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的變遷

徐道友

“鄖西竹山崎嶇路,雖然只隔一條江,山高水遠無盡頭,翻山越嶺雙腳走……”這段歌謠,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從鄖西到竹山交通狀況的真實寫照。我生在鄖西,成長工作在竹山,退休後生活在鄖西和十堰城區,對鄖西到竹山之間路的變遷感受頗深。

那是一九五二年,從華中農學院畢業被分配竹山工作的父親,經組織批准將在鄖西農村生活的母親、哥哥和我遷往竹山縣城居住。當時沒有公路,母親請姑父用一擔籮筐,一頭是我一頭裝行李,挑著從鄖西縣城出發,經過鄖西天河、鄖陽區南北峰和鮑峽、竹山三臺和雙臺,最終抵達竹山縣城。雖只隔一條漢江,後來通公路也不足200公里,但當時翻山越嶺過河,卻足足走了3天。

一九五五年,竹山縣九華山建林場,父親被派去籌建,任技術員。後我們也隨父親在林場居住。到了一九六三年,因為林場附近沒有學校,而我已到了上學年齡,無奈之下,父親想把我送回鄖西老家上學,開始他準備送我回去,但突然林場有事走不開,父親便把我送到縣城,然後我一人搭上竹山到陝西白河的敞篷客車,然後繞道回鄖西。他囑咐我 “路上要小心注意安全,到了得勝鎮,如果遇到困難,可去找表姑父景緻亮”。

車輛順著山路七上八下、一路顛簸來到得勝鎮。這時突然烏雲密佈,狂風捲著大雪鋪天蓋地而來。第二天早上,車站通知大雪封山,客車停發,等雪化了才能走,我只好去找表姑父。一個十二歲的孩子,第一次離開父母,並且是在過年的時候,雖然表姑父一家十分熱情,有酒有肉有小老表陪著,但我卻天天守著車站,望著鄖西老家方向發呆,焦急地等待著通車的那一天。

這種焦急的情緒一直持續了好多年,直到鄖西通了高速,從十堰城區到鄖西走高速只需1小時。鄖西通高速以後,沒過幾年十堰城區至竹山的高速也通了,原來竹山至鄖西漫長的路程,現在只要3個半小時。

竹山通高速之後,我一直想故地重遊,但因為各種事被耽誤了,直到前年秋收季節才成行。

那天,女兒開著車,載上我和老伴,早上6點從鄖西出發,用了一個小時到達十堰城區。休息片刻,我們又上了十堰城區至竹山的高速。到竹山,總共用了三個半小時,也不覺得累。吃過午飯,我們又用了一個多小時,沿著平坦寬闊的柏油公路走走停停,尋著兒時的記憶向九華山林場進發。這時,女兒打開音響,降央卓瑪 《走天涯》的歌聲在耳畔響起,聽著歌曲,看著風景,多年故地重遊的願望就這樣輕鬆愉快地實現了。

這正是: “高速路通真方便,三天路程一日還,過去隔江在天涯,如今親人當天見。”

從鄖西到竹山雖只是一江之隔,但從過去的步行3日到乘車到達再到一日還的巨大變化,折射出改革開放四十年交通大發展給百姓出行帶來的便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