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笠死後軍統爲何改制?

種業怪


戴笠死了以後軍統被改成了保密局,雖然說體制仍然存在,但是已經不像抗日戰爭期間那樣叱吒風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那種地位了,為什麼?

實際上說到底還是那句話!誰如果能夠得到當政者更多的青睞,誰就能拿到最多的資源。

雖然我們一直在懷疑戴笠是不是蔣介石暗中弄死的,但是我們不得不說在抗日戰爭期間,蔣介石對於大麗那是百分之百的信任,戴笠在蔣介石心中的地位,有一段時間成為了第一人。

有好的資源,有好的人我全部轉交給你,我有情報,我從其他地方拿到什麼消息,我也直接交給你有人打壓呢,我就打壓他。蔣介石當時就是這麼對待戴笠的,戴笠基本上他是說什麼蔣介石就信什麼。

這一方面戴笠是百分之百忠心於蔣介石,蔣介石對於這一點是清楚的,蔣介石需要依靠戴笠的軍統去對抗陳立夫的中統,而且戴笠創建了軍統,得罪了不少人,等於就是說如果離開了蔣介石,戴笠將死無葬身之地,所以蔣介石對他是百分之百的放心的,你必須依附在我身上才能活下來。所以你必須對我展示百分之百的忠誠。(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如果我出了事情你也別想活下去,所以當時的軍統才能夠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超級組織,在國統區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白色恐怖。

並且蔣介石之所以這麼信任軍統,主要還是自己軍隊方面的不爭氣,軍隊我花了那麼多錢,花了那麼多時間不停的投入,最後你們給我的是一份什麼樣的試卷?請你告訴我當時在抗日戰場上面,國民黨的表現事情方面,精神方面我給你們滿分,但是戰績方面,你們給我多少分數!真的要對付那些侵華日軍裡面的高級將領或者是那些漢奸特務走狗,我還得去依靠軍統,軍統雖然做事情手不乾淨,但是起碼能給我正臉起碼可以把那些漢奸走狗我恨的人一個一個的給去除掉,所以大麗,你給我聽著,我給你權利,我給你錢,我給你人手,你得給我把我做不到的事情全部給我做了!

戴笠點頭哈腰的,在蔣介石面前兢兢業業做了幾年以後,嘎嘣兒一下子走了,先是上來了一個鄭介民,然後又上來了一個毛人鳳,雖然說這兩個人也是知道忠心於自己的,但是說實話用起來不如戴笠順手,而且能力不如戴笠強,最重要的是沒有對戴笠的那種感覺。

並且小日本兒已經走啦,軍隊受到了美國援助武裝起了美式裝備,戰鬥力那是匆匆的往上漲啊,這些坦克大炮,機槍放在自己面前一看就很威武啊,我為什麼還要去做那種見不得人的事情呢?我為什麼還要對那種見不得人的事情大行其道呢?這以後我要統一天下了,別人的說我是怎麼拿到江山的,不是靠這些幾槍啊大炮我是靠特務拿的江山,我冤不冤啊。

作為一個開國者,我的背景肯定是要光明的,並不能那麼黑暗,我就靠特務打上來的,絕對不是,我蔣介石,文,能夠使那些文人墨客對我俯首稱臣,武,我能夠打遍天下無敵手,我的軍事指揮就算是越權指揮我也能帶領軍隊打一個勝仗出了事情不關我的事情肯定是底下那些人不爭氣!

並且軍隊對付其他的那些匪寇還是綽綽有餘的。這個時候我不需要利用特務去幹那些見不得人的勾當,這方面的硬性需求不強了,所有的資源全部調整到部隊的建設和美式裝備的裝備上面了。

從解放戰爭開始的那一刻,保密局或者說軍統不再唱主角了,唱主角的是我手底下那些美械師,保密局的工作就是從旁協助這些美械師贏得戰爭的勝利。

並且毛人鳳和鄭介民的能力完全比不過戴笠,戴笠這個人只能夠說在特務領域,這個方面可以說無人能出其右,特工能力太強了!毛人鳳之流根本就比不過他的能力,也做不出什麼相應的大的功績,所以蔣介石看他們的眼神,自然也就稍微的多了一些不屑。

最終,蔣介石為了能夠扶持蔣經國上位選擇撤銷的中統和軍統,將它們合併成一個組織,然後共同交給蔣經國進行管理,最終叱吒風雲的中統和軍統共同迎來了同樣的命運。

特務組織情報組織必須依靠上位者才能夠發揚和光大。如果說沒有上位者的光明,替他們遮擋做其他攻擊的話,他們是沒有辦法發展和壯大,同時也不可能像軍統那樣擺出檯面讓大家作為英雄一樣崇拜,作為渣子一樣唾棄,蔣介石最終戰略上面的選擇使得軍統和中統退出了國民黨的主要手段,這一點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畢竟哪一個尚未折也並不希望自己就是依靠這些特務打傷來的這對於自己未來在後人的評價裡面會留下不大不小的詬病!


