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伏》、《風箏》中經常提到的鄭介民到底是什麼人?

笨笨熊經典影視


  鄭介民是軍統三巨頭之一,但他又與一般的特務工作不同。他主要搞對敵瓦解情報工作和對戰局的戰略研究和政治工作,深為蔣介石所倚重。

  鄭介民原名鄭庭炳,投考黃埔時改名介民。出生在海南島文昌縣破落地主家庭,兄弟四人中居長,幼時即去南洋謀生。1924年孫中山創辦黃埔軍校的消息傳到南洋後,鄭投考黃埔一期沒考上,考二期時才被錄取。黃埔畢業後,又投考入蘇聯在莫斯科舉辦的紀念孫中山的中國勞動大學(也稱中山大學)學習。

  鄭頗有眼光,他很早就對老校長蔣介石看好。因此在1928年初蔣介石由日本回國復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後,鄭便想辦法晉見蔣。獲蔣召見後,鄭為表效忠,表示堅決擁護蔣的反共舉措,並將在蘇聯留學的黃埔畢業生思想情況向蔣打了彙報。得到蔣的賞識,遂將其留在身邊當侍從副官,主要做特務工作。

  鄭的特務工作特長是善於搞收買瓦解。

蔣要解決桂系時,正是其自告奮勇活動,通過中山大學同學、桂系首領李宗仁弟弟李宗義關係打入第四集團軍總部,並利用種種機會拉攏腐蝕總部機要人員,將李宗仁和各部隊及各方面聯絡的密電碼本偷出拍成照片,又陸續把李部兵力、駐地、人數、裝備、主官姓名等表冊一一抄出來秘送蔣。使蔣充分掌握了第四集團軍情況,並指示鄭瓦解收買桂系將領,為蔣解決桂系立了大功。自此一戰成名,為蔣所重用。

  1931年11月蔣介石擬成立中華民族復興社,鄭介民又自告奮勇請求參加。第二年三月被選為中華民族復興社幹事會幹事,四月兼任復興社特務處(處長戴笠)副處長,成為軍統元老和骨幹人物,蔣的十三太保之一。後還代理中華民族復興社書記長。

  抗戰前,鄭的作用主要是為蔣去除敵對分子。在對第十九路軍特務工作,破壞福建事變中鄭的工作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另外鄭直接領導了刺殺為日軍收買的前北洋軍閥陸軍上將銜張敬堯的活動。兩廣事變爆發,鄭積極分化收買廣東陸軍空軍部隊投靠蔣,迫使陳濟棠下野。

  鄭介民還以軍事考察團名義前往歐洲考察學習法西斯統治方法,發展中華民族復興社在歐洲的組織,並拜會了納粹兩巨頭墨索里尼和希特勒。

  抗日戰爭爆發後,鄭任參謀本部第二廳第三處處長,主管對日作戰的情報工作。

  後又兼任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主任秘書(鄭並未到職,由副主任秘書毛人鳳代理),後還兼任中蘇情報合作所副所長。

  鄭還頗具軍事戰略眼光。1942年鄭任新加坡盟軍軍事會議代表,在會上對東南亞戰局預見為後來時局證實。後又被蔣介石指定參加重慶舉行的中美聯合參謀會議,擔任情報方面的聯絡工作。此間鄭介民先後被派往印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等地,在盟軍協同對日作戰中提出不少建議。

  1943年2月鄭正式晉任陸軍少將,比戴笠正式晉升少將要早,並於同年隨蔣介石參加開羅會議。1944年8月鄭介民還準確預言了盟軍將在8月18日於諾曼底登陸。

  1946年3月17日戴笠死後鄭介民繼任軍統局局長。軍統局改為國防部保密局後他仍任局長,併兼任國防部第二廳廳長。

  1950年初鄭介民隨蔣去臺灣,歷任臺灣“國防部參謀次長”、“大陸工作處處長”、“總統府”戰略顧問、“國家安全局局長”,1956年晉升“二級上將”。期間多次主持派遣特務至大陸進行暗殺爆破、策動暴動與刺探情報等各種顛覆活動。1959年12月11日,鄭介民因心臟病復發在臺北家中去世,終年62歲。對鄭的離世,蔣介石非常悲傷,兩次到殯儀館弔唁親臨祭奠,並追晉鄭為陸軍一級上將。

  綜觀鄭的一生,追隨蔣主要做特務和參謀及政治工作。鄭雖身為軍統局長,但與戴笠不同,他戰略眼光精確長遠,又具研究精神,著述甚豐,曾因此獲得一枚積學獎章。也被國民黨內譽為有政治頭腦和科學訓練的軍事情報專家、軍事謀略家和軍事理論家。並有多本著述行世。

  鄭介民是國民黨軍隊系統“海南三鄭”或“文昌三兄弟”之一,其胞弟是原國民黨上將、94軍軍長鄭挺鋒,其堂弟是原國民黨中將、49軍軍長鄭庭笈,三人均出自均從黃埔軍校,均為蔣介石所器重。


趙燕雲


鄭介民


鄭介民是黃埔二期生,曾留學蘇聯中山大學學習,他算得上軍統創始人之一,也算深得蔣介石信任;鄭介民雖身為國民黨情報頭子,但與戴笠截然不同,他戰略眼光精確長遠,又具研究精神,著述甚豐,曾因此獲得一枚積學獎章,被國民黨內一些同行稱為“有政治頭腦”和“科學訓練”的軍事情報專家、“軍事謀略家”和“軍事理論家”。


但是很遺憾,在戴笠活著的時候,鄭介民這個黃埔二期,還曾留學蘇聯,精通理論的老大哥總被戴笠給壓制著,究其原因,除了鄭介民不是浙江人以外,更重要還是出在於蔣介石對他的看法上。


