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肉可能致癌的機制

目前關於紅肉可能致癌的機制,可歸納如下:

1、紅肉有飽和性脂肪酸和唾液酸,會促進慢性發炎與肥胖、升高罹癌風險。

紅肉含有許多飽和脂肪酸,被人體吸收後轉化成【低密度脂蛋白(LDL)】,容易被活性氧氧化,沉積在血管壁,吸引巨噬細胞來吃這些脂肪,巨噬細胞最後則變成泡沫細胞。這些被氧化的LDL會活化巨噬細胞,使其分泌多種發炎激素,導致血管內皮細胞與全身慢性發炎(因為全身到處都有血管);細胞一旦受到發炎干擾,其訊息傳遞就會受阻,造成代謝紊亂與肥胖,長期還會促進基因突變、癌細胞生長,並降低抗癌免疫力。

不飽和脂肪酸則相反,例如來自魚油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DHA和EPA)能抗發炎,進而讓胰島素敏感性增強,也會讓肥胖較好控制。以後我們將提到發炎會助長癌細胞,因此控制發炎自然有助於控制癌症。

另外,加州大學醫學院的瓦而基博士,在2008年也發現吃紅肉或牛奶會刺激腫瘤生長的另一機制:因為這類食物含有非人類的特殊唾液酸Neu5Gc(人類的唾液酸為Neu5Ac),當人們吃進紅肉或牛奶後,唾液酸Neu5Gc會被融入人體組織,並誘導人體產生【唾液酸抗體】

;這種外來唾液酸與抗體作用所產生的免疫反應,會誘發慢性發炎與刺激癌細胞生長。此外會加重腫瘤發炎。研究人員還發現,如果使用消炎藥阻斷外來唾液酸所誘導的發炎,小鼠腫瘤便會縮小。此外,唾液酸Neu5Gc還會促進致命性細菌或寄生蟲感染。

因此,吃紅肉或喝牛奶不一定帶來好處,但內含的飽和脂肪酸或唾液酸Neu5Gc卻招致慢性發炎,是助長癌細胞與慢性病的肥料。想一想,我們有這麼多美味營養的植物學食物,哪裡還需要多吃紅肉或牛奶來補充營養!

紅肉可能致癌的機制

2、吃燒烤、油炸的肉品會增加有劇毒的【高度糖化終產物】,加重發炎與老化。

畜養的動物由於經常飽食,導致血糖過高,肉品因而含有退化性的糖化蛋白【高度糖化終產物AGEs】,食用後會加重人體發炎。而且不同烹飪方式會影響其含量,例如干煎、油炸或燒烤會促進高度糖化終產物的生成達10~100倍;微波、燉滷次之;而蒸、煮等溼熱料理(烹調溫度較低)所產生的最少。此外,較短的烹調時間,或烹飪時添加檸檬汁或醋都能減少高度糖化終產物的產生。而蔬菜、水果、全穀物和豆漿則因為少有糖化的前驅物,及時經過烹飪也不易產生高度糖化終產物。

■ 現在認為,引起體內高度糖化終產物增加的原因有:

(1)糖尿病患者、或吃過多引發高血糖是主因。

(2)食物原本就含有大量的高度糖化終產物,包括紅肉、醃漬物、油炸或燒烤肉品等;有20~30%高度糖化終產物偏高的人由此而來。

(3)抽菸。

因此可以想見,平日如果嗜吃甜食、澱粉類主食、油炸燒烤肉品,且抽菸有缺少運動,便會加速老化與促癌。英文【age】是【老化】的意思,高度糖化終產物(AGEs)的英文命名真是非常貼切。

這些高度糖化終產物在體內會被吸收到各組織的細胞(血管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核免疫細胞),進而活化高度糖化終產物受體;同時誘導產生活性氧【超氧化物】,促進發炎。而被活化的受體也會誘導發炎。高度糖化終產物也會與其它蛋白質交叉鍵結而破壞其結構與功能。這些慢性發炎加總起來,會破壞各種細胞,引發或加重糖尿病、皮膚老化鬆垮、心血管發炎與硬化、腎臟病變、白內障、末梢神經病變等慢性病,甚至參與癌變或惡化。

