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扶」隊長貧困村里拔「窮根」——記蒸湘區新竹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歐志軍

通訊員 黃海燕 陸意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唐曦

“脫貧摘帽,任重如山,貧困不除,絕不返程!”

帶著使命和夢想,從2017年5月開始,歐志軍便紮根雨母山鎮新竹村任扶貧隊長,誓與村民心手相牽,不勝不休。

扶志、扶智、扶制—— 他實施的“三扶”模式,推動新竹村的扶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擔任扶貧工作隊隊長1年多以來,他爭取各類扶貧資金500萬元,幫助新竹村硬化亮化公路4.2公里,改善水利設施2處,幫助困難群眾解決醫療救助和臨時救助100人共計10萬元。歐志軍因此被村民們親切稱為“三扶”隊長。

他所在的扶貧村先後榮獲目標管理考核先進單位、先進基層黨組織、區優秀派駐工作隊等榮譽,其本人也榮獲蒸湘區幫扶“優秀工作隊隊員”。

扶志: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

2017年5月,歐志軍被組織委派到雨母山鎮新竹村任扶貧隊長。

新竹村是雨母山鄉撤鄉設鎮後由原新中村、竹雅村合併而成。目前,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5戶、221人。

經過戶戶仔細調查摸底之後,歐志軍發現,新竹村一些貧困戶對於脫貧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他深知,扶貧先要扶志,扶志的關鍵在於打破“坐等靠”思想,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

怎樣激發內生動力呢?歐志軍的辦法是“以心換心,以情動情”。

駐村初期,只要有空,他就往貧困戶家裡跑,與他們拉家常,瞭解他們的困難,並想辦法解決。

數次幫助在外打工、患有間歇性精神分裂症和糖尿病的遊家衝組村民遊燕萍討薪;幫5戶貧困戶完成危房改造;幫6戶貧困戶打水井;多次送貧困人員住院並想辦法解決醫藥費……扶貧工作隊一系列溫暖的助人之舉,讓村民們看在眼裡,暖在心間。

歐志軍知道,只有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才能與貧困戶交朋友,才能幫助他們轉變思想,進而樹立克服困難的堅定信念和決心。

“獨臂俠”謝德軍就是從“要我脫貧”轉變為“我要脫貧”的貧困戶之一。

今年34歲的謝德軍原本有一份穩定工作。但在2007年,一場突如其來機械事故讓他失去了右手,生活一下子陷入黑暗。之後,他又遭遇了“工廠老闆跑路、老婆與他離婚”等系列打擊,加上其父母體弱多病,家裡沒有經濟來源,生活陷入貧困。

走訪謝德軍時,歐志軍發現他精神萎靡,意志消沉,家裡甚至連廚房都沒有,只在房後簡陋的棚內做飯,衛生條件差,還有安全隱患。

歐志軍與扶貧隊員一道,幫謝德軍援建了新廚房,又援建了機井,讓他家喝上了乾淨的自來水。

生活明顯改善後,謝德軍受到了觸動,開始敞開心扉。歐志軍不斷鼓勵他從困境中站起,做一個自食其力的人。慢慢的,他學會了一隻手穿衣、做飯、幹活,還學會騎電動車。

為挖掉“窮根”,歐志軍和扶貧工作隊多番合計,決定幫助他開個服裝店。2017年10月,在工作隊的幫助下,謝德軍的“戀尚妮女裝店”順利開業。

現在,他每月收入達到三四千元,今年在經營好服裝店外,還準備承包一口魚塘。因為成功“逆襲”,謝德軍得了“獨臂俠”的雅號。

從貧困戶到服裝店老闆,謝德軍的成功經歷,極大激勵了村裡其他貧困戶,他們對脫貧致富充滿信心。

扶智:變“幫我脫貧”為”自我脫貧”

今年8月3日,新竹村熱鬧非凡,60餘戶貧困戶100多人聚在一起,認真地聽著如何發展種養殖產業的“致富秘訣”。

原來,這是歐志軍邀請蒸湘區農林局進村開展的產業扶貧培訓會,區農林專家及科技特派員,對該村的貧困戶進行了科學種、養殖業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

面對面的交流互動,真實事例、身邊典型的講解,讓貧困戶們學到了不少實用的致富技能。

自從2017年駐村扶貧之後,類似的專業培訓會,歐志軍邀請相關部門舉辦過多次,這是他扶貧的第二招:扶智。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歐志軍深知,具體的物資幫扶不如傳授一項發展技能。有針對性地幫助貧困群眾掌握一定的種植養殖技能或者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等,是非常重要的脫貧致富途徑,因為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勞動技能,才能變“幫我脫貧”為“自我脫貧”。

