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隋唐宋以後很少見到將領使用重武器了:鞭鐧錘槊類。是後世人體質差了嗎?

尼古拉斯小咖


不是啊,因為用不到了。



鞭鐧錘槊的作用是破甲,隋唐五代宋是中國重型甲冑發展的高峰期。雖然南北朝時期流行的具裝騎兵已經幾乎退出了歷史舞臺(西夏的鐵鷂子和金國的鐵浮屠屬於特例),但是騎兵甲冑的發展並沒有懈怠。尤其是多層札甲和護心鏡的大量運用,使得馬刀和長槍一類的的武器對騎兵的殺傷力大大減弱。於是乎,破甲成了騎兵武器發展的流行趨勢。重甲很難刺破,所以即使馬槊變得更加細長。除了對刺,像鞭鐧一類的鈍器可以在不用破甲的情況下即對敵人造成身體上的傷害。可以說就是盔甲發展到了歐洲的板甲,也挨不了對方一錘子。


到了明清時期,火器興起,自凡是口徑大點的火銃破甲能力都很強,而火器訓練成本低廉,因此可以廣泛擴招。既然重甲擋不住火銃,那也就沒有必要在配備了。再加上從明中期開始,軍隊衰敗,衛所糜爛,軍備偷工減料,面對的蒙古人也是愈發的輕甲化,所以相應的明軍的盔甲也就範輕化了。沒有重甲,笨重的破甲武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故而明中期開始,馬刀和長槍、眉間刀取代了其他騎兵近戰武器。


火器工坊


很多悟空答友答地非常好,本問題的補充部分大多是沒有真實歷史投射的演義評書內容,不足為據,指出演義與正史的差異和區別就說明了問題。

但是本題的主幹部分還是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疑問,即重武器在記載和實際使用中的衰落乃至消亡。

題主舉例的鞭鐧錘槊得分開來看:

1、錘因為不能長時間持續使用,軍事價值較低,從未成為主流的建制武器(唐朝官軍使用的啄錘迄今沒有恰當合適的實物或圖像作為印證,姑且擱置不論)

2、鞭鐧類武器起源相對較晚,現有五代後梁名將王彥章(即《射鵰英雄傳》間接提及的“鐵槍王彥章”)使用的鐵鞭傳世,此外,鞭鐧類同樣沒有成為主流的建制武器。

需要特別指出的,王彥章鐵鞭材質為鐵,長漢尺6尺2寸(143.22釐米),重清秤15斤(8.952千克),實際上,名垂青史的一代名將的重武器大約在現在的18斤左右,在戰場上長時間單手使用這一重量已經對體力要求不低,這一點古今體質無論孰高孰低,至少是在同一個量級的。

3、槊(矟)則與上述兩類不同,實際上就是一種強度較高的鐵矛,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一直是一種廣泛配備的建制武器。

東晉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軍隊的主力都是被稱為“甲騎具裝”的人馬皆披鎧甲的重裝騎兵,原有的鐵戟、鐵矛在這樣的敵人面前都無法奏效,於是,馬槊(馬矟)便因為時代的呼喚應運而生。

馬槊(馬矟)作為兵器的技術指標主要不是鋒利而是強度,它能夠在強大動能的作用下穿透防護裝具,對敵人的有生力量造成殺傷。

馬槊的強度除了對材質有一定的要求,也需要在造型和形制上顯得粗壯和厚實。

隋唐時代的鐵矟,從南北朝發展而來,也具有較強的穿甲能力,所以唐朝法律規定如果民間私有,徒一年半,嚴格在法律意義上將其限制在軍隊內部使用。

盛唐以後,在歷史資料和文獻中,“槍”這個詞彙實際上替代了“槊”或“矟”,成為此類武器的概括總稱,因而不能說槊就此退出歷史舞臺。

《宋史》中載岳飛單騎持丈八鐵槍刺殺敵將的內容,這實際上依舊可以理解和認定為槊。

直到《武備志》記載的明代長槍、曲刃槍,仍然追求堅固強度,以實現穿甲透堅的目的。

因此,本題涉及的鞭鐧錘類重武器從來不是主流建制武器,而槊類重武器自東晉十六國以降在實際使用中一直是主流建制武器,在記載中的衰落和消亡只是一個詞彙使用選擇和頻度的問題。


談古論金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事實確實也是如此。唐宋後將領所用的武器,確實沒有很重的武器。至少在文獻記載中,沒有這樣的武器。不過,很顯然並不是後人的體制變差了,而是另有原因。是什麼原因呢?