一分鐘醫學教室

高度糖化終產物

當血中葡萄糖超過一定濃度時,葡萄糖的羰基會與核酸、脂肪或蛋白質的精氨酸或賴氨酸的胺基結合,產生糖胺化合物;到此都還只是可逆的結合。然而糖胺化合物一旦被活性氧或自由基所氧化,就會形成不可逆、有劇毒的高度糖化終產物。由於人或動物都會有高血糖的時刻,因此隨著年齡的增加與活性氧的作用,自然會逐漸累積高度糖化終產物。

紅肉可能致癌的機制

3、吃進肉類易促進腐敗菌增生,增加罹癌風險。

腸道里大約有400~500種有益菌或壞菌。在健康狀態下,有益菌可能稍多於壞菌,但彼此處於一種動態平衡;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就會導致各種腸道或全身性疾病。

一般健康人的糞便不特別臭,但是當肉食(尤其是魚、紅肉蛋白質)特別多,而蔬果/益生菌吃的少時,會促進腐敗菌(如產氣莢膜梭菌)滋生,使肉類的發酵產生毒素(如屍鹼、屍毒、腐胺)或吲哚、甲烷、硫化氫等,導致糞便惡臭無比。這些毒素通常會被送到肝臟進行解毒,與葡萄糖醛酸鍵結以解除其毒性,再隨著膽汁分泌到腸道而排出體外。

然而,如果大腸內壞菌長期過多,它們的β-葡萄糖醛酸酶會在腸道內將毒素上的葡萄糖醛酸去掉,使毒素重新恢復活性,增加大腸直腸癌風險。在某些大腸直腸癌患者的糞便中,β-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比健康的人高出12.1倍。這樣長期下來便會增加肝、腎的解毒負荷,加速老化。因此保持大腸內部良好的菌相非常重要。

紅肉可能致癌的機制

4、紅肉高溫油煎、燒烤會產生致癌物【雜環胺】。

紅肉含有豐富的苯丙氨酸及肌酸,這兩者的胺基在高溫烹調時會透過縮合反應,產生多達17中雜環胺。而烹調時間愈久或溫度愈高,形成的雜環胺就愈多,常見於燒烤紅肉/雞肉,或燻肉培根、肉鬆。雜環胺被吃進人體後,可在尿液中測得。

雜環胺在人體內透過酵素活化,能突變控制細胞生長的致癌基因或抗癌基因。雜環胺在鼠類已經被證實對大腸具有致癌性。臨床研究顯示,長期大量攝食過焦或過熱肉品者,罹患乳癌、大腸直腸癌與胃癌的機率會升高3~5倍。雜環胺也具有腦度性,會引起病人震顫。

儘管有些研究表示,橄欖油、檸檬汁或大蒜醃料可以減少紅肉的雜環胺產量,例如把牛排先浸泡在啤酒或紅酒大蒜醃料中6小時,既開胃又減少90%的雜環胺,但是這對於降低癌症風險的效果仍然有限,因為牛排被燒烤或油煎後,仍會產生多種致癌物。因此若要防癌,最好是儘可能不吃高溫料理的紅肉或加工肉類。

紅肉可能致癌的機制

5、肉品經高溫油炸、燒烤、煎、煙燻,產生致癌物【多環芳香烴】。

燒烤任何含碳物質(包括棉花糖)都可能產生【多環芳香烴】,這與香菸煙霧中的是同類化學物。尤其肉品的飽和脂肪經高溫反覆油炸、燒烤、煎、煙燻後,最容易產生多環芳香烴。另外,臘肉、煙燻肉、火腿的製造過程,或含碳燃料(木柴、木炭、油脂和菸草)的不完全燃燒也會產生。因此油炸肉品早已被WHO公告為十大垃圾食品之首,而且早已被界定為致癌物,它們可破壞或使基因突變,尤其是五環結構的更是強力致癌物。