鄭介民有兩件事做的讓蔣介石在內心裡對他很有看法。


如果我說蔣介石一生都保持儒家信徒風範和幫派分子做派,相信大家不會反對。


蔣介石幫派分子做派就表現在他“講義氣”上面,無論是對陳其美還是為了陳其美去刺殺陶成章、在孫中山最需要他的時候孤身一人跑到軍艦上陪護孫中山;包括後來照顧陳果夫、陳立夫兄弟都是他“江湖義氣”的體現。


蔣介石從骨子裡是看不起不講義氣,出賣兄弟的人,當然可能會有人指責說蔣介石一生出賣了那麼多“結拜兄弟”,怎麼能說蔣介石講義氣?對此,我只想說兄弟也分很多種,因為政治原因不得不結拜的兄弟可能在蔣介石心裡面算不上兄弟的。


偏偏鄭介民生平第一次出彩就是為蔣介石出賣自己朋友。


其實在1929年以前,鄭介民仕途上還是挺順的,雖然不是什麼大人物,但是好歹擔任了蔣介石的侍從副官,從事情報整理收集工作;後來一直壓著他的戴笠,某種意義上此時都算他的下級。


李宗仁


如果鄭介民照此發展下去,我覺得也能慢慢的得到蔣介石的重用,可惜鄭介民等不及。


鄭介民通過王柏齡向蔣介石傳達了自己願意去武漢離間桂系,因為他和李宗仁弟弟李宗義不但是留蘇同學,而且私交還很好;蔣介石當然不會阻止鄭介民,而且鄭介民之後確實在武漢大顯身手,為蔣介石收買了桂系大將楊騰輝等人。


但是,鄭介民越是出色,蔣介石心中的疙瘩就越大,因為這說明鄭介民與李宗義關係不淺,而鄭介民為了從他蔣介石這裡獲得“榮華富貴”而出賣自己同學,蔣介石內心深處“江湖情結”讓他不能接受鄭介民這種“賣友”。


說難聽點,如果是蔣介石安排的還有一個理由,但是這是鄭介民主動要求的,這就真不怪蔣介石對鄭介民有看法了。


我們把鄭介民這一時期的行動和戴笠的行動一對比,就能看出蔣介石為什麼更欣賞戴笠了。


戴笠可不像鄭介民那樣認識李宗仁的弟弟,他完全是憑著“苦幹”搞情報,在二次北伐期間,戴笠自己在濟南、保定、天津、北平一線,刺探北洋軍閥情報,跑遍華北各省,而在1929年蔣桂戰爭爆發後,戴笠還策反了唐生智信陽憲兵營長周偉龍“起義“。


雖然策反一個憲兵營長和桂系一個軍倒戈不能相提並論,但是戴笠是實幹得到的結果,而鄭介民是靠“出賣朋友”做到的。


在蔣介石心中,誰更值得信任不言自明。


所以在1930年蔣介石正式設立“復興社”特務處時,才會欽點戴笠這個黃埔六期生做處長,而讓二期老大哥鄭介民做副處長。


第二件讓蔣介石對鄭介民大失所望的事情發生在1933年“閩變”時期。


早在1932年,蔣介石就授意戴笠和鄭介民往十九路軍裡安插情報人員,當鄭介民利用自己在十九路軍軍中有不少同鄉,安插了大量情報人員在十九路軍內部擔任中低級軍官;而且為了保密,這些名單都由鄭介民親自掌握。


蔣介石與戴笠


所以1933年十九路軍在福建宣佈“反蔣”後,鄭介民就成了前往福建前線聯絡、激活這些情報人員最佳人選,當然了,這有一定危險性,因為鄭介民名氣較大,十九路軍上層都知道鄭介民是蔣介石情報方面負責人,他出現在福建,對鄭介民本人來說是有一定危險性的。


所以蔣介石沒有明確下令讓鄭介民赴閩,而是通過戴笠轉達了蔣介石希望鄭介民主動赴閩工作的意願;可是這關鍵時刻鄭介民掉了鏈子,他當然清楚赴閩的危險性,所以一味推脫,最後戴笠沒辦法,只好提出自己親自去福建,但是要求鄭介民把所有十九路軍軍中特務名單交給自己。


隨後,戴笠又向蔣介石報告了這一情況,雖然目前沒有史料表示蔣介石知道戴笠自願赴福建工作後是什麼心態,但是可以合理猜測,他一定對戴笠非常滿意,同時,對鄭介民這種“貪生怕死”的行為極其不滿。


“賣友”在前,“貪生怕死”在後,把自己生命看的比校長利益還重,這樣的鄭介民難怪蔣介石一直對他“控制使用”。


不過公平說一句,鄭介民軍事情報、軍事戰略理論水平還是很高的,也很有政治頭腦,西安事變時許多黃埔生被何應欽主戰主張迷惑,他卻認為何應欽等主戰派“別有文章,沒有那麼簡單。”


克羅採和春天


1932年,蔣介石授意成立“中華民族復興社”,也叫藍衣社,藍衣社有十三名骨幹人員,人稱“十三太保”,鄭介民就是其中之一。

十三太保中的天字號第一太保是胡宗南,日後成為“西北王”,而戴笠、鄭介民都成長為了軍統的負責人。

鄭介民,廣東文昌人(現在屬於海南),27歲時,拉著朋友報考黃埔軍校第一期,朋友考上了,自己卻名落孫山,好在他目標堅定,繼續努力,終於考上了第二期。

在校時,鄭介民組織發起“孫文主義學會”,與左派組織的青年軍人聯合會有相對立的理念,二者水火不容,並稱為黃埔兩大學生團體。

畢業之後,鄭介民沒有立即從軍,而是繼續潛心學習,他進入了蘇聯中山大學,主修政治經濟。

回國之後,鄭介民來到黃埔擔任教官,此時蔣介石已經下野,但鄭介民審時度勢,認為蔣介石仍是值得追隨的對象,刻意走近,蔣介石一復出,就任命他擔任了侍從副官,利用他的理論基礎,從事情報工作。
1929年初,鄭介民做了一大票,讓老蔣非常受用。當年鄭介民利用他是李宗仁弟弟同學的身份,打入了桂系軍閥內部,成功分化了桂系力量,幫助蔣介石收買了桂系軍閥中的李明瑞、楊騰輝等將領,為蔣介石後來贏得蔣桂戰爭居功至偉。