第一,金屬冶煉技術的提高,使武器從重往鋒利方向發展。

上古中古時期,冶煉技術不高,無法造出非常鋒利的武器,因此,只能在武器的重量上面下功夫。雖然也有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些很鋒利的寶劍,比如干將莫邪劍之類。而且現在出土的勾踐劍,也鋒利無比。但這些只是特例。之所以被記載下來,就是因為它們是特例(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現象,就沒有記載的價值了)。絕大多數武器是不鋒利的。既然不鋒利,只能在重量上下功夫了。

(傳說中的干將莫邪寶劍)

後期的金屬冶煉技術提高了,可以很容易就製造出鋒利的武器。畢竟重武器雖然威懾力大,但是使用起來並不靈活。而輕便但鋒利的武器,可以更容易地把敵人殺死。因此在武器的選擇上,就從重型武器,轉移到輕型但更鋒利的武器了。

除此外,中古近古武器的選擇上,會更豐富,不只是刀槍劍戟等冷兵器,還在大量使用火器,而火器的威力顯然比冷兵器更大一些。除了火器外,還有機械的發明和大量使用。

第二,整個戰爭的格局,從勇猛朝謀略方面發展,單兵作戰變少。

上古的作戰,主要是排成方陣進行械鬥,人數也不是很多。因此,在械鬥中,誅殺敵人的士兵是第一要務。

我們看一些典籍上描寫的,在古代作戰的時候,總是兩軍在開闊地方,排好陣型,接著雙方擂鼓,大將先出戰,當對方大將被殺死後,己方軍隊就可以發起衝鋒。雖然可能古代並不是這種先大將打,接著再士兵打的方式,但是選擇開闊地方排好陣型再作戰,拼力械鬥,確實是真的。比如宋楚交戰的時候,宋襄公要等到楚國渡完河,然後等楚國排好陣型再打,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後來,戰國開始,出現了孫武、孫臏、武器等一眾軍事家,他們提出戰爭不一定要排好陣型正面械鬥,可以使用謀略。同時又提出,戰爭不一定要以殺人多寡來決定,而是要“攻城為下,攻心為上”。這樣就極大地改革了戰爭的操作方式。而新的戰爭操作方式中,笨重的、不好攜帶的重型武器,顯然不是首選。

(宋襄公的宋楚之戰)

第三,上古中古的武器重,而且有很多裝飾,更多是一種文學作品的表達。

上古武器之所以重,前面我們已經說了。但是上面有很多裝飾,這卻不一定是真實情況。

比如我們看到的史料記載的十八般兵器中的斧、鉞、鞭、鐧、錘、抓、钂、槊、流星錘等等,上面就有很多裝飾,甚至造得奇形怪狀。其實並不是本來就那樣,只是一種文學表達,這樣寫更好看而已。

比如張飛的丈八蛇矛,矛刃是彎彎曲曲的,前面還有分叉,像蛇舌一樣。但是,這樣的武器,在打仗的時候好使嗎?不好使,因為它完全違背力學原理。還有宇文成都使用的鳳翅鎦金钂,搞得花裡胡哨的。除了好看,在戰場上基本沒什麼用。

(張飛的丈八蛇矛)

由此可見,不管是重,還是上面有很多裝飾,都是一種文學表達。因為感覺越重,其打擊力越強,裝飾越多,大將帶在身邊越好看。不過,其真實性是值得懷疑的。

而很多古代的歷史小說,所描寫的都是唐宋之前的事情,比如春秋戰國、三國時期、隋朝末年、五代十國等等。而寫唐宋以後的歷史小說很少。因此,就感覺上古中古都是重型的好看的武器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題主提問的時候沒有翻資料啊,歷史上關羽手中的武器並不是大刀,因為在三國時期武將一般不使用大刀,而多使用矛或者槍之類的武器。

歷史上關於關羽的武器有一種說法,那就是在《三國志·關羽傳》中提到了這句話‘羽望見其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

所以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關羽使用的是一種可以“刺”的武器,那麼這就可以證明當時的關於使用的絕對不會是所謂的“青龍偃月刀”了。

