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中,楚雲飛在病牀上說的解放軍大規模戰略與成吉思汗如出一轍,對此你怎麼看?

我為你心動你為我行動


過於美化楚雲飛的戰略眼光了,並且解放戰爭收官階段的戰略佈局與成吉思汗也不相同,誠不可同日而語。其中最顯著的標誌,是攻略四川的先後次序不同,在這一點上,雖然是在醫院裡跟部下的閒聊,楚軍長雲飛不能欺負我們答友讀書少。



古往今來,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多次自北向南的統一之戰,大多是逐鹿中原後渡江南下,而惟獨蒙古滅南宋是“右向左大迂迴”,即先進攻四川甚至一直打到大理(今雲南附近),然後迴轉,在地勢居高臨下,在長江順流而下,橫掃華中和東南半壁,取杭州滅南宋。

況且楚雲飛的結論中還有個錯處,真正完成蒙古鐵騎這一戰略構想的,已經是成吉思汗的兒子們,諸如蒙哥大汗和後來的忽必烈等人,“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在打敗金國和西域諸國後,還未來得及經略中原,便已掛掉,原句中改成“蒙古軍隊”可能準確些。



歸根到底,還是蒙軍大軍在陸上無敵,卻不習水戰之故,苦戰襄陽也時日頗久,生怕蹈了曹操的覆轍,《射鵰英雄傳》裡不就有郭靖黃蓉守襄陽的故事。

而毛主席的戰略佈局可是大手筆,人民解放軍採取的“左向右大迂迴”,首先通過三大戰役平定東北、華北和中原,渡江之後第三野戰軍經略華東,第四野戰軍追殲華中的桂系部隊,之後是兩次漂亮的左勾拳,並且是遠近兩層的大迂迴,絕非蒙古人的戰略水平可以比擬的。



第一層,是佔領南京的第二野戰軍主力兩個兵團,以及配屬指揮的第四野戰軍兩個軍,緊隨追殺白崇禧四野的身後,秘密由湘西殺入川東,一舉打垮宋希濂兵團,楊勇五兵團同時佔領貴州,切斷了四川境內所有國民黨部隊南逃的道路,之後配合陳錫聯三兵團北渡長江攻取重慶和成都,在賀龍率領一野18兵團自秦嶺南進的配合下,將準備“川西決戰”的胡宗南集團消滅一大半,爭取起義一小半,勝利解放全川。

由此,胡宗南殘部能夠逃走的只有一個方向:西康,在人煙稀少環境惡劣的川康交界,最後肯定是死路一條。



第二層:是臨時劃歸林彪指揮的二野陳賡四兵團,其實這事挺尷尬,陳賡是黃埔一期生,早年還是林彪的上級。但陳賡堅決貫徹了毛主席大迂迴戰略,自江西出動,一路殺進廣東、廣西和雲南,在地圖上畫出來一條漂亮的弧線,使試圖出海逃往海南島的白崇禧桂軍、餘漢謀粵軍全部被兜截,在身後四野大軍的掩殺下基本灰飛煙滅,少部逃往越南和緬甸。

如果不是陳賡兵團的長距離大迂迴成功,讓桂系殘部逃上海南島,後面的事情還真麻煩了。



在雲南邊境,陳賡的部隊再次進行了小規模迂迴包圍,將自臺灣飛來指揮的國民黨“陸軍副總司令”湯堯生俘,陳賡用兵,令人歎為觀止。期間兩次抗命,讓林彪很是不爽,但在毛主席的堅決支持下,陳賡兵團十萬大軍圓滿完成了戰略大迂迴的任務,是平定西南、殲滅國民黨軍殘部的功勳部隊。

其實由於學期較短,黃埔畢業生除少數在陸軍大學進修過的高級軍官外,戰略眼光並不準確。在抗日戰爭初期,擔心日軍複製當年蒙古軍隊路線的,也是軍事委員會的保定系軍官團,黃埔五期的楚雲飛在《亮劍》裡逃離大陸前,捧把泥土橋段不錯,而關於戰略層面的感慨,在筆者看來,完全是畫蛇添足。


度度狼gg


楚雲飛說解放軍與蒙古軍戰略如出一轍,大概意思都是由北向南,都是集中兵力進行“兜擊",但有所不同。蒙古軍打的是右勾拳,最先攻南宋是窩闊臺大汗,採用全面進攻,西路取四川、中路攻襄樊、東路侵兩淮,不算成功。後蒙哥大汗聽取謀士建議,採取重點進攻策略,主力攻四川,想入川后,效法三國晉伐東吳,沿江而下,由西向東,最後平南宋,因蒙哥在釣魚臺城受傷而亡,攻宋受挫。忽必烈取汗位後,採取中路突破,把攻擊重點放襄陽方向。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郭大俠就是戰死在襄陽城。蒙古軍總體戰略是由西向東,意圖先獲取南宋陸上要地,進爾將南宋政權逐步壓縮於東南沿海,最後驅逐於海上而殲滅。解放軍是打的左勾拳,主要由東向西,目的是防蔣軍效法鄭成功,將主力撤往臺灣,並依託臺灣海峽和海空軍優勢,踞守臺灣和東南沿海一些島嶼頑抗,儘可能將蔣軍主力殲滅在大陸,為日後解放臺灣掃清障礙。所以渡江之後先由三野取浙閩,封鎖蔣軍退臺之路,建立海空軍,訓練部隊登陸作戰能力,伺機攻臺灣。四野入湖南、取兩廣、奪佔海南島,二野入川雲貴橫掃大西南,一野取陜甘青寧西北諸省,最後入藏、疆、蒙而解放全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