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稱「民族走廊」的四川,爲什麼這裡吸引了不少遊客?

四川地靈人傑,是著名的文化之邦。它地處東西交融、南北過渡的地理位置,多年來既有利於揉合吸收東西民族之長,又是南北文化交流的要衝。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文明的精華,哺育出了巴蜀地區光輝燦爛的文化。

俗稱“民族走廊”的四川,為什麼這裡吸引了不少遊客?

在歷史的長河中,四川是人才薈萃的地方。眾多歷史人物或出生於四川,或成長於四川,或在蜀地為官,或遊覽於蜀地,多有遺址或紀念物留存,並留下了千古佳句與著名詩篇。李太白曾從這裡杖劍遠行,杜工部曾在此地望月懷鄉;陳子昂、白居易、蘇東坡、陸放翁、黃庭堅、楊升庵、張大千、郭沫若等恰若燦爛的明星,輝耀著這片浪漫的大地。劉皇叔白帝託孤,諸葛亮六出歧山,武則天皇澤“相會” ,唐玄宗劍閣聞鈴,元憲宗“上帝折鞭” ,多少忠臣怨主,幾許盛衰歡悲。

俗稱“民族走廊”的四川,為什麼這裡吸引了不少遊客?

都留在了這裡的森森翠柏、茫茫白波、重重殿宇之間,留給了風雨樓臺,暮鼓晨鐘…… 四川宗教十分發達,主要教種有佛教、道教。因而四川有上千座保存較好的宗教寺廟,在歷史古蹟中佔了相當大的比例。相傳四川乃道教的發祥地,自魏晉以來道教便開始在四川盛行,傳播較廣,四川境內的主要道觀有:成都的青羊宮、青城山的福建宮、天師洞、上清宮等。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後,在四川傳播得很快。明代,特別是萬曆年間佛教盛行,四川興建了大量的寺廟、寶塔和古建築。目前保存較好的上千座寺廟中,絕大部分為佛教廟宇,經歷代培修,許多廟宇至今保存完好。其中新都寶光寺、梁平雙桂堂、成都文殊院、廣元皇澤寺、樂山大佛寺、平武報恩寺及峨眉山的報國寺、伏虎寺、萬年寺、金頂等規模較大,較為著名。四川廟宇大多雕柱飛簷,金碧輝煌,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藝術。而且寺廟內眾多的匾額楹聯、古碑石刻,記載著古代不少詩人墨客的詩文,是考察和研究我國古代文化不可多得的史料。

俗稱“民族走廊”的四川,為什麼這裡吸引了不少遊客?

與宗教發展相聯繫的是四川眾多的石窟造像、石刻與繪畫藝術。四川石窟規模宏大,有的摩崖造像上萬尊,大多為佛教造像,也有道教和儒家造像,栩栩如生。其中人物摩崖造像以唐、宋時期的石刻規模最為巨大、最為完整和分佈廣泛。影響較大的有:唐、宋時期的樂山石刻、榮縣石刻,唐代的夾江千佛巖,南北朝和唐代的廣元千佛崖以及新近開發的唐、宋時期的安嶽石窟等。

俗稱“民族走廊”的四川,為什麼這裡吸引了不少遊客?

此外,四川石刻造像的又一大特色是佛像高大,依山而鑿。如世界第一大佛樂山大佛,始建於唐,高71米;四川第二大佛為榮縣大佛,始建於北宋,高36.67米;還有潼南大佛,始建於明代,高27米。安嶽石窟則是以石刻文字為主,稱為“經窟”(指經文石刻)。四川石刻之精湛、完整,集我國石刻藝術之大成。創建於唐的成都大慈寺、劍閣昭覺寺和創建於宋的蓬溪寶梵寺,還保存有不少古代壁畫。據史書記載,其中大慈寺壁畫最為壯觀,蘇軾譽之為“精妙冠世”,無奈明清時已毀於戰火。

俗稱“民族走廊”的四川,為什麼這裡吸引了不少遊客?

四川境內還有不少帝王陵墓。陵墓中規模較大的有:位於成都城南的三國時劉備(161年--223年)之“漢昭烈皇帝之陵” ,史稱“惠陵” 。位於成都西郊的五代前蜀國皇帝王建(847年―918年)的陵墓,又稱“永陵” 。位於成都北郊磨盤山麓的五代後蜀國孟知祥(893年―934年)的陵墓,史稱“和陵” 。這些陵墓中藏有不少文物,其中以王建墓的墓室和文物保存最為完好,為研究五代時期文化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