復興社成立之後,戴笠擔任特務處處長,鄭介民擔任副處長,相比戴笠的浙江出身,鄭介民無法以鄉情與戴笠競爭,只能憑藉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忠心去打動領袖。這一期間,他也立了一記大功——派出特務成功破壞瓦解了李濟深、蔣光鼐、蔡廷鍇的福建事變。

別看戴笠主抓行動,鄭介民更傾向於理論研究工作,但關鍵時刻,鄭介民也不會手軟,軍統擊斃大漢奸張敬堯一案就有他的直接參與。

1934年,蔣介石委派鄭介民前往歐洲學習德國、意大利的黨務經驗,鄭介民來到法西斯的地面上,除了拜訪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還苦心研究納粹的警察、黨務、情報等操作經驗,甚至還在歐洲成立了復興社分舵。

1938年,軍統成立,更有業務能力的鄉黨戴笠成為實際負責人,鄭介民擔任的是主任秘書一職,鄭介民並未實際到職,他在軍統的工作主要由副主任秘書毛人鳳擔綱。

與軍統的鋤奸工作相比,鄭介民更願意在蔣介石身邊從事理論研究工作,抗戰結束前,他晉升為軍令部第二廳中將廳長,身兼東南亞盟軍總司令部聯絡官一職。

抗戰期間,鄭介民經常與盟軍高級軍官打交道,因其獨到的情報研判能力,受到盟軍軍官們的讚賞,比如說,他曾經在1944年初與盟軍軍官交流時,曾經做出6月初盟軍即將登陸諾曼底,當時參與交流的盟軍軍官還不太相信,但事實最終證明他的預測是對的。

戴笠死後,鄭介民在與毛人鳳的軍統局長之爭,因毛人鳳資歷較淺,以鄭介民的勝利初步結束,鄭介民同時仍然兼任國防部第二廳廳長,主管情報工作,軍統(後來改名國防部保密局)的實際業務工作由毛人鳳主抓。

毛人鳳總是感覺這個副局長的座位不那麼舒適,要受到鄭介民的掣肘,很快,他蒐集了很多鄭介民的黑材料,務求一次性整倒鄭介民。

鄭介民這個人有一處硬傷,那就是他的老婆柯淑芳,她對金錢方面的慾望求索無度,鄭介民多少有些怕老婆,對她的斂財行徑比較放縱,很多下屬要走鄭介民的關係,公認的好方法是去走他老婆的路線。

毛人鳳先是指使沈醉攛掇柯淑芳給鄭介民辦一場50歲的壽宴,後來又指使其他人搗亂,最後成功“曝光”鄭介民藉機撈錢,引發蔣介石的怒火——“只管搶錢,不管江山!”

後來毛人鳳的黑材料還是產生了作用,蔣介石眼見鄭介民的廣東幫與毛人鳳的浙江幫水火難容,乾脆把鄭介民調離了軍統,明升暗降,擔任國防部次長。雖然名義上仍然是軍統的上級領導,但事實上已經無法在軍統發揮影響力。

鄭介民雖然被整,但心態比較樂觀,以退為進,藉此晉升中將軍銜。

國民黨退守臺島之後,毛人鳳惹惱了接班人蔣經國,1954年,鄭介民逆襲成為國家安全局(保密局改組而來)局長,繞了一圈,又坐回到曾經屬於自己的位子,後來還晉升為二級上將。

1955年開始,鄭介民罹患心臟病,多次輾轉國外就醫,1959年,鄭介民因心臟病復發在家中去世,蔣介石親自前往祭奠,後追晉一級上將。


歷來現實


“儒雅”特務鄭介民

鄭介民和戴笠、毛人鳳並稱為軍統三巨頭,雖然他在這三個人裡最低調、知名度最低,但他是這哥仨裡軍銜最高(一級上將)、

壽命最長結局最好的一個。相比其他兩個特務頭子,鄭介民有很多不同尋常的特點:

一、愛學習。鄭出身普通,是海南島的一個破落地主家的孩子,曾經下南洋打工。但這個苦孩子很有見識,明白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聽說黃埔軍校招生後,他回國報考。第一次沒考上,復讀一年後考上了黃埔二期

,畢業後,人家沒有急著找工作,而是留學了,去莫斯科中山大學深造。在那個年代,能識字的都沒幾個人,出去留學的,更是鳳毛麟角。不得不說,鄭介民是個很優秀的學生

二、會鑽營。老鄭不做書呆子,不僅會學習,更會來事,回國後,他看準了蔣介石,千方百計找門路見老蔣。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老蔣接見了他。他向老蔣彙報了中山大學留學生的思想狀況,並表示,自己堅決反共。老蔣很欣賞他,留在身邊做了侍從副官