而高溫烤肉後,烤肉架上的黑色碳化殘留物就包含不少多環芳香烴與雜環胺,容易導致乳癌、胃癌、肝癌、大腸癌、肺癌和其他癌症。因此在廚房工作的人,亟需改變調理方式或加強抽油煙機,來預防汙染。另外,動物性油脂的膽固醇經過高溫油炸、燒烤後,所產生的氧化膽固醇也是致癌物。因此幹煎、油炸或燒烤等高溫方式料理紅肉是極度危險的,最易產生多種致癌物。

紅肉可能致癌的機制

6、亞硝胺是加工肉品中最該注意的致癌物。

加工肉類被認定為會增加胃癌、大腸直腸癌、胰臟癌、肺癌、乳癌和攝護腺癌的風險。研究指出,每天進食一條香腸或兩片燻肉,胰臟癌的風險會增加19%。

早在17世紀時,人們發現加工肉品易有肉毒桿菌的汙染,只要有百萬分之一公克的肉毒桿菌毒素即可致人於死,因此在香腸、燻肉裡添加亞硝酸鹽以抑制病菌,也可增豔肉品的顏色與風味。

硝酸鹽類對人體是無毒的,但亞硝酸被轉化成亞硝基化合物後,在體內會造成肝臟出血或壞死,長期會增加癌症風險。當人體吃進加工肉品時,內含的亞硝酸鹽會在強酸(胃酸)或油炸高溫下,與人體或高蛋白食物(蛋、肉、魚、蝦及蚵貝類)中的二級胺或三級胺,反應成會致癌的亞硝基化合物或亞硝胺。另外,從蔬菜吸收的肥料硝酸鹽,經過胃酸作用後會被轉化為亞硝胺,再與肉類蛋白質反應,也會變成亞硝基化合物。

根據動物實驗,已有超過270種亞硝基化合物被證明可能致癌,而且至少在39種動物身上被發現有致癌性。從流行病學的研究,也證實亞硝酸鹽或亞硝胺與何種癌症(包括胃癌、大腸直腸癌、肺癌)密切相關。

因此,目前各國政府對亞硝酸鹽添加量都訂出明確限制;依我國現行食品衛生標準,香腸、臘肉、火腿等所含之亞硝酸鹽殘留量應在70ppm一下。目前【可能會】添加亞硝酸鹽或硝酸鹽的加工肉品,包括:某些紅肉香腸、熱狗、火腿、培根(燻肉)、臘味、板鴨、燻腸、家禽類的香腸與低脂肪熱狗、酸味鹹臘腸、魚漿、紅白肉冷盤。另外,醬油、味噌及醃製醬菜等也可能添加亞硝酸鹽。這些被亞硝酸鹽汙染的食品原料也會擴散到其它再製食品,例如火腿常出現在麵包、披薩、炒飯、炒菜、便當或西式早餐中。

■ 那麼有何策略可以降低亞硝胺的產生與致癌風險嗎?其實不吃才是王道!如果非吃不可,則可以採行下列措施:

(1)選擇與加工肉品製造過程中,添加氧化劑維生素C或E的產品,因為抗氧化作用可以抑制亞硝酸鹽的還原,或將亞硝基化合物還原成無毒的一氧化氮。

(2)用餐時多攝取檸檬、柑橘、番石榴、糙米等富含維生素C或E的食物,減少亞硝胺的產生;或搭配大蒜、人參、也能抑制亞硝胺形成。

(3)儘量不要與優酪乳或乳酸菌飲料一起食用,因為這些可能添加硝酸鹽以防止過度發酵;然而乳酸菌含有硝酸鹽還原酵素,能把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也要避免與富含胺類的食品(發芽中之麥芽、魷魚、魚乾、青魚)同時進食,以免產生亞硝胺。

紅肉可能致癌的機制

7、紅肉所含的血紅素鐵會促進亞硝胺與其他毒物生成。

亞硝基化合物(亞硝胺)除了來自加工肉品的蛋白質與亞硝酸鹽結合,也可能來自紅肉的【帶鐵血紅素】在胃腸道內催化產生亞硝基化合物。因此當加工肉品或紅肉吃的愈多,體內亞硝基化合物就愈多,癌變的機率也愈高。

