整編改裝,仍由丁盛任軍長,張曉冰任第54軍副參謀長,第134師由藍文兆代師長兼政治委員。1954年4月中旬,54軍奉志願軍總部命令,將金城池地區防務移交朝鮮人民軍,部隊移防至元山北玉坪裡、文川、龍潭裡、高原、永興地區,擔負守衛東海岸的任務。1955年3月,54軍又將東海岸防務移交朝鮮人民軍,調防上端洞、宣川、古邑、足州、下端地區,守備西海岸。

1955年,張曉冰隨部隊回國後,5月16日任海軍機械學校(也稱第二海軍學校)校長。1961年該校擴建為海軍工程學院,張曉冰任副院長。1962年3月任海軍北海艦隊參謀長。1966年5月任南海艦隊副司令員。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64年4月晉升為海軍少將軍銜。1988年被授予獨立功勳榮譽章。2002年11月25日,張曉冰因病於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張曉冰離職休養後,享受副兵團職待遇。

(摘自劉天昌著《浭陽之蘊》)

喜歡不喜歡 (單選)
0
0%
喜歡
0
0%
不喜歡
生擒國民黨中將兵團司令的開國少將張曉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