三、搞諜報。如果你以為老鄭只會溜鬚拍馬那就錯了,老鄭很有兩把刷子,特別是在諜報方面。他知道李宗仁的桂系是老蔣的一塊心病,就自告奮勇潛入武漢桂系第四集團軍司令部。在那裡,他拉攏機要人員,把密電碼本盜出拍成照片,把第四集團軍的兵力佈置、裝備等等全摸透了,密報給蔣介石。他還掌握了桂系將領之間的矛盾,為後來老蔣分而治之做足了功課。很快,桂系在湖北盤踞的10多萬軍隊就土崩瓦解。完成任務後,老蔣緊緊握住他的手,連聲誇他是個幹才。從此,老蔣更加信任他,鄭介民也開始了他飛黃騰達的一生。

四、怕老婆。在漢口活動的時候,老鄭認識了湖北姑娘柯淑芬,他和南京聯絡就在柯家,為了掩護,他們以男女朋友相稱。後來,弄假成真,兩人結婚了。武漢是老鄭發家地,柯淑芬在其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鄭對這個老婆感恩戴德了一輩子,兩人生了一大堆兒女。和別的軍統特務亂搞不同,鄭介民對老婆百依百順,幾乎從一而終,甚至有點怕老婆。當然,湖北姑娘比較潑辣,從來不給老鄭留面子,可能也是一個原因。老鄭是個斂財高手,但他又不願意髒了自己的手,怎麼辦?借夫人之手唄。兩人配合的十分默契,老婆收錢,老鄭表演清廉!

五、有見識。老鄭和其他特務頭子不太一樣,他愛讀書,以儒將自詡,而不願意別人把他看成一個純粹的大特務。客觀的說,他確實很有一套。比如1944年初夏,他和一群美國將領一起預測開闢第二戰場的時間,說啥的都有,但基本沒譜。到鄭介民發表意見時,他很篤定地說,在今年6月初。美軍將領鬨堂大笑,認為不可能那麼快。誰知,6月6日,盟軍從諾曼底登陸了。美國人對老鄭佩服的不要不要的。蔣介石聽說後,很高興,認為老鄭很給國人長臉。

戴笠撞機身亡後,鄭介民

升任軍統局長。1950年,他逃往臺灣,派遣特務回大陸搞破壞、搞暗殺,刺探情報。1959年,鄭介民在臺北因心臟病去世,終年62歲。他一直深得老蔣信任,死後,老蔣親臨祭奠,並簽發褒獎令,追授其為陸軍一級上將,鄭介民也成為軍銜最高的特務。


飲水君


戴笠和毛人鳳的兇名一直在我們的口耳之間有著深遠流傳,想必大家對他們都非常熟悉,但是如果要說到鄭介民這個人,想必有不少人是沒有聽說過的。

鄭介民是黃埔二期的學生,是黃埔六期戴笠戴老闆的老學長,從資歷上來說,他的資歷要比戴笠高上很多。


在鄭介民人生早期的時候,他就為蔣介石建立下了卓著功勳,其中在1929年李宗仁的反蔣活動中,就是因為有著鄭介民離間、策反桂軍大將李明瑞,才最終導致了李宗仁的兵敗逃亡。

軍統前身、藍衣社特務處的成立

時光匆匆流逝,在30年代的時候,一個影響了小半個時代的藍衣社成立了。

藍衣社中有一個部門名叫特務處,這個特務處就是軍統的前身。

在成立特務處的時候,蔣介石非常欣賞戴笠的才華,因此就不顧戴笠的資歷淺薄,強行把戴笠推到了特務處處長的位置上,而當時鄭介民成為了特務處的副處長。


特務處是從1932年創建一直延續到1938年的,真正意義上的軍統是在1938年的時候才成立,而軍統就是以特務處為根本發展衍生出來的一個龐大特務組織。

在30年代早期的時候,蔣介石成立特務處是為了監視自己的部隊、防止有人背叛自己,以及觀察國內各大軍閥的動向和為蔣介石剷除發表反蔣言論的知識分子,還有幫蔣介石剷除投靠日本人的漢奸。

開始時因為特務處所要應對的事務並算不上特別複雜、工作量也沒有那麼大,因此當時特務處的人員是非常稀少、規模是非常小的。

在特務處時代,正處長戴笠和副處長鄭介民都是行動的骨幹,是真正參與在行動中的,而不是高高在上遙控一切的領導。


特務處開創的前幾年人員一直是個大問題,在這個過程中,鄭介民憑藉自己擁有、別人所沒有的優勢建立下了諸多功勞,重建立下的功勞來說 他是特務處真正的元老。

把德國蓋世太保特務技術帶回國內的鄭介民

1934年,鄭介民停止了他在特務處的工作,被蔣介石派往了德國學習。

蔣介石和希特勒的合作是在30年代的時候展開的,當時蔣介石通過支付希特勒一定的礦產資源交換來了希特勒的軍事幫助。

當時蔣介石和希特勒展開合作的重頭是通過德國的軍隊訓練方法為自己訓練60支德械師以及通過交易買回一批威力強大的德式武器。


當時在開始展開這種種合作的時候,訓練與武器是國民政府和希特勒交易的核心。

而在交易培訓技術以及武器的同時,鄭介民也順帶被蔣介石派到德國去學習了德國先進的特務技術。

德國的特務部門名叫蓋世太保,蓋世太保在整個世界上都是頗有威名的,蔣介石也想建立一個如同蓋世太保那樣強大的特務組織,所以才把鄭介民派到了德國學習。

鄭介民在德國學習一年後回到國內時,他從德國所帶回來的各種特務技術給特務處帶來了很大的改變。

原本他們的特務能力是非常原始、粗糙的,但是在鄭介民把德國蓋世太保融入了科技技術的特務手段傳回國內的時候,特務處的科技手段也由此直接上升了一個水平、從原始步入了現代。