而且所謂的大關刀這種武器,在漢朝時期是沒有的,這種武器主要是出現在唐宋時期,製作的目的也並不是為了拿來打戰,而是將士在平時操練的時候用來練習武藝以及鍛鍊力量時使用的。

為什麼戰場上一般不用重武器?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其主要原因就是在戰場上,重武器由於重量的原因,在揮舞的時候速度一般不如輕一點的武器速度快,就這導致拿重武器的武將反應速度要比拿輕武器要慢,這

在戰場上是極為致命的。

因為也許就那麼一瞬的時間裡,你就會因為不能及時抵擋敵人的攻擊而被敵人刺死。所以一般情況下武將在戰場上都比較喜歡堅固而又輕巧的武器。哪怕是錘一類的武器,一般也就一兩斤重。

此外,重武器在揮動的時候消耗的體力也比一般情況下要大,這對於冷兵器時期的戰場是一個要命的缺點。如果將領在戰場上很快就消耗掉了體力,那麼反應速度和戰鬥持久力都會因此快速下降,這也會嚴重降低武將在戰場上的作用。

所以從古至今,真正能夠上戰場的重武器基本沒有,大多數都是比較輕巧的武器,這是實際環境的選擇,

所以也就不存在什麼後世人的體制變差的情況了。


落下m


隋唐宋以後很少見到將領使用重武器了:鞭鐧錘槊類。不是因為後世人體質差了,而是實際上這些兵器從來也沒有成為主流兵器!

現在我們在很多武俠小說裡面看到的著名武將使用這些鞭鐧錘槊類武器。實際上就是為了使這些武將能夠有極高的辨識度,同時也有利於塑造不同人物的性格。比如很多演義中,都會給比較厲害的武將配備大錘這個武器。比如號稱隋朝第一好漢的李元霸在評書中就善於使大錘,但是實際上沒有幾個武將可以將大錘作為主要兵器。因為戰場上講究一寸長一寸強。只有長矛等武器才適合在馬上作戰。這一點從史料上,找不到大錘的資料也可以證明!

而軍隊在大規模作戰的時候,顯然長矛和大刀等才會成為戰場上的主要兵器。而統一的兵器也利用生產製造,也利於進行訓練。因此,在古代所謂的隋唐宋以前常用的鞭鐧錘槊類兵器,顯然不符合史實。


地震博士


這個問題分為兩個部分回答。一是後世人少用重兵器(鞭鐧錘槊之類)嗎?二是後世人體質變差了嗎?

先說第一個問題。對於重兵器,我想史上最著名的重兵器,莫過於關帝爺重82斤的青龍偃月刀了。但是據考證,三國時期,中國冷兵器庫中,大刀還未出現呢。人們津津樂道的關羽白馬斬顏良,《三國志》是這樣說的:“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注意,關帝爺是“刺”顏良於馬下的。呵呵,這個動作好像沒有關帝爺那種大刀一揮、天崩地裂的威勢哦。是的,因為關帝爺手中的兵器壓根就不是大刀,只是一把戟。戟,才是三國時期軍隊最常規的制式列裝武器!這種戟可刺可劈可鉤,但用得最多的動作還是刺。所以,什麼關羽大刀82斤,秦瓊雙鐧各36斤,岳雲雙錘、薛剛反唐四小將四猛八大錘,各個幾十斤上百斤重量,只是演義小說中的事情,當不得真的。

但漢代以後,中國冷兵器開始出現多樣化了。這個變化是隨著時代的變化、戰爭的變化而變化 的。特別是隋唐宋時期,鞭鐧錘等打擊類重兵器頗有點大行其道的趕腳(其實也是限制在極少範圍內,比如將領圈裡)。原因是社會經濟發展了、士兵的裝備也跟著變化了。大家知道隋唐宋時期,是中國封建王朝的一個高峰,經濟異常發達。因此,戰場上對士兵的保護意識也大提高,經濟、技術的發展也讓製作士兵鎧甲相對容易了許多。特別是一些落後的民族,如中原周邊的少數民族(金、遼、蒙古等)也具備大規模裝備鎧甲的條件。如宋時期的金、遼等國,連戰馬都裝備重鎧甲,組成重裝騎兵,戰力驚人。這些重裝鎧甲可以做得越來越重、越來越厚,一般的箭、矛有時竟刺穿不了。為對付敵人的重裝甲,一些重兵器也就出了。重兵器不是一般人能使用自如的,所以,重兵器也就是幾個天生異凜的人能使用,且一般士兵都規定使用制式武器,只是那些有特權的將領或者銳卒(即今天的特種兵)才會使用鞭鐧錘槊等重兵器、異形兵器。如唐朝軍隊中就有一種特殊部隊--陌刀隊。打仗時,他們以密集隊形衝在隊伍的最前面,手握重約50斤的陌刀,組成“鋒矢陣”,密集衝鋒“如牆而進”,威力驚人,和古歐洲的長槍方陣相似。即便如此,這些重兵器也不會動輒幾十斤上百斤的。下圖是清代的金瓜錘,每個就十幾二十斤而已,但即使是經常鍛鍊的成年人都很難玩得轉的。這些重兵器、異形兵器製造困難、成本高,士兵訓練週期長,是很難成為軍隊的常規武器列裝武器的。