漩渦鳴人yy


軍統正式成立於1938年,是在抗日戰爭期間由民國政府軍事委員會部門成立的,主要任務是為了抗日鋤奸,在抗戰勝利後,當然要進行改制了,而且不止是在戴笠死之後,在戴笠沒死的時候,已經在著手改革軍統了。

而且,改革也並不單單是軍統,抗戰勝利後,為了適應新的統治環境,老蔣在很多部門都進行了改組。

今天,史論縱橫就帶你講講軍統改組這點事!

不是戴笠死後軍統要改制,在戴笠死之前軍統就在改制

隨著抗戰的勝利,戴笠的勢力也極具膨脹,當時更是號稱軍統有數十萬之重,並且軍統依靠中美技術合作所,獲得美國人的支持。

更由於軍統的特殊組織結構,軍統的人只對戴笠負責,而不對老蔣負責,軍統實際已經是戴笠一人之軍統,老蔣意識到戴笠早就已經不是他在上海交易所做交易員時候的小弟了,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酣睡,

國民黨內的一些元老和民主人士都反對軍統的特務統治,主要軍統的人下手太黑,而且目中無人,飛揚跋扈,主張裁減特務機構,而老蔣對於軍統特務活動的龐大軍費開支也頭疼不已,因此,更加堅決了老蔣改制軍統的決心。

老蔣開始著手對軍統的改制,而且軍統聲名狼藉,戴笠成為輿論攻擊的焦點,聲名狼藉,改制已經勢不可擋,老蔣更是承諾要讓軍統成為歷史。

當時戴笠已經預感到自己避免不了兔死狗烹的下場,為了給軍統一個好的下場,戴笠請求將軍統納入到全國警察系統當中,然後自己做警察總頭子,老蔣沒有同意,一計不成,戴笠希望利用美國給老蔣施加壓力,讓其擔任海軍司令,這不僅沒能得到老蔣的同意,反而讓老蔣反感。

在一系列的運作都失敗後,戴笠也感覺後背發涼,更是有了“如果不死在共產黨手裡,早晚死在委員長手裡”的感嘆。

1946年戴笠乘專機由青島飛往南京,飛機失事,戴笠身亡,當然,關於戴笠是怎麼死的,目前還沒有蓋棺定論,只能說,在戴笠死之前,老蔣就已經在改組軍統,只不過和戴笠還沒有商討完如何改組。

戴笠死後,鄭介民繼任局長,毛人鳳為副局長,並且被一分為四,主要部分為國防部保密局,其他部分為國防部第二廳,交通部警察總局,內政部警察總署,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後,保密局改稱為國防部情報局。

不光是軍統要改制,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很多部門都進行了改制

抗戰勝利後,老蔣做出一副要上天的樣子,把首都從重慶搬回南京,全國百廢待興,基本各個部門各個系統都進行了改組。

就連軍隊都全部進行了改編,其中將原來的“軍”改編為“整編師”也是很有名的,比如七十四軍被改編為整編七十四師。

1946年老蔣成立國民政府國防部,一共設立四個廳,將在抗日戰爭期間的很多機構都劃歸其中,包括以前軍事委員會下面的侍從室,軍統和軍委會軍令部二廳合併為國防部第二廳。

緊接著1947年中統也改組為黨員通訊社,1949年改為內政部調查局。

除此之外,包括很多其他的部門,也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改組,軍統改組其實很正常,因為作戰的對象和目標已經發生了變化,軍統當然也要隨之做出改變啊!


史論縱橫




戴笠自稱是“總司令的戴笠”,總司令自然是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戴笠對老蔣的忠甚至已經到了將自己定位為老蔣的奴僕的程度。

但是,戴笠的結局卻很悽慘,他的結局也許在他選定職業的時候便已經註定了。

戴笠創立軍統,更準確的說老蔣授意戴笠創立軍統的目的是什麼?我想很多人是知道的,最主要的便是對付共產黨,然後是在國府中與CC系掌控下的中統相抗衡,從而完成老蔣獨裁統治的夢想。





可是後來老蔣卻要撤銷軍統,這是不是顯得有點過河拆橋?老蔣又為何執意要將軍統改制?

