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打造「雙創」升級版,我們需要更理解創新

社论|打造“双创”升级版,我们需要更理解创新

經濟觀察報 社論國慶長假前夕,國務院發文要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雙創”升級版,並提出了八個方面的政策措施。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至今已有四年。這四年裡,創新創業正在重新塑造著中國經濟生態和所有人的生活。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見證成功也目睹失敗。這是創新創業的常態。過去四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逐漸放緩,“雙創”浪潮中,新增市場主體卻如雨後春筍。創新成為新的市場進入者最有力的武器。創新者擁有足夠的好奇心,更強烈的財富夢想和對人生價值的追求。中國經濟引擎的切換為創新創業者提供了足夠的施展空間。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正在連接所有行業,人工智能和大數據也意味著新的商業可能。中國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的成長,是創新創業者能量的證明。

就創新而言,過去四年是改變的四年。我們正在變得更加務實。很多創新創業者曾經被浮躁的情緒左右,被不切實際的想法衝昏了頭腦,夢想一夜暴富。在一些人那裡,創新不再是一種打破常規的勇敢,而變成無視常識的輕佻。另外一些時候,創新變成了一個幌子。他們所做的事情與創新無關,他們是市場上的投機者和套利者,甚至規則的破壞者。在曾經被津津樂道的TOVC的融資傳奇中,我們本該更早就猜到故事的結尾,但有多少人心存僥倖。在被資本催動的P2P、O2O風潮中,我們也曾很多次看到了類似的一幕。

現在,我們當然會更理解,創新原本就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即使遲到,市場最終還是會見證一切結局,不論是好是壞,成功或者失敗。風口上的豬看起來是會飛起來的,但只要風停下來,就會毫無懸念地跌落。對於大部分創新者來說,他們並非徹底的顛覆者,他們不是在所謂舊經濟的廢墟上構築新經濟的大廈。更多的時候,他們是用新思維、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完成傳統產業的迭代。當移動互聯網乃至物聯網成為整個經濟的基礎設施之時,這是過去四年中更多發生的故事。

我們開始明白,創新是沒有捷徑的“韌的戰鬥”。對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經濟體來說,創新並不僅僅體現在商業模式上。雖然如專家所言,新的技術業態使中國能夠更大程度地發揮其規模經濟優勢(Scale)、範圍經濟優勢(Scope)和速度經濟優勢(Speed),但還有一些東西,對中國經濟核心競爭力有著更具決定性的意義。科技日報今年推出的系列報道 “亟待攻克的核心技術”讓我們看到了冰山一角。在一些技術領域,我們距離先進國家的差距仍可能有十多年甚至幾十年,攻克這些“卡脖子”技術需要創新,但別想著一蹴而就,也別想著光靠使勁砸錢就能夠達成使命。

當我們說創新是一項國家戰略的時候,創新可以理解為各個國家與經濟體之間的一場馬拉松長跑,我們需要塑造更有利於創新創業的制度與政策環境,讓更多的創新創業者脫穎而出;我們也需要嚴格保護各類產權,讓創新創業者擁有穩定的預期,安享創新創業成果。過去四年來,這是一脈相承的政策選項。我們越理解創新,也就越明白這些政策的著力點。

創新的主體是人。就此而言,創新是一代又一代的接力。要問的是,這些有奇思妙想的堅韌的創新創業者,這些具備企業家精神的開拓者從何而來?江山代有才人出。如何讓新的一代更具創造性和全球視野,讓他們有勇氣不迷信權威,敢於衝破舊思維的牢籠?我們相信,這是教育應該承擔的責任和使命——從他們的孩童時代開始,伴隨他們成長的所有歲月。事實上,這正是歷史經驗的總結。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從思想解放開始的,思想的解放、人的解放進而生產力的解放,就此開啟了四十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