這為後來軍統的強盛鋪墊了基礎。

在軍統中掛著一個空職的鄭介民

戴笠在和鄭介民相處的時候,戴笠對他非常尊敬,但是在感受到戴笠尊敬的同時,鄭介民心底裡卻產生了一種受人掣肘的憋屈,這是一種屈居在自己學弟名下的憋屈。

加上他不想再繼續在特務處中打打殺殺的原因,所以他一直想離開特務處,然後去其他行政部門擔任工作。

不過在戴笠的再三挽留下,鄭介民的想法並沒有達成,他又繼續留在了特務處。


抗日戰爭爆發後,因為各種人手的稀缺,鄭介民如願脫身去了其他部門擔任工作,不過因為戴笠不願意放他走的原因,他仍然掛了一個名頭在戴笠的部門中。

在1938年軍統成立後,因為蔣介石怕戴笠壓不住局面,所以他讓當時國民政府的大佬、上將軍銜的賀耀祖擔任了名義上的軍統局長職位,而戴笠則擔任了實際上掌握軍統所有權勢的副局長職位。

(賀耀祖)

這個時候,鄭介民成為了軍統的主任秘書,不過他的情況跟賀耀祖差不多,都只掛了一個虛銜,實際工作是由毛人風負責的。

鄭介民的晚年

抗日戰爭結束後,戴笠在1946年坐飛機失事離開了人間,在軍統群龍無首的時候,毛人鳳掌握了軍統的大權。

這個時候國民政府看重資歷的毛病仍然沒有消除,因此蔣介石怕毛人鳳壓不住局面,特意把當時資歷已經極深的鄭介民調到了軍統充當名義上的局長,但是實際上也仍然不掌任何權力。


(毛人鳳)

在軍統改名為保密局的時候,鄭介民同樣擔任了保密局局長的位置,一直到48年才辭去了這個有名無權的職位。

1949年,在匆忙的大勢之下,國民政府一干人等逃往了臺灣,鄭介民當時也在這個隊伍中隨著蔣介石逃往了臺灣。

他一共在臺灣生活了十年,最後在1959年的時候因為心臟病離開了人世。

鄭介民的一生頗為傳奇,他為蔣介石建立的汗馬功勞蔣介石顯然是沒有忘記的,晚年時他被蔣介石晉升為了二級上將,在他去世之後,他更是被蔣介石追授為了一級上將,這種榮譽的尊崇是可以想見的,與到死只被追授為中將軍銜的戴笠有著極大的反差。

所以說這就是鄭介民的大概人生,他是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是特務處的元老、是蔣介石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是軍統局和保密局的空頭局長,同時他也是有大功於蔣介石的功臣。


孤客生


國民黨軍統局的鄭介民,名頭很多。他與胞弟鄭庭鋒和堂弟鄭庭笈合稱文昌三鄭,同時又被看作十三太保之一,曾是軍統局的大頭目,人見人怕的特務老闆。

鄭介民1915年就參與了孫中山搞的瓊崖民軍,不被海南軍閥所容,也因此流亡到馬來西亞。1924年經過兩次考試,進入黃埔軍校步兵科,開啟軍隊生涯。在賀衷寒、吳鐵成、潘佑強等人的提攜下,先去莫斯科中國勞動大學留學,之後歸國到國軍參與政治工作。1928年1月,鄭介民開始擔任蔣介石的侍從副官,從事情報與特務工作,發跡之路開始。

鄭介民在政界非常活躍,復興社成立後,成為實際掌控者。1937年之前,還組織民族運動委員會委員和忠義救國會委員。

1937年之後,開始進入國軍參謀部工作,負責收集情報,分析日本動向。毛人鳳也是在他手下逐步成長起來的。

1938年軍統成立後,鄭介民奉命輔佐戴笠,開展國內國際情報與特務網絡的構建。1946年3月,戴笠飛機失事去世後,他接任了軍統局局長,毛人鳳為副局長。據原軍統大佬沈醉回憶道:

鄭介民的情報能力和組織能力均不如戴笠,從而導致了1946年後軍統局沒有出現重大貢獻。

鄭介民與一般武夫不同,擅長理論分析和著作編撰,曾經出版了《諜報勤務》、《軍事情報學》、《中日戰爭太平洋列強政略的判斷》、《蘇俄現階段的國家戰略》等情報學與戰略學的專業書籍。故而,鄭介民頗具儒雅氣質,是軍中的理論家之一。曾在蔣介石身邊侍從多年的唐縱,如此評價鄭介民:

他雖身為軍統局長,但與戴笠截然不同,他戰略眼光精確長遠,又具研究精神,著述甚豐,曾因此獲得一枚積學獎章。

鄭介民雖然受到蔣介石寵信,但在派系林立的國民黨高層中,並不那麼如魚得水,甚至遭人嫉恨。特務、情報工作的複雜性,又使得他更多是幕後工作,增添了幾分神秘感。

歷史傳訊社,基於共享理念下的歷史學人社區。我們立足於原創,書寫歷史,資鑑現實,努力建設為一個有情懷和質量的新傳播媒體。

秦右史


"鄭介民(1897.9——1959.12),一級上將,中華民國最高軍銜獲得者之一,蔣介石十三太保之一,軍統三巨頭之一,國民黨軍統局第二任局長,保密局局長,安全局局長,光看這些頭銜就可以知道鄭介民在國民黨的地位,怪不得連諜戰片《潛伏》、《風箏》中都經常提及他的威名。

那麼這位位高權重而又神秘的軍統特務到底是什麼人呢?且聽有書君為您揭秘。

有書君認為鄭介民是一個具有學習能力的人,是一個見多識廣的高級諜報人員。

一、學習能力強:名副其實的“儒將”