事實上,在戴笠沒有出事之前,老蔣便已經有了改制軍統的想法,但是因為軍統的情況太過複雜而不敢動手,所以老蔣將軍統改組成為國防部保密局並不是因為戴笠歇菜,這兩者雖有聯繫,但戴笠歇菜絕不是老蔣動軍統的主導因素。

1932年3月,在老蔣的授意下成立了所謂的“三民主義力行社”,力行社內部包括特務處。因為成立的力行社屬於高層人員,所以為了吸納人員以擴充實力,所以後來又成立了復興社,在從屬關係上覆興社是力行社的下屬機構,但是後來復興社規模越來越大,對外便統稱復興社了。軍統的前身則是復興社特務處,戴笠任特務處處長。後來,陳立夫主管了國民政府的特務工作,無論是中統或是軍統的前身組織都是陳立夫在管,“蔣家天下陳家黨”,所以老蔣為了制衡CC系,又讓中統和軍統分家,在1938年正式成立了中統和軍統。

軍統的最主要任務是剷除老蔣的反對派,迫害共產黨人以及進步人士。



老蔣為什麼想要過河拆橋地撤銷軍統?老蔣奉行的是“攘外必先安內”,他始終是將“剿共”放在首要位置,如果沒有發生西安事變的話,抗戰也得靠邊站,而軍統正是他“剿共”的利器。1945年抗戰勝利後,此時對老蔣而言是外已攘而內未安,但是因為已經沒有日本這個外敵,又有美國人撐腰,國府內部也基本為他馬首是瞻,軍統的作用已經降低。所以在這時候,老蔣也開始考慮軍統改制的問題,因為即使戴笠對他再怎麼忠心,他也有點慌,即使他放心戴笠,他也很難放心戴笠的繼任者,所以必須收回部分權限以壓制軍統。

軍統鼎盛時期有多少人?在編人員將近50000人,這是個很恐怖的數字,再加上不在編的人員或者服務於軍統的外圍人員,他們分散在國民政府的各個部門自己社會的各個領域,想想都覺得恐怖。洋人對軍統的規模估計也很可怕,1946年美國軍事情報機構估計軍統有18萬便衣特工,另有30多萬潛伏在軍隊、海盜等等這些隊伍裡的特工,美國人對戴笠這個“神秘人物”的實力的估計遠高於我們對他的估計,聲稱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他的情報人員在活動”。我們先不管美國人的說法準不準確,但是戴笠的實力絕對很強勢,如果他對老蔣不忠的話會發生什麼?



在戴笠出事之前還發生過一件事,當時老蔣對海軍總司令陳紹寬不聽話的行為很不滿,有意撤了陳紹寬的職。戴笠聽到這個消息後就坐不住了,開始活動,謀求海軍總司令的職位。老蔣會怎麼看戴笠的行為?1941年中統的徐恩曾在吳鐵城的幫助下兼任了交通部政務次長,老蔣當時很不爽,單獨把他叫去談話。戴笠管著情報工作竟然還想染指海軍?老蔣已經給了戴笠很多特權,結果戴笠居然還想要軍權,所以當時老蔣冷冷地拒絕了戴笠,然後派陳誠接手海軍,後來又迅速撤銷了海軍司令部,斷了戴笠的念想。

在這件事過後,老蔣也開始意識到戴笠和軍統的權力太大了,對自己的獨裁統治也不見得是件好事,如果哪天他們反過來咬自己怎麼辦?所以表露出想要裁撤或撤銷軍統的想法,嚇得戴笠不敢說話,不過因為當時軍統的情況實在太複雜,人員龐雜,老蔣根本不敢動手。然後在1936年3月17日,戴笠因飛機失事遇難身亡,死因成謎。



戴笠死後,毛人鳳接手了軍統。1946年8月,軍統改組成為保密局,毛人鳳以副局長職統管保密局,1947年毛人鳳升任局長。

1949年老蔣敗退臺灣,毛人鳳和保密局當然也要跟著撤到臺灣,但是保密局的很多機構和人員卻來不及撤離,這可能是老蔣有意為之,所以到了臺灣後保密局的實力已經大打折扣。於是,老蔣和小蔣又開始打起了將軍統或者說保密局的權力收回蔣家的主意,由此毛人鳳和小蔣開始了你爭我鬥,結局當然是小蔣獲勝。毛人鳳餘生活在恐懼裡,毛森則出走香港,然後又跑到沖繩多了10年,最後去了美國定居。

