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與APTT二三事,做了多年凝血檢驗也不一定都知道

PT与APTT二三事,做了多年凝血检验也不一定都知道

PT&APTT,這是凝血功能監測中最常用的兩個參數。儘管血栓彈力圖相較於常規凝血檢查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並且在臨床上已經越來越廣泛地開展,但是傳統的凝血功能檢查仍然有著不可替代的簡便性。我們這期就來看看PT&APTT。

PT与APTT二三事,做了多年凝血检验也不一定都知道

PT測定原理

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在被檢血漿中加入鈣離子和組織因子(TF或組織凝血活酶),使凝血酶原轉化為凝血酶,後者使纖維蛋白原轉變為纖維蛋白,觀測血漿的凝固時間。它是外源凝血系統較為靈敏和最為常用的篩查試驗。PT的檢測是針對枸櫞酸抗凝劑處理後的血漿進行的,枸櫞酸根離子與鈣離子能形成一種難於解離的可溶性絡合物,因而降低了血中鈣離子濃度,使血液凝固受阻。向血漿中加入含有凝血活酶的組織因子,再向處理好的脫鈣血漿樣品中加入磷脂和氯化鈣,凝血過程開始啟動,PT的測定以鈣劑加入到血漿樣本中開始計時,到血凝塊形成為止。

為了排除不同廠家試劑所造成的PT測定不同,我們可以根據試劑盒上的係數來計算國際標準化比值(INR),這樣就可以將不同試劑所測出來PT進行比較。

APTT測定原理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是在37℃條件下,在受檢血漿中加入APTT試劑(XII因子激活劑和腦磷脂),以白陶土激活Ⅻ因子,最後加入鈣離子後,觀察血漿凝固所需的時間,即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 廣泛用於內源和共同凝血途徑中遺傳和獲得性凝血因子缺陷的診斷,監測肝素抗凝治療,檢測抗凝抑制物,它對除Ⅶ因子以外所有的凝血因子都很敏感。

部分的意思是在試劑中有磷脂而沒有組織因子。APTT試驗首先需將血漿接觸表面激活劑(如高嶺土、硅藻土、硅酸鹽,或二氧化硅)加入血漿,然後加入稀釋磷脂(如腦磷脂),最後加入鈣劑後開始計時,當血凝塊形成後停止計時。

PT或APTT延長,有什麼意義?

PT與APTT延長的組合可以總結為下表:

PT与APTT二三事,做了多年凝血检验也不一定都知道PT与APTT二三事,做了多年凝血检验也不一定都知道

PT或APTT縮短又代表著什麼?

在大多數情況下,PT或APTT的延長是樣本採集與實驗室操作不恰當造成的。

另外,在惡性腫瘤、DIC、甚至是短時間運動後,都可能造成PT、APTT的延長,尤其是APTT更容易受到影響。

在除外干擾因素導致的PT或APTT延長後,有研究表明(見參考文獻3、4)縮短的PT與APTT確實預示著血栓事件風險增加,但暫時沒有證據支持僅根據PT與APTT的縮短來進行抗凝治療,因此還是儘可能找到原發病再進行治療。

肝素為什麼一般僅延長APTT?

從原理上來講,普通肝素可以作用於凝血過程中的多個因子,但最主要的是增強抗凝血酶(AT)的活性,來滅活X因子與II因子。隨著肝素的分子量減小,低分子肝素、磺達肝葵鈉等則對X因子的滅活要遠強於II因子。

在凝血過程中,X因子與II因子都是共同通路中的因子,那麼為什麼小劑量的肝素卻不會影響PT呢?

問題出在PT試驗的試劑中。PT試驗的試劑中含有特異中和肝素的分子,可以將肝素結合掉,從而使肝素與抗凝血酶(AT)的結合減少。也就是說,是我們人為的不讓肝素干擾PT試驗,這樣才可以讓PT試驗反映其它凝血異常,比如指導肝素與華法令的重疊使用。

但是,當肝素量過於大時,PT試劑中的肝素無法完全被中和,就會影響PT的測定,造成PT與APTT都增大。

華法令為什麼監測PT/INR,而不是APTT?

華法令是傳統的VitK拮抗劑,可以減弱VitK依賴的“四兄弟”——II、VII、IX、X因子的活性,其中不乏共同通路中的凝血因子,從原理上來講應該延長PT和APTT,為什麼我們一般使用PT/INR來監測華法令呢?

確實有華法令與APTT之間關係的研究,甚至有研究發現在INR=1.5-2.5之間時,PT與APTT有著良好的線性關係。

但是,首先APTT沒有像PT那樣容易在不同試劑間統一,因為並沒有INR這樣的統一方法。另外,華法令對外源凝血途徑的影響是大於內源凝血的。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我們知道華法令在剛開始使用時是會導致高凝的,而這時需要使用肝素直到INR達標,如果使用APTT監測的話就會極大受到肝素的干擾。

【參考文獻】

1、Uptodate:Clinical use of coagulation tests

2、托馬斯. 《臨床實驗診斷學》[M].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3、Zakai N A,Ohira T, White R,et al.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nd risk of future venous thromboembolism.[J].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2008,121(3):231.

4、Hron G,Eichinger S,Weltermann A,et al. Prediction of recurrent venous thromboembolism by the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J]. Journal of Thrombosis & Haemostasis,2006,4(4):752–756.

5、Hauser V M,Rozek S L. Effect of warfarin on the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J]. Annals of Pharmacotherapy,1986,20(12):964-967.

溫馨提示:本平臺已開通文章搜索功能,可關注後發送關鍵詞體驗。

歡迎您在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