鄭介民和其他軍統特務不同,他是一個愛學習,具有較強學習能力的人,從一個普通帳房先生到報社編輯,再到黃埔二期學員。

1925年9月黃埔軍校畢業,並沒有像大多數學員那樣進入軍隊大熔爐,他並未停止學習的步伐。

而是遠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進一步深造,學習政治經濟,這學習的步伐在為他自己築夢,他深知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改寫人生。

他的蘇聯學習經歷為他後來的外交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他的著書立說夯實了理論基石。

1934年,鄭介民又謀得前往歐洲學習的機會,向希特勒、墨索里尼兩個法西斯分孑學習獨裁統治辦法,在當時軍統內部成為時髦人物名噪一時。

鄭介民是軍統特務中堪稱一名“儒將”,為做到貨真價實,1939年,鄭介民又進入陸軍大學將官班學習專業知識和理論。

正因為鄭介民的具有超強學習能力,又能把學習所得與軍統間諜工作相結合,總結經驗,提升為理論,撰寫成文,《軍事情報學》《諜報勤務》《蘇俄現階段的國家戰略》等七部著作流傳於世,儒將之稱名副其實!

二、高級諜報員:見多識廣的“預言家”

鄭介民從蘇聯學成歸來,就專注於情報工作,1932年4月,鄭介民擔任復興社特務處副處長,開始在軍隊中安插特務。

其中1933年“福建事變”的失敗就與鄭介民早就安插特務範漢傑在19路軍的部隊中,後又派國民黨唯一女上將姜毅英前往接應。

把李濟深、陳銘樞等的行動通過電臺一彙報給鄭介民轉蔣介石,讓李濟深等不到三月全面潰敗,遠逃香港。

這只是鄭介民高級間諜工作的一次小試牛刀。像《潛伏》《風箏》這種諜戰片中的安插軍統在共產黨內部伎倆可謂層出不窮。

軍統的許多刺殺漢奸日寇的行動鄭介民有的是親自動手,有的是策劃謀略,有的只下道命令,但辦事雷厲風行,詭異絕秘,行蹤不定,頗具神秘色彩。

其中在六國飯店聯手特工王天木、陳恭澍、白世維槍殺漢奸張敬堯,在當時反響較大。

這些間諜工作是他作為高級諜報人員的一個縮影,他的諜戰生涯有書君難以一一贅述,但他的兩次國際預言不能不讓大家知道。

第一次是在1941年,鄭介民準確預測了日軍對香港英軍的進攻,而且還認定日本不出二十天香港將被攻陷。

果然1941年12月8日-12月26日僅18天日軍就攻陷了香港,這一預測可謂神了!

第二次預測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鄭介民準確無誤地預測美、英、加盟軍將於1944年6月在諾曼底登陸,不出所料,6月6日盟軍登陸,這一預測令盟軍大為震驚,認為鄭介民是個見多識廣的“預言家”。

鄭介民的人生傳奇用一本書也寫不完,有書君只擷取了他生活中的幾朵小浪花,從中可以看到一個軍統高級諜報人員鄭介民與眾不同的一面。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老蔣的十三太保個個都是有故事的人,鄭介民就是其中之一。

鄭介民是海南文昌窮人家出身,從小就死了爹,因為家裡兄弟多,小學讀完十來歲就跟著老鄉到馬拉西亞吉隆坡謀生去了。

漂泊在外,寄人籬下,鄭介民做過橡膠園學徒,養魚場賬房記賬小先生。

窮人家的孩子謀生活,很多隻求能端穩一隻飯碗,但也有敢闖、敢奔、敢敲門的那一類,鄭介民屬於後者。

1924年,不甘只能吃飽飯的鄭介民做了一個選擇,他拉著同鄉黃珍君一起去了廣州,投考首次招生的黃埔軍校。結果黃珍君一考即中,鄭介民卻被拒在了門外。

所幸,這個日後的國民黨一級上將沒有放棄。落榜一個月後,鄭介民進了吳鐵城警衛旅當起了學兵,一邊扛槍,一邊準備黃埔軍校的二期考試。

再考,鄭介民如願以償,從此踏上了發跡之路。

在黃埔軍校,鄭介民是個活躍分子,很快就加入了孫文主義學會,早早地就展露了善於搞理論,善於搞分析的特長。

因為和黃埔一期靠得太近,二期的學生往往機遇不好,有機會帶兵的不多。鄭介民也一樣,從黃埔畢業後,他去了蘇聯莫斯科的中國勞動大學繼續學習。這段時間,鄭介民沒有一心只讀聖賢書,他把大量時間精力花在了情報分析和後勤技術的學習上。

遺憾地是,從蘇聯回國後,鄭介民的機遇依舊不太好,僅僅謀得了軍中政工的差事,先是在中央軍官學校,後又到了第四軍。

直到1928年蔣介石由日本回國,出任國民革命軍陸海空軍總司令,屬於鄭介民的機會才真正出現,他幹上了老蔣的侍從副官,主要負責情報收集。

1929年蔣桂戰爭爆發,鄭介民隻身潛入武漢,幫老蔣漂亮地幹成了一件大事。靠著和桂系“二總”李宗義的老同學關係,在武漢站穩腳跟後,他不僅毫不猶豫地賣掉了老同學,更用鈔票和離間之計成功促成了桂系李明瑞和楊騰輝的臨陣倒戈。

由此一來,桂系大敗,李宗仁、白崇禧下野流亡香港,鄭介民成了老蔣身邊的紅人。

按理說,之後鄭介民應該如意高飛才對,悲催的是,他沒能攤上這樣的好事,因為有個人在老蔣那裡比他更紅,更得信任,此人就是戴笠。

1931年11月,蔣介石在南京命令黃埔學生成立力行社,黃埔六期肄業生戴笠為特務處處長,黃埔二期畢業生鄭介民為副處長。

這叫鄭介民到哪裡說理去!