蔣家成功收權,免去後患之憂。


吾與吾國


軍統局改製為保密局,與戴笠之死沒有關係,蔣介石在戴笠生前既有改組軍統的計劃,戴笠並已按照蔣介石的意見,擬定改組計劃並著手實施。

國民黨時期的軍統、中統,是國民黨的兩大特務組織,分屬軍事、黨務系統;在反共、反人民,鎮壓民主運動,維護國民黨反動統治上,既有分工,又互相配合。

軍統,全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

軍統始創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蔣介石身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親臨剿共前線,在江西省南昌設立行營。

因為軍事行動的需要,責令其擔任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校長時的學生、浙江同鄉戴笠,成立初期十幾個人的特務組織——南昌行營調查科,後擴大至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

軍統組織遍佈全國,在各大區、省、重點地區設立自成體系的特務組織,觸角延伸至國外。

軍統是一個以軍事情報方面工作為主,兼以政治、經濟方面工作的特務組織。

軍統局局長職務,向由蔣介石的委員長侍從室主任兼任,而長期負實際責任的是副局長戴笠,直接對蔣介石負責;戴笠,字雨農,浙江省江山縣人,陸軍中將軍銜。


軍統在抗日戰爭中的軍事情報、敵後遊擊、鋤奸等工作,卓有成效;鼎盛時達十幾萬人,且掌控軍事化的交警、稅警、“忠義救國軍”等軍事武裝幾十萬人;並染指海軍、緝私、警察系統。

抗戰勝利後,戴笠乘機由北平飛上海,因陰雨天,在南京郊外戴山撞機身亡,所遺職務,由同為浙江省江山縣人的軍統局秘書主任毛人鳳繼任,敗逃臺灣死後,追授陸軍上將軍銜。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打出民主憲政、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的旗號, 因全國人民反對蔣介石特務統治的呼聲,日益高漲,為縮小目標,蔣介石擬將軍統改組為“國防部保密局”,戴笠生前已制定改組計劃並初步實施,保留骨幹力量,非骨幹力量如“忠義救國軍”等改編為若干個交警總隊。



z山海


軍統局是國民黨最重要的特務機構之一,其前身是成立於南京的復興社特務處,1938年4 月,蔣介石將中華復興社特務處擴編為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 簡稱軍統局,局長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主任賀耀祖兼任,原復興社特務處處長戴笠以副局長職務主持工作。

抗日戰爭時期是軍統局的全盛時代,期間軍統局曾多次刺殺日偽軍政人員,如暗殺張嘯林、汪精衛等,對打擊日軍和漢奸起了不小的震懾作用。1946年3 月17日,戴笠從北平乘機返回上海途中飛機發生故障,在南京附近墜機身死。

戴笠死後不久,軍統局核心單位和人員縮編為國防部保密局,由軍統局主任秘書毛人鳳擔任局長(1948年前由鄭介民代理局長,毛人鳳以副局長身份主持工作),繼承了原軍統局的衣缽。其他人員和一些公開單位合併到國防部第二廳和內政部警察總署,這兩家單位分別由原軍統局幫辦鄭介民和唐縱擔任廳長和署長。

國防部次長、第二廳廳長鄭介民

內政部次長、警察總署署長 唐縱

戴笠死後軍統局之所以縮編、改組,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規模龐大,無力維持。

抗戰結束時,軍統已發展成為一個規模龐大機構健全的特務組織,除內部機構有八處、十室和一個設計委員會外,還下轄中英特種技術合作所、中蘇特種技術合作所、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軍事委員會水陸交通統一檢查處、軍事委員會航空郵電檢查處、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第六組、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特別警衛組、軍令部第二廳、內政部警務司、財政部緝私署、財政部戰時貨物運輸管理局、財政部直接稅務局、外交部護照科、陸軍總司令部調查室、航空委員會政治部調查室、兵工總署警衛稽查處、重慶衛戍總司令部稽查處等十幾處公開機關和忠義救國軍、別動軍兩支武裝部隊,另外軍統局在全國各地設置了幾十家辦事機構。此時,軍統僅內外勤特務(不包括武裝特務部隊)便有50000人左右,其中直接在軍統局領薪的有25000多人,其餘半數分散在各公開單位。

國防部保密局局長毛人鳳

戴笠在世時,對軍統局實行家長式管理,由於戴的威望和資歷,他在軍統內部可以說一不二 。戴笠還利用各種資源,安排軍統內部人員,讓他們也有個好的出路。戴笠死前,還曾積極謀取海軍總司令和全國警察總監之職,以便安插軍統各級人員。

