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村子裡的故事——篾匠

楊柳依依

一個古老的村莊裡總會有那麼幾個牛逼的能人,就像我們村子裡的篾匠何宗槐。他們家跟何雲金家中間只隔了一座生產隊的糧倉。糧倉雖說不是很寬,但地上鋪滿了磚塊,乾乾爽爽的,這還真的是放糧食防潮的好辦法。走進糧倉裡面去似乎連腳步聲都會有回聲。德叔家曾經有些時日也在這個糧倉辦了一個代銷店,熱鬧了好一段時間。旁邊的一座三層樓房就是何宗槐的家。他就是我們村中的一個篾匠。除他以外,村裡也還有好些懂篾工活的。但如果要說誰的手藝最好的話,何宗槐不算第一,那就沒有人敢稱第二。

「十八」村子裡的故事——篾匠

他比較靦腆,不喜交談,是個少說多做的人。只要竹篾一到他的手上,什麼花啊朵的,雞啊鳥的,用竹篾編得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那竹篾在他手裡就如同繡娘拿著的綵線,怎麼弄就怎麼像。

那時候,村裡也時興編竹蓆。後來好像有麻將席之後,也加上床又比較寬,竹蓆才漸漸地被淘汰。不過,編竹蓆在所有的篾匠活當中算是最麻煩的。首先,得把竹子鋸斷,然後才把它剖開,再把它剖成一小片一小片的,薄薄的,還要用一種用鋼片做成的Y字型的,我們家鄉叫做“刮刀”的東西,也就是一片一片的竹篾都要從它的身上刮過,使篾片又光又勻稱才行。這樣弄好以後,才開始編竹蓆。過了刮刀的竹屑就像木頭過刨床後的木屑。竹屑在我們家鄉叫做“竹巾”,一條一條的很像絲巾。那物件拿來洗碗,似乎比洗潔精還要去油汙。可惜現在沒有了。

直到現在,在村中仍然盛行著編米篩,簸箕,谷篩,籇子,籮筐,畚箕,花籃,菜籃等等。特別是一種八角形的竹籃更是一絕。它的做工非常的漂亮,放在家裡根本就捨不得用,拿來做裝飾品好看得不得了。也不知道最先編織的那個聰明人姓甚名誰。當然,作為一個篾匠,只要有人做了第一個,做第二個就毫沒問題。他們便會拿著那個東西一看再看,回家擺弄一番,就會編織出來。不由得你不相信。農村真的有很多的能人。就像有些人說的“在農村,隨便在哪個籬笆邊抓個出來就是個牛人”。高手在民間此話確實有道理。

「十八」村子裡的故事——篾匠

如果說一般的篾匠看看就能做出來不足為怪,那就僅僅是做出來,也不可能比原來最先做的那個好看。但何宗槐就能。他不僅能模仿著做,而且還會在最先做的那個人的基礎上會更加完善。意思就是更加好看完美。他就有這種本事。說來也是有趣,但凡家裡有做手工活的,不僅妻子會做,兒女們也會。不知道你們信與不信。何宗槐的妻子珍做起篾匠的活來也是一把好手。當然還有他的四個女兒加一個兒子。你可別看何宗槐大嘴唇,其言不高,其貌不揚,可他的四個女兒個個卻生得如花似玉,貌若天仙。村裡人都誇他福氣好,家裡還有著四朵金花。

儘管現在年歲已大,家裡房子裝修得也如城裡人家一般。但他還是會帶著老花眼鏡,坐在門前的柿子樹下編著那些米篩或其他的各種竹器。然後就等到我們家鄉時興的“二月初八”農具節或者“六月初六”的嘗新節,才拿到街上去賣。似乎,只有看到他自己用竹篾編做的各種精美的物件時,他就倍覺開心。這畢竟是他做了大半輩子的手工活,哪能說丟就能丟得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