說到後世人是否比古人體質變差了,當然是一個錯誤的說法。人類不斷髮展,隨著經濟條件、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的健康狀況以及對自然界的適應能力是不斷提高的。今天,無論從後勤保障、士兵的膳食提供、營養保證都是過去古人無法想象和比擬的。所以說,現代士兵不會比古代士兵的體質差的。而且,可以說一個國家的士兵體質如何,是和一個國家的經濟以展、軍隊的訓練水平息息相關的。

如果一個國家的士兵體質不行,那就說明這個國家已經處於一種危險的境地了。就象抗日戰爭時候,中國軍人的體質就普遍比日軍差很多,那是因為當時中國相比日本,實在是太窮太落後了。

所以,中國男兒當自強啊!


50後男人


受生產力發展水平影響,主要是金屬冶練科技水平影響,古代兵器製造水平越來越高了。原始人用石質和木質及弓矢作武器,後來出現青銅武器,主要有刀,劍,戈,戟,矛,斧等青銅武器。青銅易折當時刀劍大部分在50Cm以下,只有秦國青銅技術發達秦劍長90Cm上下。鐵製武器到漢朝時才完全取代青銅武器。漢代用環道刀,唐代用陌刀和塑,到了宋代出現了厚刃刀。象關雲長用的大刀只有宋代科技水平才能造出來。古人的體質也是隋著生產力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宋代生活水平遠邁漢唐,宋人體質應是最高的。商人婦好墓出土的戰斧9公斤,鐧錘之類重武器是用來對付重騎兵的,唐時出現宋代留行。北宋丞相李綱是一個文官他用過的鐧單重七斤二兩,岳飛有六百斤力氣兩軍陣上用雙鐧,岳雲攻城使用錘槍,所以宋代人的體質比前代高。小說演義中武將出場手拿幾百斤重的武器根本不可能,再說式器太重不靈活不宜長時間使用打仗肯定吃虧。唐宋以後重騎兵出現,刀槍失去功能這個時候錘鐧狼牙棒才能對重騎兵構成傷害。宋以後熱兵器開始逐漸登上歷史舞臺,對付騎兵最好的武器是火炮,明朝時還有三眼銃逐漸取代了錘鐧塑之一類武器。明代人體質也不差,薩爾滸之役戰死的大刀劉挺刀重一百三十多斤,吳三桂大刀三十二斤。現代人體質按理說比古人好得多,壽命延長了主要是缺泛足夠的段練。








關東俠客


原因有幾方面我逐條給你分析一下!

第一,軍隊體制改革所致!漢唐五代軍隊體制不如後期宋明清完善,漢唐時期軍隊體制下,武將不只是運籌帷幄還要親自上陣殺敵,身上沒有真本事會被手下的各級別武官瞧不起的,最有說服力的就是宋太祖,那武力值可以算得上頂級實力,敵方沒有蕭峰一類的bug一般人打不過他!但隨著大宋軍隊體制改革,軍隊一把手不一定都是武將還有文人,不需要自己再親自上陣殺敵!武力值就不如以前重要了!

第二武器防具的更新換代,隨著年代發展的武器防具決定了鋒利度比大噸位更有殺傷力!鄧爺爺有句話,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用在武器防具上同樣生效,科學技術是第一戰鬥力!隨著軍人戰場實踐的不斷演化,重武器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第三最重要的一點!戰場範圍決定了大噸位武器不實用!縱觀歷史發展,長距離戰鬥的前輩英雄們大都是長槍,弓箭!越輕越好!因為長距離作戰將就機動性!大噸位影響機動性!以前漢唐時期遠征匈奴的也沒聽說那個用了個百八十斤的大刀。用百八十斤大刀大錘的武將也就中原地區打打!