而戴笠死後,面對如此龐大的機構和人員,軍統內部可能接班的鄭介民、毛人鳳和唐縱都無能力繼續維持,最後只好縮編、改制。

二、1946年政治協商會議後,中共和各民主黨派強烈要求國民黨政府取消特務統治,解散特務機構,迫於這些壓力,蔣介石將軍統局和中統局改組。

三、戴笠在世時,由於得到蔣介石青睞,所以在處理某些事情時飛揚跋扈,得罪了國民黨內一些高官要員,比如陳誠、何應欽等人,他們要求改組軍統局,限制其權力,這也是軍統局改組的一個重要原因。

戴笠其實也是一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普通人,在本文結束之際,發幾張戴笠的生活照片,供大家欣賞:

戴笠(後排中)與家人及中美合作所副主任梅樂斯(前排左一)等人合影

戴笠(右一)與上海聞人杜月笙(中)在一起

戴笠與母親合影

戴笠在庭院小憩

戴笠與好友梅樂斯在一起


民國年間那些事


軍統是當時中國最大的特務網,在冊的軍統人數就高達5萬,還有那些外圍的人員,加起來軍統人數達到了驚人的30萬。這些人員多是化妝成農夫商人,他們上下線單線聯繫,他們的具體姓名,工作等信息只有戴笠一個人知道,而且軍統許多人都在國軍精銳部隊擔任一定的職務。

因此如果這些人起來造反,可遠遠不止有30萬人那麼簡單。這種巨大的威脅自然讓蔣介石寢食難安。蔣介石在很早之前便有要改制軍統的想法,因為軍統在刺殺漢奸和日軍軍官當面做出了許多貢獻,並且蔣介石需要他們繼續工作下去,所以才一再沒有把改制軍統的想法說出來。

抗日戰爭勝利之後,蔣介石再一次有了想要改制軍統的想法。再加上軍統頭子戴笠乘飛機失事,這讓蔣介石不得不改制軍統。

戴笠曾經只是一個上海灘小混混,因為蔣介石的關係,他才有了後面的權力,因此戴笠對蔣介石感恩戴德,在國民黨內部能夠指揮戴笠的人只有蔣介石,戴笠只聽蔣介石一個人的命令,有點錦衣衛的感覺。



戴笠死後,蔣介石沒有能夠像戴笠一樣信任的人,因此改制之事就勢在必行。假如戴笠沒有飛機失事,軍統也一樣會被改制,只是時間快慢的問題,戴笠的死是軍統改制的導火索。


麥地傳奇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局,BIS),是國民黨最重要的情報機關之一。

軍統1938年正式成立,1950年解散。早期的領導人為戴笠,戴笠飛機失事摔死後,1946年由毛人鳳繼任。


軍統局的起源為復興社和力行社第一處。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蔣介石與國民黨內一批青年少壯軍官,模仿意大利墨索里尼的黑衫黨組織形式,成立一個秘密組織。

在黃埔軍人賀衷寒、戴笠、鄭介民、康澤等所謂“十三太保”的策劃下,組成了一個以軍人為主體的復興社,又叫藍衣社。1932年,為了統一事權,又在復興社內設核心組織力行社,設有一個專門進行諜報活動的特務處,它是軍統局的最前身,戴笠為處長。

1937年底,抗戰全面開始之後,為了適應大量的情報需求,力行社特務處、特工總部、1927年成立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密查組合並改組,正式成立了軍統。

抗戰勝利後,全國人民熱烈期盼建設國家,永享和平,輿論呼籲取消特務機關,蔣介石迫於形勢和壓力,不得不表面同意。

戴笠也似乎有自知之明,打算改組一下軍統,化整為零,打算繼續效忠蔣介石,但是這個計劃還沒有執行,戴笠就摔死了。戴笠死後,國民黨內部戴笠軍統生前的死對頭就開始提出裁減軍統組織,以洩私恨,乘機來撈一把。

陳誠一向與戴笠不和,作軍政部長時就一向在經費上為難戴笠,希望趁此良機,兼併戴笠的軍統系統,擴大其特務機構。

CC系陳氏兄弟則一直排斥軍統,希望整垮軍統而擴大中統勢力,孔祥熙忌恨戴笠殺死了自己的心腹林世良,也想報復軍統。

軍統已處於風雨飄搖中,關鍵是這塊牌子實在是太臭了,不能再繼續使用,所以1946年夏,軍統被撤銷。

但是還要維持特務系統,採用什麼名字呢,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特務統治更要加強,於是只是偷樑換柱,把軍統改為中央黨員通訊局,下設保密局,交通部警察總局、內政部警察總署、國防部二廳四個部分。但實質上,還是歸保密局領導,其實現在蔣介石不是關注採用什麼牌子和名稱,而是戴笠死後,誰是戴笠的繼承人,能否承接戴笠的攤子,繼續為自己服務。