新竹村早荷塘組村民唐雲文就是技能培訓的受益者。他是佝僂病患者,20多歲只有1.4米高,父母缺乏勞動能力,家裡一貧如洗。

在幫扶過程中,歐志軍發現他有一定的電腦知識。經瞭解,原來,唐雲文曾參加過省殘疾人創業培訓,學習過電商技術。於是,歐志軍與區商務局對接,為他配備了一臺電腦和辦公場所,並請專業人士繼續對他進行一對一培訓,幫助他在電商領域“掘金”。

目前,唐雲文在“58同城”做房產信息推廣,每月最少有500元左右的收入,而他的農產品電商平臺,也正在籌備中。

每天敲敲鍵盤,足不出戶也能養家餬口,唐雲文看到了“自我脫貧”的美好未來。

除了幫助貧困人員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質變外,歐志軍還努力進行了另一種“扶智”,即通過教育扶貧政策幫助貧困戶子女解決職專、大學等就讀學費問題。去年來,在歐志軍和扶貧隊員的幫助下,有6名貧困孩子圓了讀書夢。

扶制:變“暫時性扶貧”為“長效式扶貧”

脫貧是一項動態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為功,需要建立長效扶貧機制。

歐志軍任新竹村扶貧工作隊隊長以來,把扶貧與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與產業發展相結合,與全域旅遊相結合,“三個結合”為新竹村的脫貧攻堅打下了堅實基礎,建立了長效扶貧機制。

要想富,先修路。去年5月之前,新竹村主幹道為砂石路,比較狹窄,村民出行頗為不便,與產業發展相關的貨運也受到制約。

為解決這條道路的硬化問題,歐志軍積極與相關部門對接,爭取通村公路項目資金,硬化道路並進行加寬。去年底,這條長4.2公里的道路全部硬化完畢,寬度達到8米,並完成亮化改造,如今,這條道路成為雨母山各村最為養眼的“第一路”。

新竹村地處紫色頁岩地區,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原有的泵房也因運行時間太長而老化,供水能力大大下降。

水是農業的生命。為解決兩大用水難題,歐志軍與區水利局銜接,爭取了水土流失治理項目及泵房改造項目資金,其中,水土流失治理項目徹底解決了新竹村3.4平方公頃的水土流失問題。2處泵房改造後,灌溉面積達到500畝,實現旱澇保收。

產業扶貧是幫助貧困戶從源頭治貧、拔掉窮根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實現穩定脫貧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最根本的措施。

雨母山土地肥沃,適合發展葡萄種植產業。作為2017年蒸湘區的特色產業扶貧項目,華農葡萄農民專業合作社創辦的葡萄種植基地項目位於新竹村。該公司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貧困農戶+市場”產業扶貧到村到戶模式。

歐志軍與扶貧隊員積極動員貧困戶與該合作社簽訂脫貧攻堅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產業扶貧合作協議。目前,該村75戶221位貧困人員全部簽訂協議,五年內可獲得包括土地流轉金在內的共計100萬元的“四金”收入,另外,還解決了10多位貧困人員在家門口就業的問題。

作為衡陽的“城市後花園”,雨母山是衡陽人週末休閒度假的熱地。利用這一優勢,歐志軍把新竹村的扶貧與全域旅遊相結合,一是引導村裡的貧困戶當“老闆”,在景區銷售水果、雞蛋、魚丸等土特產,增加了不少收入;二是牽線搭橋,推薦貧困村民在景區農莊及餐飲店打工,實現就近就業。

新塘組貧困戶唐雲發身患疾病,喪失勞動能力,家裡有兩個孩子讀書,經濟非常困難。為了幫助他家脫貧,歐志軍介紹他的愛人在景區餐館“柴火飄香”當服務員,每月能掙2000多元,既能養家,又能照顧家人,唐雲發一家感激不盡。

今年春節期間,歐志軍接到不少貧困村民的電話,他們在給歐志軍拜年的同時,很擔心他可能離開扶貧工作崗位。

這些“擔心”,讓歐志軍心裡倍感溫暖,因為這代表著一種肯定:他已經走進貧困村民的心裡,他的扶貧工作,也得到了貧困村民的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