喝茶!喝茶!


說得太對了,就是現代人身體不好,你看孫悟空的“如意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現在誰拿得動,連找都找不到。

說得直白點,以上的所有信息,全部出自“演義”、“評書”,也就是宋元以來,甚至更狠得,很多評書段子都是清代、近代成型的,專門在茶館、瓦肆供底層百姓消遣解悶兒的故事。

《三國演義》,關公的青龍偃月刀重八十二斤,比題主說的還少一斤,這麼重的關刀有沒有呢?

有,明、清習武之人,比如武舉,會用這種重刀練習力氣,就和今天的啞鈴、槓鈴差不多,你拿這玩意兒上陣打人,實在有點玄幻。

至於說秦瓊的雙鐧、尉遲敬德的雙鞭,咋說呢,看起來都不太靠譜,這二位在當時是騎兵鬥將,使用的主兵器是馬槊,尤其是尉遲敬德,更是擅長奪馬槊。

當然了,還有歷史上早早夭折的李元霸,在這些評書裡也是拎著八百斤的錘子砸人,死人都能拉出來,還有什麼幹不出來的?

至於薛剛反唐就甭提了,那評書連地理位置都亂套的,更別說裡面的什麼四猛八大錘,你要是好好看看新舊《唐書》、《資治通鑑》就會發現,臥槽,怎麼這些牛人反唐的時候,大唐朝一點新聞報道都沒有?

之所以如此,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評書、話本之類流行伴隨的是市民文化的崛起,而自宋代之後,中國的軍、民之間,就形成了嚴重的認識鴻溝, 以上是市民階層和底層知識分子對於軍事的想象,其極致發展,就是義和團氾濫時,大師兄們議事,甚至有直接穿著戲服入座的,凡是說話都照著戲曲唸白的腔調,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真正的軍事和官場是如何交流的。

而一部分有文化的知識分子眼中的軍事,則走向了嚴重的玄幻化,比如陣法、奇門遁甲等等,都因為與實際的軍事業務之間存在認識鴻溝而走向了玄學化。

這些完全反科學、反常識的信息,在網絡時代被人重新撿出來,再次故弄玄虛,其實很容易識別,根本不是什麼體力問題,或者說武功、內力的問題,而是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

當然,我們的考古學實物的展覽和科普也有嚴重的問題,如果能夠像歐洲一樣有眾多的鎧甲、軍械庫博物館開放,就絕不會有人相信歷史上有人能用800斤的錘子作戰了。


劉三解


首先,軍隊需要一個指揮樞紐來操控整個軍隊進行協調運動,負責這個指揮樞紐的人就是將領,一旦一方的將領被殺或者被捉住,這一方的軍隊馬上就會潰散。所以將領沒必要也不可能親自上陣殺敵,更不可能進行所謂的一對一單挑,這隻會在文學作品中出現。那將領手中的武器自然以象徵性為主,而所有武器當中,造型華麗而不失殺氣的當以劍為最佳,所以將領的形象一般都是佩戴一把寶劍器宇軒昂的站在軍隊前面,而不是拎著一把鐵錘耀武揚威。


其次,問題中提到隋唐宋以後為什麼就很少了。隋唐宋以後那就是元明清了,大量的小說類文學作品就是在這個時候創作出來的,文學人物肯定要以前朝為主,可以有更大的想象空間,賦予人物更多創造性的東西,比如一把大錘八百多斤,這在現實中根本不可能的,別說掄了,你能把他拖走都是好樣的。因為本朝的將領大家都瞭解,所以在他們身上可發揮的想象空間不大,再者也不敢拿本朝將領開涮,就算本人不在,可子孫後代還在呢,一旦吹的不恰當,很可能惹火燒身。

最後,提到的後世人體質變差了嗎。體質問題暫時無從考證,但是身高絕對降低,這都要怪長久以來纏足的習俗,我們知道人的身高和腳長是成正比的,纏足這一習俗導致婦女的身高一直在降低。有人問我婦女的身高降低了關男人什麼事?廢話,母親個兒矮,兒子的個兒能長高嗎?!因為身高的縮短,使用的武器長度和重量也會調整,這也許是武器變化的另一個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