然而在軍統內部,關係也是複雜微妙的,戴笠在世,懾於其淫威,沒人敢有非分之想,戴笠一死,軍統內部馬上爭權奪利,分為了三派:

鄭介民的廣東派、毛人鳳的浙江派、唐縱的湖南派,各派互相利用,互相拉攏,並沒有什麼組織形式。鄭介民只想借軍統得到蔣介石的信任,升官發財,唐縱一向謹慎,希望軍統縮小目標,不喜歡兼任軍統公開職務。

而毛人鳳一生篤定幹特務工作,倒也實事求是,戴笠生前也向蔣介石推薦過,所以最終繼承戴笠的事業,保留軍統。

最後,軍統雖然改名保密局,納入正規編制,附設在國民政府國防部,但隨著戰爭的發展,其組織又開始膨脹起來。

蔣介石為了維護其統治,竟然用特務監視人民,必將會引起人們的反感,註定要完。

歷史傳訊社,基於共享理念下的歷史學人社區。我們團隊立足於原創,書寫歷史,資鑑現實,努力建設為一個有情懷和質量的新傳播媒體,歡迎大家點贊、評論與交流!

秦右史


軍統局是國民黨最為重要的特務機構,全名叫做國民黨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而這戴笠做為軍統局局長,他可以說是國民黨中最為神秘的一個人物。他被稱為“中國的西姆萊特”、“中國的蓋世太保”、“蔣介石的佩劍”,這足以說明戴笠在國民黨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而軍統局可以說是戴笠一生的心血,從最初的特務處處長,到之後軍統的建立,可以說這一組織完全離不開他的苦心經營。在軍統勢力的巔峰時期,全國各地幾乎都有著戴笠的耳目,各地軍政要員的基本情況他都瞭如指掌。所以說,軍統在戴笠活著的時候勢力是非常龐大的。



而戴笠在1946年飛機失事後,國民黨就對軍統進行了改制,軍統局也改為了保密局,我認為這主要有三點原因:

  1. 首先就是抗日戰爭已經勝利,全國需要的是穩定發展,不在需要那麼龐大的特務組織了,所以改制在當時確實是必然的情況。
  2. 其次我認為軍統系統太過龐大,人數眾多,開支較大,在抗戰結束後,軍統除了八處十室之外,還有很多合作所,面對高昂的開支,改制也是合情合理。
  3. 最後一個原因還就是因為戴笠自身的因素,做為軍統的建立者,戴笠在軍統中有著絕對的權威。所以說戴笠雖然死了,但這裡面就有很多人只忠誠於戴笠,而且勢力龐大,像後來毛人鳳當上保密局局長後,或許他就沒有戴笠在軍統局中說一不二的地位,所以他必須改制,進行縮編,打造屬於自己的特務組織。



戴笠做為一個特務頭子,他在抗日戰爭時期有著巨大的貢獻,懲罰了不少漢奸,但他同時也是蔣家王朝的劊子手,一生忠誠於老蔣,最後落得個拋屍野外的下場。


歷史之絕唱



軍統局的改制,表面原因,四個字,社會反對;重要原因,也是四個字,“功高震主”;主要原因,更是四個字,“美國倒蔣”。

歷史似酒,彌久才更為真實醇香,但久了,不免有塵埃覆甑,一時難覓真相。雖然真相一直盛在歷史之中。先容我撣盡灰塵,吹盡黃沙先。行,先聞聞,這七十年藏的民國酒,倒底有多香!

有人說,軍統改制與戴笠之死有關係。表面上有一點點對。要說要有關係,不過是戴笠活著,蔣處理軍統改制麻煩點,原因也不在於戴笠在軍界、政界的人脈深廣。以蔣的視野,戴的這些人脈,不過接在他佈局而成的互相制約、予取予奪之網的一部份,知不知道,誰是蹲在網中心修練的蜘蛛俠?蔣啊。戴死了呢,對雙方其實都好,給戴一個死後殊榮,再處理起軍統改制這件事,反少了諸多的不捨和滄桑的喟嘆。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才促使蔣對軍統動手呢?美國的介入。蔣是尊崇中國文化規則行事的人,歷經幾千年反覆實踐、已臻成熟的政權架構理論擺在那兒,只要是到了這個層次的領導人,照祖宗成法去做就是了。一個類似於錦衣衛、東西廠的特務機構,能尾大不掉到那裡去?裁不裁的,早晚幾年都沒事。但美國一倒蔣,性質就變了。無它,中國戰區也不過是接在”二戰”盟軍總司令部的因特網中的一個局域網,而且還是一個挺重要的節點。總網要換局域網的管理員。蔣管理員作何感想?肯定要把守在區域網門口傳達室裡的,不識相的戴門衛給換了,因為這個門衛還與總網的派來負有特殊使命的人——梅樂斯在眉來眼去。所以,軍統的改制,我認為其中原因按重要程度不同,依次如下,


