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練太極的人,站樁時被推的話卻渾然不動,但是練拳時被推就會動,這是怎麼回事?

偉大人26


一,站樁的目的不同

站樁的目的有兩種,一是求取養生健身,保持身心解放。身形講上下平穩,所以強調的是氣沉丹田,腰腹沉穩,肌肉放鬆(注,站立肌仍工作,筋骨支撐,而行走肌放鬆。很多人誤以為所有肌肉都放鬆,這是不對的。平常走路以行走肌為主,疲勞過度,引起疼痛病患。如果多站樁就會讓它休息,由站立肌代替工作),所以重心在下丹田,動作方向是垂直上下,形態好象船的浮沉,上下浮動。重心上下變化。呼吸自然,心態平靜,身形似船,上下沉浮。這是其一,以養生為主。

另一種是武術站樁,可以似樹靜立,沉肩墜肘,落地生根,求取腰腿力量,下盤有力,為行拳打下基礎。

二,站樁的姿態不同

站樁姿態方式有高中低三種,一個比一個難度大,但效果也一個比一個大。經常站樁,腳下有千斤力,腰盤似石磨一樣旋轉有力,專稱上下虛實或腰馬合一功夫,形以靜功為主。松沉為核心。日久功深,推之不倒。

三,發力的軌跡不同

站中可以靜中求動,腰身上伸下落,腰松胯坐,腳下發上下力,腰髮旋轉力,氣沉丹田,彈抖身軀和肌肉,形成發力軌跡,肌肉記憶,為行拳時真正動作做準備。一旦形成熟練而穩固的發力方法和肌肉記憶,就算真正行拳也不會混亂。尤其力量日漸強大之時,一般推力是不行的。

四,重心移動的不同

重心移動,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上下移動,也稱腰腹摺疊,丹田翻轉,呼吸開合,是保持站立平穩,不前仰後合,腳下虛浮。是生根之法。第二種是前後移動,似貓捕鼠,似鼠出洞,腳似履冰,腰如躬虎,逢進先退,似退又止。重心前後轉換,腳分虛實,不犯雙重。第三種是左右移動,腳下靈動,忽左忽右,逢右必左,逢左必右,腰腿一致,一動全動,一停全停。如上三種形式雖方向不一樣,但核心動作是一致的,也就是重心移動的腰腿一致動作,一旦出現不一致現象,就會重心失調,前仰後合,左歪右斜,一推就倒,這就是雙重和偏沉,快慢失據。而其中的雙重現象,就是腰動腳不動(俗話叫不跟腳),速度急速變慢,好似剎車或拌蒜,而其相反的情況是偏沉加速,控制不住失速了,原因是腳動腰不動,失去平衡,栽跟頭了,失衡了。這兩種情況的出現,就是題主所提到的現象,雙重不動和偏沉失衡。

五,解決辦法

一,站樁合理,鬆緊有度,解決上下不平衡的腳不生根問題。二,行拳要嚴格遵從“逢沉必轉"原則,發力軌跡嚴格遵從由腳到腿到腰的順序,不要亂。發力方向嚴格遵從腳動腰動或腰動腳動之原則,絕不犯腳動腰不動或腰動腳不動之錯誤,實現"腰馬合一",腰腿合一。三,熟能生巧,巧能生慧。學習要勤奮刻苦,不要三心二意,日久生情,功久生能,悟久生慧,關鍵是堅持二字。否則雙重一來,人仰馬翻。怪誰呢?總怪師門無力量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