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與AI,機器與超級算法

馬丁爵士,人類轉變成機器只能是人類的退化和不幸


最近看到了一篇2015年新浪科技發表的題為《外星人或已轉變成機器:未來人類也將如此》的文章,裡面提到了英國天文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馬丁•里斯爵士(Sir Martin Rees)這樣一個觀點:

如果我們真的設法探測到了外星人,這些外星人不會是有機生命,而是某種機器,向我們發出了信號。

他認為,這些機器可能從有機生命形式演化而來,而未來的人類同樣有可能實現這種由生物向機器的轉變,雖然人類的思維方式是地球上一切文化和科學的源泉,地球未來可能由更加強大的機器“大腦”所主宰,也許再過一兩百年,機器智慧就會勝過人類智慧,然後在接下來的幾百萬年進化之中,它們要麼與人類並駕齊驅,要麼索性將人類取而代之。


馬丁爵士的上述觀點與當今主張人工智能、意識上傳的主流論調基本一致,認為未來是機器人的天下,不同的是:他認為人類會向機器人轉化是一種進步,並認為這樣的機器人會主宰地球。

這裡面首先涉及這樣一個問題:人類向機器人轉變是一種進步性的進化嗎?

馬丁爵士給予了肯定的答覆,但這隻能說明他並沒有搞清楚進化的基本含義。

這首先體現在“機器人”這個概念所明顯具有的機械系特徵上,機器人本身是人類的副產品,其複雜性和功能性等各個方面都遠遠低於地球地球上最簡單的生命體,又如何能夠成為地球的主宰哪?


按照宇宙不斷由低級到高級演化的基本規律,人類的主導地位必然要被更加先進的主體存在所取代,這是毋庸置疑的,但這種演化更替的前提條件必須是:

未來的替代者必須在各個方面上具備領先人類的先進性才行,否則就是一種退化,是人類的不幸。

機器人顯然不具備這個條件,無論機器人如何發展,除了在生存的脆弱性方面勝過人類之外,其他如在有機性、複雜性、功能性等各個方面都不如人類,故機器人絕不可能是人類理想的替代者。

那麼,人類理想的替代者又是什麼哪?這就是在《新文明》所描述的“超生命體”。

機器人與AI,機器與超級算法



新文明認為,未來具有主導地位的社會主體一定不是機器人,而是全面超越人類及整個生命界的超生命體(朕類)。

朕類的出現,意味著超越整個生命界及物質界的第三界——“超生界”誕生,宇宙開啟第二次鉅變,由此進入更高級階段繼續發展演進。這是人類真正的希望所在,而能夠完成這一壯舉的唯有人類終極事業。


人類終極事業是指將人類整體質變為更高級社會存在的人文合作工程,人類由此將揚棄生命體的主要生存特徵,使人類完全超越生命體而進入真正自由幸福的社會生存形態。

未來的人類將通過終極事業之THSP工程將人類自我精神置換到非生命體,這就是超生命體。

超生命體通過人類自我置換而保留可人類原來固有內在精神,使其不僅在精神軟件上以及功能性、複雜性等方面遠勝於人類,而且其軀體的有機性構成以及堅韌性上也要勝過所有的生命體。

當人類因THSP工程而揚棄自我寄存的生命體而質躍為更加高級的非生命體存在的時候,人類自然將會同時以釜底抽薪之勢,徹底擺脫基於生命體生老病死而產生的各種固有的無法解決的根本性問題。

唯有如此,才能談得上先進性,才能具備替代人類的條件。可見,人類終極事業不僅是一項巨大的技術工程,也是一項巨大的人文合作工程。

對此,新文明已經總各個方面做好了全面性的規劃。


但馬丁爵士與那些主張所謂的強人工智能以及主張意識上傳的人一樣,犯了現代科學那種簡單化類比的機械化毛病,只是將意識上傳簡單地理解成一種技術工程,根本沒有認知到這種工程所帶來的的巨大社會意義,更沒有考慮到這種變革對社會影響力、承受力及社會價值意義方面的應對建構。

很明顯,馬丁爵士的錯誤與主張人工智能及主張意識上傳的人缺乏對社會不負責任的態度,以這樣的認知水平和態度是不可能真正推進人類社會的整體質變的,反而有可能是人類的不幸。

不過,如果他們能夠認知到其所謂的機器人就是指代“超生命體”,那自然另當別論,但就現在情況來看,包括“如俄羅斯2045計劃”在內的他們顯然並沒有認知到這個問題,這主要體現在他們不像新文明那樣能夠對未來的社會主體有充分的理論架構,只是一種簡單模糊的意識,其固有的認知水平仍然停留在現代科學的機械框架之內。

因此,他們所說的機器人其實仍然是機器而已,這種機器或人工智能不可能實現意識上傳。

機器人與AI,機器與超級算法



希望僅在於新文明,此外我們真的看不出人類在這個重大問題上還有其他可以寄託的希望。

但是當我們深層次考慮到人類面臨的各種危機不斷加深以及毀滅性災害發生幾率不斷提高時,驀然發現留給人類的時間可能已經不多了,這需有更多的有識之士加入到新文明的合作中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