一,國外篇,美國倒蔣

抗日戰爭勝利前後,蔣的獨裁專制作風,既不符合美國文化價值觀的口味,又搞得國內各黨派、乃至國民黨內部矛盾重重。隨著日本帝國垮掉的跡象愈加的明顯,主要矛盾已從以打敗日寇為主,變為戰後利益格局的劃分了。蔣冶下的政府明顯不符合戰後美國對全球管制的布點力量的要求。也就是說,換掉無能和腐敗的蔣,美國佈局在東亞,和用於遏制蘇聯的力量會顯得更強一點。

而蔣與盟軍長期的磕磕碰碰的現象,就淋漓盡致地體現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對蔣的“花生米”之稱謂之中。史迪威曾要求全權指揮中國遠征軍在緬作戰,蔣心中煩史之眼裡沒他這個戰區總司令的位置。但明著不說,暗中卻在重慶遙控指揮遠征軍,美國人那懂得這套呀。到最後,國軍指揮官總是對史迪威的指揮陰奉陽違,反正就是指揮得極不爽。史又抓不住蔣幹擾指揮的把柄,氣得史迪威在背後大罵蔣介石是個“微不足道的小人”和“花生米”

做為總統的全權代表,史迪威自然不會在羅斯福面前,說蔣的好話,而這當然會影響美國對蔣冶國能力的判斷。

在這個倒蔣的背景下,頗具野心的戴笠與美國海軍情報官員梅樂斯一拍即合。迅速與美簽訂了中美情報方面的合作協議。而且,是單與美海軍方面籤的協議。雖然,隨著協議的簽訂,大批美製先進的審訊設備和軍事裝備,以及美軍教官的先進理念的進入國內特務組織,蔣心裡是樂開了花的。但是戴笠企圖示好第七艦隊司令柯克上將,

借美國海軍之力,希望插手海軍的職位,讓蔣越發感到戴笠的原本熟悉的面目漸漸模糊了起來。再說戴笠的不與美國陸軍情報部門合作的小動作,也不符合蔣對美的通盤考慮。

加之羅斯福總統,風聞從美情報渠道中傳來的軍統的高效能幹,便愈加嫌棄蔣介石冶國的無能和低效。在開羅會議上,提出要見下戴笠,引起了蔣的不快。做為一個微弱的信號,戴至死,蔣也不讓戴見上羅斯福一面。已經隱隱說明蔣要對軍統下手的原因了。做為錦衣衛,與外庭或軍方有勾搭,是皇帝所不可容忍的,何況還是與外國勢力勾勾搭搭。而且這個外國還想以倒他為快。是可忍,孰不可忍!國內形勢可控,搞搞過分點,尚看在忠心耿耿之面忍你一下,情冶部門本是國之私器,最忌外國勢力沾手。裡通外國,恃外壯己,還想一枝獨大,那是有顛覆之危了。不換人、不改制軍統。把蔣看成什麼人了,廟裡供著不動的泥菩薩?




二,國民黨黨內篇,戴笠玩過界

戴笠想插手警政部門之心早已就有,比如吞併浙江警校,這是在復興社特務處的時期,為壯大戴笠的力量,並平衡CC派特務力量和警政勢力,這個是蔣介石默許的。所以,戴笠的特務組織發展的特別快。手中的刀快了,主人最快樂。幾把刀都一樣快,主人最省心。在這個框架下,戴笠怎麼玩,蔣介石都當自己看不見。插手禁菸部門,走私煙土以充經費,蔣也無切責之意,罵了幾句就不再提起;戴笠能扳到中統局付局長徐恩曾,是因徐恩曾雖死心效蔣,但一個情冶部門長官,對政冶表現出濃厚的、不合時宜的興趣,確實犯了老蔣之大忌。蔣對戴笠扳倒徐是樂觀其成的。作為身歷全程的當事人,卻依然沒引起戴笠的警覺。

叫板“天子門生”陳誠,以密報陳城手下暗中”清君側”與美國“倒蔣”