這是怎麼發現的?過去某些大型研究發現,肉吃的多不一定增加罹癌風險,反倒是紅肉或加工肉品吃得多,才是大腸直腸癌的重大風險因子。這是因為紅肉或加工肉品含有10倍於白肉的帶鐵血紅素;當帶鐵血紅素被吃進體內後,會促進腸內產生亞硝基化合物,因此增加致癌風險。流行病學的研究,也支持吃進的血紅素量愈多,大腸直腸癌的風險就愈高。

紅肉(含有血紅素)→血紅素鐵偏高→催化亞硝胺/亞硝基化合物產生→促進癌變

因為加工肉品的醃製與固化過程會加入亞硝酸鈉,再經過煙燻之後,血紅素會被亞硝化;當加工肉品被烹飪時,亞硝酸鈉與亞硝化血紅素,會被釋放出來,因此加工肉品比新鮮紅肉有更大的致癌風險。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便早在2007年,就建議人們除了少吃紅肉,更應避開加工肉品類。

紅肉的血紅素與其它癌症也有密切關係,例如血紅素鐵所誘導的亞硝基化合物會增加胃癌、食道、肺癌、攝護腺癌與腎細胞癌的風險。以胃癌為例,血紅素鐵能促進幽門螺旋桿菌的生長與感染,也能促進自由基的形成,如果再加上其它胃癌風險因子(發炎、吸菸等),都會增加氧化性壓力而促癌。在歐洲的超大規模前瞻性研究中,科學家們追蹤了48萬人的飲食習慣,發現血紅素鐵的攝取量最高的前四分之一的人,胃癌的風險比最低四分之一的人高出70%。

血紅素鐵還能催化食物中不飽和脂肪酸的過氧化,產生毒性醛類:丙二醛與4-羥基壬烯醛,導致基因傷害與癌變。正常人血中丙二醛濃度幾近於零,但是在高強度運動或長時間耐力運動後,血中丙二醛濃度也會大增,此時如果又多吃紅肉或加工肉品,便會造成脂肪與基因過氧化,而導致基因突變或老化。這就是為什麼職業運動員一旦減少運動,又不知節制地吃肉時,便容易肥胖。另外,4-羥基壬烯醛的基因突變力雖然較弱,但仍會影響細胞的訊號傳遞,可能促進癌細胞增生。

紅肉可能致癌的機制

討論這麼多紅肉與癌症的關係,主要是紅肉飲食文化中包含的動物性脂肪、唾液酸、高度糖化終產物、血紅素鐵,與高溫油炸燒烤所產生的致癌物,影響既深遠且廣大。現今主流醫學界對癌症病人在化療、放療期間的營養建議是儘量吃,以保持好的營養狀況與體力,以便接受完整的治療。這是因為現行的化療或放療,可能對胃腸黏膜、皮膚和頭髮造成傷害,因此需要提供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與動物性食品,促進受損組織修復。但是,過多的糖或紅肉衍生物,除了會引起發炎,也是促進癌細胞生長與惡化的肥料。因此,較明確的建議是,在未施行化療或放療期間,如果要控制癌症,一定要限制糖分,動物性蛋白與脂肪的攝取,尤其應禁食牛、羊、豬肉等動物的紅肉與紅魚肉。

但白肉或魚、海鮮的致癌風險會比較低嗎?或許有人因為擔心吃紅肉會產生健康問題,而改吃白肉(雞肉)、魚或海鮮,但事實上,這些動物肉品也有高量的飽和脂肪酸與膽固醇,或殘留殺蟲劑與抗生素,也缺乏有利健康的植物纖維或抗氧化劑。例如,一份100克的去皮家禽肉所含有的膽固醇量(約85~90毫克),其實和100克的紅肉相近;而魚類的膽固醇仍高達75毫克/100克。此外,乾製海產(魚乾、魷魚乾、烏魚子、鮑魚、乾貝、蠔幹、海參等)所含的膽固醇,也可能因製程而被氧化;尤其是你如果過於放心,以至於補償性地大吃特吃,仍然讓你無法從癌症、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風險中脫身。

——摘錄自《抗癌就像減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