誰讓老蔣認為他是個有專業能力,沒天賦魄力的人呢。

更悲催的是,鄭介民對特務要乾的那些髒活本質上是很不屑的,他更願意乾的一是能帶兵,二是能搞高端的情報分析,但老蔣的態度卻是——你小子老實在特務處待著,髒活你是躲不掉的。

因此,在隨後的幾年時間裡,不願幹特務外勤的鄭介民一直在一線幹著外勤髒活。

還別說,雖然不願幹,但幹出的成績還不小。

1933年在北平六國飯店成功刺殺了漢奸軍閥張敬堯,年底成功破壞了十九路軍組織的福建事變,再有就是後來搞傻了“南天王”陳濟棠——

業務能力再次得以出色展現,老蔣一器重,1934年春鄭介民被派去歐洲,肩負的任務很邪惡很牛逼,向希特勒、墨索里尼學習法西斯獨裁統治辦法。

1935年春夏之間,鍍金回國的鄭介民很受老蔣待見,並因此得以升任參謀本部第二廳第五處少將處長,並很快升任成了二廳副廳長,以及隨後幾年的廳長。

到這裡,鄭介民終於在自己擅長的高端情報分析與參謀領域謀得了一席之地。

但在官場主陣地上,鄭介民依舊春風不如意。

七七事變後,軍統成立,戴笠為實際一把手,鄭介民依舊是老二。在這段鬱悶不得志的老二生涯中,鄭介民充分展現了其腐敗油條的另一面。

在軍統,他是正事不上心,專撈內部油水。

在天朝,腐敗油條的官僚,其背後一般都站著一個貪婪不省油的女人。鄭介民這人有個特點,怕老婆。在官場,他接受老蔣的領導,在家裡,他則無條件接受老婆的差遣。

去,把咱家的汽油費報了!去,找架飛機幫老孃到國外弄些奢侈品回來——諸如此類的事,鄭介民沒少幹。

但有一說一,鄭介民雖然腐敗油條,但個人的抱負追求並沒有因此而荒廢。

抗戰全面爆發後,鄭介民很想有機會能帶兵打仗,但老蔣嫌他沒經驗,始終不同意。但鄭介民並沒有因此放棄,為了能成為貨真價實的儒將,1939年鄭介民進入陸軍大學將官班學習。

幾年間,這傢伙搞出了不少牛逼成果,例如《軍事情報學》、《諜報勤務教範草案》、《游擊戰術之研究》等。

比起戴笠天生的特務全才,鄭介民在理論上、專業上其實更勝一籌。

之後的鄭介民是有些得意,有些傳奇的。

在協同盟軍對日作戰上,憑藉精準的情報分析和頗有戰略眼光的思考,鄭介民在1940年之後提出過不少有價值的預見性意見,並因此獲得了盟軍高級將領的一致稱讚。

其中,有兩件事很有傳奇色彩。

第一件,準確預測了日軍對香港的進攻,並得出了香港瞬間就會被攻陷的結論。

第二件,極其準確地算死了盟軍諾曼底登陸的時間。

因為這兩件事,老蔣曾感慨,這傢伙確實是個人才!

抗戰勝利後,因為很會玩腦子,鄭介民被老蔣派去領導國共間的軍調小組,其間的表現很是狡猾。

戴笠機毀人亡後,屬於鄭介民的權力春天終於來臨。1946年7月軍統被縮編為國防部保密局,鄭介民以國防部第二廳廳長的身份兼任保密局局長,毛人鳳和唐縱為副局長。

然而,他那貪婪腐敗不省油的老婆在這個時候卻成了他的軟肋。

這樣的軟肋在毛人鳳眼裡就是十分好用的黑材料。1947年,毛人鳳以鄭介民在五十大壽中極其腐敗為把柄,外加一疊黑材料在老蔣面前狠狠地奏了鄭介民一本。

最終,鄭介民讓位,毛人鳳坐上了保密局局長的正位。

國民黨退居臺灣後,鄭介民因為有兩把刷子並沒有失寵,依舊受到老蔣的重用。

但深處死角,越受重用,自身的處境越兇險。

1959年,在逮捕反蔣勢力“臺灣共和黨”成員一事上,因為美國人在中間施加了壓力,做了手腳,最終導致共和黨大頭目黃陽輝被捕後神秘消失。

老蔣很生氣,很沒有辦法,於是衝鄭介民發飆。

鄭介民是揹著黑鍋沒法言語,一言語迎來的必將是新帳舊賬一起算。

1959年12月11日,老蔣請六十二歲的鄭介民一起坐船共賞日月潭月色。

在湖中,老蔣熱情地給鄭介民端上了一盤冬天裡的西瓜。

吃下那神秘的涼西瓜,當天晚上,鄭介民就掛了,究竟是壓力大讓他的心臟病犯了,還是涼西瓜讓他心臟病犯了?

沒有準確答案,也不可能有準確答案。

——這就是老蔣十三太保之一鄭介民的故事,接下來借其他問題得空再聊十三太保其他人的故事,請關注“黑句本”。


黑句本


鄭介民是蔣介石手中的另一個大高級特工。他是黃埔二期生,資歷比戴笠還老,但在戴笠生前,一直受制於戴笠,在情報系統是戴笠的下屬。直到戴笠墜機後,才任軍統局長、保密局長,有些生不逢時。



鄭介民是海南人,早年參加瓊崖民軍並擔任書記。後遭軍閥追捕逃往吉隆坡。在吉隆坡出任國民黨人主辦的報紙《益群日報》編輯。1921年由黃珍吾作為介紹人,加入國民黨。

1924年鄭介民回國報考黃埔軍校,未果。遂進入廣東警衛軍講武堂學習。不久講武堂學生併入黃埔學校,鄭介民由此成為黃埔二期生。

1925年9月,鄭介民畢業。因在校期間,積極擁蔣,很受老蔣賞識,被保送至蘇聯中山大學學習。這次赴蘇學習的學生中還包括馮玉祥之子馮洪國、廖仲愷之子廖承志、李宗仁之弟李宗義等。

