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軍南口之戰對北伐戰爭有影響嗎?

於無聲處34


不僅有影響,而且影響比較大。南口之戰是發生在馮玉祥和直系、奉系之間的大戰,此戰直系和奉系主力全部被長時間吸引在了北京附近,從而導致南方空虛,給北伐營造了空間。而更直接的影響就是吳佩孚面對北伐軍只能倉促以疲兵迎戰,使得北伐軍挺進極為迅速。

戰爭背景和起因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後,張作霖、馮玉祥共同推舉段祺瑞執政,並劃分勢力範圍。

▲奉系張作霖

1925年10月,孫傳芳聯絡國民軍起兵反奉,同時將奉系勢力驅逐出蘇、皖兩省,國民二軍則趁機奪取山東,並與張宗昌率領的風駿在泰安展開激戰。孫嶽則率領國民三郡配合二軍鄧寶珊進攻直隸督辦李景林,與李景林、張宗昌的直、魯聯軍在保大、滄州混戰。馮玉祥為了徹底搞垮張作霖,策反了郭松齡部,趁機奪取天津,並一度推進至山海關。而吳佩孚面對南方已經漸漸起勢的革命軍,按照“先北後南”的原則,在武漢起兵,與張作霖結成“反赤聯盟”,向馮玉祥發動進攻,意圖在打敗馮玉祥後,在南下進攻革命軍。

▲直系吳佩孚

1926年初,奉系再度入關進抵唐山,曾躲在天津日租界的李景林再度起兵,迎接張宗昌的魯軍攻佔天津。吳佩孚則率軍沿京漢線北上,集結於保定,國民二、三、四軍將領龐炳勳、魏益三、高桂滋等紛紛投降吳佩孚。

馮玉祥無奈之下,一方面派張樹生去奉天,意圖與張作霖議和。另一方面則讓部下張之江、鹿鍾麟電請吳佩孚收編。但由於張作霖對郭松齡被策反一事耿耿於懷,吳佩孚則對馮玉祥的信譽保持懷疑,馮玉祥的計劃沒有成功。

▲馮玉祥

最後,馮玉祥返回北京,驅逐段祺瑞下臺,意圖通過曹錕拉攏部分直系將領,並以京畿地區為條件拉攏直系將領田維勤,但吳佩孚仍然不同意收編。如此之下,國民軍與奉、直兩方只能兵戎相見。而閻錫山則見風使舵,果斷加入了對馮玉祥的作戰。

戰爭經過

1926年4月,馮玉祥的國民軍作戰失利,於4月15日從北京撤退至北京西郊昌平縣南口鎮。這裡是國民軍利用近一年時間,在蘇聯專家維.馬.普里馬科夫指導下修建的要塞,再加上地勢險惡,易守難攻,馮玉祥便將這裡作為了決戰之地。

面對張作霖、吳佩孚、張宗昌、閻錫山等各派軍閥組成的“討赤聯軍”,馮玉祥令劉汝明的第十師和佟麟閣的第十一師負責南口正面防禦,其他部隊則部署在察東和晉北各地,對奉軍和晉軍作戰。張作霖和吳佩孚的主力部隊集中於南口正面,集中大炮和飛機輪番轟炸,劉汝明則只會所部浴血奮戰,寸土不讓。

由於國民軍在兵力和重武器方面處在絕對劣勢,根據《中國革命記事》的記載,國民軍當時只有18個師25個旅約22萬人,配備機槍625挺、大炮400門;而聯軍方面則有59個師42個旅約59萬人,配備機槍946挺,大炮890門。因此,國民軍一開始就制定了長期堅守,以待南方局勢變化的戰略,而聯軍方面則達成了以直軍為主、奉軍為輔的作戰計劃。

雙方激戰四個月左右,國民軍因處於三面包圍之中,傷亡慘重、彈盡糧絕,石友三、韓復榘、張自忠部被晉軍改編,無奈之下國民軍於8月15日開始向綏遠、包頭一帶撤退。

戰爭影響

就在南口激戰的同時,1926年5月,國民革命軍開始逐步向北進軍,

第四、第七軍向湖南用兵,協助唐生智部穩定湖南局勢,並於7月4日開始正式北伐,一路勢如破竹。

而此時,擔任主攻的吳佩孚還在率領主力和馮玉祥激戰,留在湖南、湖北的兵力包括戰鬥力很弱的各種雜牌軍在內也只有10萬人。無奈之下,吳佩孚只能同意改由奉軍擔任主攻,同時同意戰後由奉系掌管京津直隸地區。

此次戰役雖然馮玉祥戰敗,但歷經四個月的激戰,聯軍方面同樣損失慘重,吳佩孚手下擔任主攻的田維勤部戰前滿編6個旅5萬餘人,戰後只餘2個旅。

而在國民革命軍打到武漢地盤後,吳佩孚也只能用已經苦戰數月的疲兵作戰,最終被擊敗。

可以說,南口之戰對北伐戰爭的影響還是極大的,吳佩孚作為北伐途中的一大障礙,此戰牽扯了他極大的精力,使其在之後應對國民革命軍之時,已經有些力不從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