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是檢驗雞湯成色的唯一標準

最近又在傳四中前校長的一篇演說。重讀了下,“切中時弊”,嗯。不過終究不過是濫調。說他濫調,是因為其中很多觀點不過是變換姿勢的迎合,根本就經不起細究。

“我們中國家長和西方家長相比最大不同點就是我們無法接受我們的孩子將來可能是一個普通人……”

——這個“中西家長之不同”的觀點不知道是誰最先炮製出來的,當雞湯佐料還可以,但在教育家口中說出來,就表明他根本就不相信自己所講的話。

西方家長……遠了,不提也罷。

“只希望他健康,快樂,做一個普通人”

——這樣的感嘆,同樣出現在中國家長的雞湯文中。

前後兩種“中國家長”是否有重疊,還是各有一群?

或者所謂“中國家長”根本就是一個極度抽象的,無法映射為個體的空幻概念?就像專門能適用中藥的中國病人一樣。

“普通人”又是什麼?通過什麼性狀來定義普通人呢?

健康,快樂……這目標在我看來就很難達成,除了極個別變態之外,有哪位家長不能接受?

問題在於有誰把這個目標達成了,多半就不能算是普通人。

不能接受的,大概是“將來可能連個普通人都做不成”。

或者是我想多了!

在北京的衚衕裡睡到自然醒爬起來踩拖鞋到街上小賣部買瓶可樂回家歪在破沙發上打遊戲打到後半晌叫盒外賣吃了繼續睡到傍晚起來洗洗出去到工體附近晃悠……這算不算至少某一類普通人的特徵?

還是在稍微普遍意義上,從心理和社會地位的層面去界定普通人?比如,安居樂業算不算普通人的標準?安分守己呢?安心認命呢?安享晚年呢?……

“普通人”作為一種人生前景,其實真不在於它是否能被接受,而在於它模糊不清,不具備清晰可辨的標準。

你必須汗流滿面同時所謂“運氣”還不錯,才能勉強過上衣食在低標準上的無憂,孩子好歹有學上,老人身體還好沒躺在床上的生活。

然後你覺得生活很辛苦,並且深知即便這樣的生活,也不具備穩定性。

如果你對此深思熟慮,就會明白你無法用“普通人”這種虛幻的廢話來設定自己的教育目標。

無論如何,你的孩子都會是也只能普通人。

重要的是認真檢點四周,在哪怕一團糟的自己那鍋生存湯裡扶助你的幼崽向前游泳。



實踐是檢驗雞湯成色的唯一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