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區的這座祠堂從民國就開始建造,遠近聞名!

祠堂是一個宗族祭祀祖先場所,也是一個傳承和弘揚宗族歷史文化的場所,早在唐宋時期,潮州已有祠堂出現,是為紀念潮州刺史韓愈而建的韓祠。宋元以後,潮州一些官宦貴族也絡續建立起祠堂,祭祀先祖,據《潮州府志》記載:“望族營造屋廬,必建立家廟。”因此祠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潮汕地區的這座祠堂從民國就開始建造,遠近聞名!


潮汕地區的這座祠堂從民國就開始建造,遠近聞名!


在汕頭市潮陽區谷饒鎮深洋村的梅康裡中有一座遠近聞名的祠堂,它是一座集石雕、木雕、嵌瓷、泥塑等潮汕傳統建築藝術於一體的藝術祠堂,祠內藏著無數潮汕傳統建築藝術奇葩,這就是“梅祖家祠”。祠堂外觀古樸大氣,它彙集潮汕傳統建築工藝的精華 。

潮汕地區的這座祠堂從民國就開始建造,遠近聞名!


其建築工藝水平不亞於潮州彩塘的從熙公祠和府城的己略黃公祠,潮人把它稱為"花藍祠"。花藍祠是因祠堂內有令人歎為觀止的倒掛在屋簷下的6個石雕花籃,其工藝精湛,前無古物,後無渝越,成為潮汕石雕藝術一絕,因此得名花藍祠。

潮汕地區的這座祠堂從民國就開始建造,遠近聞名!


該祠是曾與民國年間廣東軍閥陳炯明的結拜兄弟陳梅生所建。祠堂精美的石雕、木雕等比比皆是。屋頂裝飾著花鳥蟲魚、龍虎獅象的嵌瓷畫屏,祠堂大廳、拜亭、前廳四周牆壁的桁木之間,裝飾著300多幅精巧的木雕藝術品和100多件石雕工藝品,這些裝飾雖然歷經近百年,仍熠熠生輝。其規模宏大,氣勢壯觀,裝飾精微,構思巧妙,散發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

潮汕地區的這座祠堂從民國就開始建造,遠近聞名!


潮汕地區的這座祠堂從民國就開始建造,遠近聞名!


陳梅生早年在汕頭經商,創辦“柿餅行”,稍後生意做大,北上上海,南下南洋,走南闖北,發了大財。後來他跟隨孫中山參加“同盟會”,並與陳炯明、馬育航(音樂家馬思聰的父親)三人結為兄弟,由陳炯明掌管政治、軍事,馬育航負責組織宣傳,陳梅生負責軍需後勤,一起出來打天下。後因陳炯明提出建立與美國聯邦制相仿的“聯省自治”與孫中山政見不合,馬育航又在上海遭暗殺,於是陳梅生於1921年回鄉購地籌建“梅康裡”,至1924年正式動工興建。“梅康裡”規劃用地估計確5000平方米,為“前埕後厝”式,計劃建設一座五壁聯大厝,前面為大灰埕、照壁、花園,後面正中為祠堂的“梅祖家祠”,左右共有四座“四點金”、四座“下山虎”以及其他配套,至1929年陳梅生去世時,尚未建成。後由陳梅生長子陳祖武續建(陳祖武曾民國時期任普寧縣長)至1934年尚未完工,前後歷時10年。僅僅是中間的祠堂和左側的兩座“四點金”、兩座“下山虎”,以及厝前大灰埕、照壁、花園等附屬建築,就耗資30多萬銀元。至1948年,陳梅生在柬埔寨“過番”的幾個兒子事業有成,回鄉準備續建“梅康裡”,完成先父的夙願。由於當時為解放前夕,社會動盪,人心浮動,一直遲遲未能動工。隨後,他們重回柬埔寨,接著解放後“土改”,把“梅康裡”收公,分給當地村民。


“梅祖家祠”祠堂裡面闊21.94米,進深28.8米,建築面積632平方米,分前、後兩進;前進五開間,前、後進中間為大天井。大天井兩側為南北廳,南北廳左右各有兩個房間,後進大廳前有一拜亭,後進也採用五開間,中間大廳三開間,大廳兩邊各有一間大房間,房間前各闢有一個小天井,小天井有門與大廳和南北廳相通。

潮汕地區的這座祠堂從民國就開始建造,遠近聞名!


潮汕地區的這座祠堂從民國就開始建造,遠近聞名!