勢力一拍即合,並使陳誠丟掉中國遠征軍司令之職。但陳誠是啥人?陳在蔣心目中,甚至超過戴笠的把兄弟胡宗南。經過此事,蔣對戴的企圖已有所警惕;再加上抗戰勝利後,戴在“肅奸”上,對周佛海等漢奸的姑息曖昧,令蔣很難做人。戴死後,蔣親自下令槍斃了周佛海。

其實,當初北平、上海、天津光復之後,軍統未撈到這些大城市的警局局長之位,且中央警校的教育長,蔣卻讓李士珍去擔任、已是一個很嚴重對戴的警告了。

為啥?警政系統從來是軍統暗中染指的勢力範圍。這個蔣與戴一樣心裡明白,但戴顯然會錯了意,還利用軍統特務職能搞材料整倒李士珍。最後,李士珍也被如戴所願而架空,但蔣對戴卻更加討厭了。因為這一切都是蔣在為制約軍統而暗下的絆。你戴笠不是反省收斂,還利用特務技巧,明面上叫主人清除對你所佈的障礙,而且還給你搞成功了。是不是有點玩過界了?抓權於海軍,更不用說是在干擾領導的國政和官制之佈局戰略了。

三,黨外篇,全社會反對

45年10月10日,兩黨經過43天談判,“雙十協定”告成。其中一個內容就是“取消特務機關,嚴柰司法和警察以外機關有拘捕、審訊和處罰人民之權”。全社會對特務組織的口誅筆伐。成為蔣改制軍統的最正當理由,也是壓倒軍統這頭駱駝最表面的理由。蔣旋即成立“五人組”監控戴笠的行動,“五人組”裡,赫然在列有戴笠的貴人胡宗南,也是頗具諷刺意味的。

戴笠深知,軍統改制是在劫難逃,不禁加強了對海軍司令的抓權。飛赴青島拜見美國第7艦隊司令柯克上將,又到天津拜會美國駐津司令愛德華中將。這個錯,犯得可不小。而且還是蔣在催戴笠,拿出改組軍統方案之時,借跑路在外能“拖”得了麼?毛人鳳發覺了蔣之企圖後,遂密電戴笠囑其小心應對。戴競令文強直接覆電蔣,

“座鈞鑒,電諭敬悉,本當遵諭返渝,因平津寧滬巨案,尚待親理,本月中旬始能面聆教誨……詎料煮豆燃萁,相煎何急,生效忠鈞座,敢雲無一念之私。不得已進忠言,冒死陳詞,伏乞明察。生戴笠。”相煎何急,誰在煎誰?誰是豆,誰是豆萁?蔣介石乾脆也不回電了,戴笠的飛機正巧因氣象太差,撞山死了;軍統也就改成國防部保密局了。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第一,軍統有功,但過亦不少,它實際上是蔣介石鞏固獨裁統治的一把刀子,殺日本人和漢奸,也殺反對蔣家王朝的共產黨和民主進步人士,總幹一些背地裡見不得光的勾當,確實也做了很多魑魅魍魎的事情,因此臭名昭著。1946年,重慶政治協商會議召開,中共和各民主黨派強烈要求國名黨撤銷軍統等特務機構,蔣介石迫於輿論壓力,不得已改組軍統,其公開武裝部分劃分到國民黨第二廳,核心秘密特務部分改組為國防部保密局,依然從事諜報工作,換湯不換藥。

第二,戴笠能力出眾,善於揣摩老蔣的心思,行事果斷狠辣,深得老蔣器重和青睞,被稱為“蔣介石的佩劍”,中國的“蓋世太保”。可到後期,戴笠的軍統勢力範圍急速發展,幾乎涵蓋了當時的各個領域,功高震主,隻手遮天,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不得不引起了老蔣的恐慌和不安。國共兩黨“雙十協定”之後,老蔣一方面迫於壓力,一方面由於戴笠的軍統樹大根深,盤枝錯節,以免尾大不掉,改組軍統勢在必行。



第三,戴笠生前得罪的人太多,國民黨很多大員如陳果夫兄弟、陳誠、李士珍等,幾乎沒有一個不厭惡、痛恨戴笠和他的軍統,有的出於黨國大計,有的出於和戴笠的私人恩怨,戴笠和其軍統一時間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所以,軍統的改制,和戴笠死沒死沒有關係,戴笠就是不死,軍統也非改制不可。湊巧的是,戴笠恰逢在這個節骨眼上飛機失事,倒省去了老蔣不少麻煩,不然如何處置他的佩劍戴笠,也是一件棘手之事。戴機撞岱山,雨農死雨中,這其中究竟有沒有貓膩,老蔣是不是幕後黑手,也是迷霧重重,成為了一樁歷史懸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