1927年8月,鄭介民回國。投奔賀衷寒任中央軍校總隊教官,後任第4軍政治部秘書。

蔣介石復出後,鄭介民任蔣的侍從副官。鄭介民早期可以說成也桂系,敗也桂系,他的得意與失意都與桂繫有關。

因鄭介民與李宗仁之弟李宗義私交甚好,1929年,鄭介民奉老蔣之命藉著這層關係打入桂系,分化瓦解桂軍。鄭介民不辱使命,很快策反了桂系將領李明瑞、楊騰輝。及到蔣桂戰爭時,由於李明瑞等的倒戈,桂軍大敗。鄭介民立時成了蔣的大紅人,出任湖北省主席。

李、白大敗後,退守廣西重新集結隊伍進攻廣東。俞作柏奉蔣軍令率李明瑞、楊騰輝部前往征討。蔣任命鄭介民為參謀,隨軍監控。俞作柏在廣西擊敗桂軍,出任廣西省主席。蔣又任命鄭介民為政府委員兼俞部政治部主任,把持黨政軍,引起俞作柏的不滿。在汪精衛反蔣勢力的拉攏下,俞作柏起兵反蔣,鄭介民倉惶逃往香港,從此鄭介民的地位大打折扣,回到南京時,只給了軍委會上校參謀的名頭。

1932年,蔣介石組建特務機構復興社。蔣介石重新啟用鄭介民,任命他為復興社幹事。不久又出任特務處副處長,屈居於學弟戴笠處長之下,雖心有不甘,卻也無可奈何。

1933年,鄭介民出任特務處華北區區長,協助北平軍委會委員長何應欽工作。期間,他聯手特工王天木、陳恭澍、白世維除掉了漢奸張敬堯。同年秋天,王天木接任華北區長,鄭介民回到南京另有任務。


鄭介民返回南京後,被派至19路軍執行分化瓦解任務。19路軍的將領張君錫、範漢傑被成功策反。蔣介石很快將19路軍分解。

1936年,兩廣事變中,鄭介民重金收買陳濟棠部空軍司令黃光銳,黃部百餘名飛行員駕機投蔣。鄭介民因此升至復興社書記長。

抗戰爆發後,鄭介民任軍委會參謀本部處長、軍令部副廳長等職,負責與日軍作戰的情報工作。期間多次參加盟軍軍事會議,發表的軍情觀點令盟軍將領讚賞,1943年隨蔣出席開羅會議,後晉升中將。

戴笠墜機後,鄭介民、毛人鳳聯手擠掉唐縱,鄭介民出任軍統局長。值得一提的是鄭介民的老婆特別愛財,這點連軍統的總務處長沈醉都頭疼。所以被毛人鳳抓住把柄,在老蔣面前黑了鄭介民一把,鄭介民的保密局長被撤。毛人鳳藉此上位,出任保密局長。

去臺後,鄭介民任國防部參謀次長、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安全局長等職。1959年,62歲的鄭介民因心臟病病逝於臺灣,蔣介石發佈褒揚令,並追授他為一級上將。


歲月是一條河流


鄭介民,廣東文昌(今海南省文昌市)人,蔣介石“十三太保”之一,是近代史上一個非常複雜的人物。他精通軍事理論,沒有帶兵機會;他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一手顛覆數位“大帥”,卻仕途不順被小學弟壓的死死的。他效忠蔣介石反動統治積極與人民為敵,卻於抗戰中“鋤奸”為民族立下大功。且聽本人一一道來。

蔣介石在軍閥混戰中之所以能勝出,暗線起的作用或許比軍事上的勝利更大,而鄭介民就是這方面的佼佼者,他在這方面的成就是輝煌的:1929年,鄭介民策反桂系大將李明瑞,使得李宗仁、白崇禧在與蔣介石的蔣桂戰爭中一敗塗地;1932年,鄭介民收買南天王陳濟棠手下的空軍將領,給了陳濟棠當頭一棒,隨後陳濟棠部下餘漢謀倒戈,南天王黯然下野;1933年,“閩變”爆發,鄭介民安插的特務在19路軍中到處活動,多數將領被收買而倒戈,李濟深、陳銘樞、蔡廷鍇等人無奈出逃。

但如此輝煌的成就,鄭介民並沒有被蔣介石太看重,在軍統內部,他始終是小學弟戴笠的副手(鄭介民黃埔二期,戴笠黃埔六期),好不容易熬到戴笠掛掉,自己做上保密局局長,卻被手下毛人鳳反戈一擊,局長丟了不說,聲譽也大大受損,不禁讓人感嘆真是沒有當一把手的命啊。

雖然沒有帶過兵,但是鄭介民應該有很好的軍事能力的,在抗戰中他曾經在這方面著述頗豐。更為神奇的是,鄭介民成功預測了盟軍的諾曼底登陸,連老外們都佩服不已。鄭介民真奇人也!

鄭介民對民族是有大功的,國難當頭,他的軍統特工四處活動,誅殺漢奸,臭名昭著的漢奸張敬堯就是老鄭親自佈置除掉的。但到了解放戰爭 ,他手下的特務就站在人民的對立面,充當蔣家王朝的幫兇了。

1950年,鄭介民隨蔣介石敗退臺灣,1959年,鄭介民去世,他的葬禮極為風光,蔣介石親臨祭奠,追封陸軍一級上將,這次鄭介民終於壓倒了老上司兼小學弟戴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