在這裡,祠堂安排配置了四個廳堂、八個房間、一座拜亭、三個天井。它的平面佈局,採用相似“四點金”的方形為基礎的九宮格式,中央為天井庭院,四正極為廳堂、四維為正房,形成“中軸”形中心對稱格局,在此基礎上,再沿縱、橫兩個方向擴展,沿縱向增加南北廳四間房、沿橫向前,後大廳加寬用三開間。它的最大特點是以天井 庭院 為中心,上下左右四廳相向朝向大天井,形成一個縱橫相交的十字軸空間結構,俗稱四廳相向格局,也稱“四廳匯”。這種格局,佈局嚴謹、規矩方正,崇尚中央與中軸、講究對稱、主次分明,整體安排井然有序、上下左右呈合力之勢,具有內聚性。梅祖家祠外觀古樸、大氣,整個前進建築除兩面山牆外,全部為花崗岩石結構件砌築安裝而成,所有花崗岩石構件均模仿木構件形式,仿木構造用榫卯連接和緊固,形成了一個非常堅固的石結構。

潮汕地區的這座祠堂從民國就開始建造,遠近聞名!


潮汕地區的這座祠堂從民國就開始建造,遠近聞名!


祠堂凹斗門樓三開間、三門式,有一對整石雕刻的簷柱,柱為獅腳花籃礎,花瓣形圓柱身、柱頭飾有西洋紋樣、馬面樑架有人物故事、寶瓶石雕裝飾,梁下原有一對雙面鏤空石雕飾品,石雕藝人採用鏤通雕為主和浮雕相結合的手法,在堅硬的青石上雕出,一個葡萄藤蔓纏繞的回字紋骨架上,一群老鼠在結滿荔枝、葡萄叢中偷吃果實,每隻老鼠動態各異、生動有趣,這件石雕構圖匠心獨運、疏密有致、層次分明、玲瓏剔透、技藝精湛,充分表現出潮汕石雕通透、精緻的工藝特色,更歎為觀止的是祠堂六個倒掛石雕花籃,每個花籃高約30釐米、直徑20釐米,用一塊青石雕成。

潮汕地區的這座祠堂從民國就開始建造,遠近聞名!


潮汕地區的這座祠堂從民國就開始建造,遠近聞名!


據說當時主人陳梅生為了展現潮汕石雕技藝,專門請具有石雕之鄉的潮陽區貴嶼鎮泗美村石雕名匠莊來成等6人雕刻,每個花籃工錢2000銀元,雕刻最好者還有標尾額外獎勵,獎金還不止2000銀元,可見當年主人為了達到盡善盡美,不惜耗費巨資。我們還能從殘存下來的五個花籃篾條清晰可見,花卉形態多姿、人物神態活靈活現、維妙維肖。據傳,雕刻一個花籃,時間長達一年多,雕刻時大小鐵椎用了30多支,最小的只有鉛筆芯大,還要伸進“篾縫”到裡面雕刻,其難度可想而知,其中前廳的一個倒掛石雕花籃,門樓的一塊雙面鏤空石雕和拜亭樑架上的一個倒掛木雕花籃,已分別於1952年和1959年被北京故宮博物院和有關部門以國寶收藏,遺憾的是祠堂剩下的5個花籃全部殘缺不全。

潮汕地區的這座祠堂從民國就開始建造,遠近聞名!


潮汕地區的這座祠堂從民國就開始建造,遠近聞名!


但殘存的花籃“篾條”清晰可見,花卉形態多姿、人物神態維妙維肖。據說當年雕刻這些花籃時,石雕藝人費盡心思,有一次,一位藝人不慎把花籃裡的一條牛繩子刻斷,前功盡棄,無奈又得從頭雕起。“梅祖家祠”的石壁、石柱全是“海石”,磨得光滑可鑑。

潮汕地區的這座祠堂從民國就開始建造,遠近聞名!


潮汕地區的這座祠堂從民國就開始建造,遠近聞名!


據說,當年建造祠堂所用的石材全部都是從外地採購,經水路運至榕江邊。當時深洋村通往外界只有很小的鄉間小道,要搬運這些巨大的石材實在不容易,然而主人不惜代價,用最高的工價,選用最好的搬運工,無路開路、遇水架橋,將這批石材在幾十裡外的榕江邊用人力運至深洋村,這至今也成為村裡人所津津樂道。

(圖文盧順滿)來源今日潮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