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高糧食的收購價格,會刺激農民朋友種地的積極性嗎?

韓惜憶


糧食價格上漲,肯定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但糧價的漲幅有多大,帶來的種糧收益有多高?這個需要成正比關係,才能更好的刺激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其實,討論這個問題,與最近兩年來部分主要糧食品種價格下跌,個別品種市場價格甚至已經跌至6、7年前的水平,而與此對應的卻是在化肥、農藥、人工等價格的上漲下種植成本繼續提高,使得農民種糧收益下滑,出現了不少農民撂荒、種糧大戶棄種的現象。

對於農民來說,種糧的收入,直接體現在糧價的高低上。只有糧價上漲了,才可能有更多的收益,才會保持住種糧的積極性。但從當前的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格來看,2018年小麥託市收購底價下調了3分/斤,國標三等為1.15元/斤;稻穀最低收購價格更是大幅下調了0.1元/斤、0.2元/斤,跨度之大讓很多農民始料未及。再加上國家向市場低價投放大量的臨時儲備陳糧,使得新糧上市之後,價格漲幅相對較小,稻穀的託市價格甚至成為了市場價格的頂部。

在種糧收入本就在農民整個收入結構中的比重逐漸下降的情況下,糧價的下跌更是挫傷了一部分農民的種糧意願,這對於國家的糧食安全無疑也將產生比較大的隱憂,需要國家在種糧補貼等方面,要採取更多、更有效的辦法來應對因為播種面積下降、或田間管理粗放等帶來的糧食產量下降,進而影響市場供應的情況。


糧小咖


如果提高糧食的收購價格,會刺激各位農民朋友的種地的積極性嗎?



這個問題不用問,也可以說題主揣著明白裝糊塗,如果提高糧食的收購價格,當然會刺激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了,而且農民會多種地,既不會讓土地撂荒,這一點毋庸置疑的,而且還不用去鼓勵農民去種糧。

民以食為天,從這裡可以看出糧食對人類的重要性,糧食也是人類生存的主要的保證,沒有了糧食人類就沒有今天,所以糧食價格的提高不是農民說了算,農民沒有話語權,這至少有國家的宏觀政策調控,主要是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利益,特別是城市居民的生存問題,牽扯到國計民生。



如果糧食價格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增加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也提高了,但是會出現其他物價的飛漲,帶來一定的連鎖反應,這就是經濟學家所謂的蝴蝶效應會使城市人出現消費開支增加甚至會出現溫飽問題難以解決的現象。

比如說小麥價格每斤提高一塊錢,緊接著方便麵價格就會上升兩塊錢,饅頭的價格就會上升兩塊錢這就給消費者帶來了更大的消費量的開支,所以各國為了保護上層人民的消費問題,而限制了糧食價格的飛漲。

農民種地的積極性不是鼓勵所能帶來的主要是利益,才能導致農民整體積極性的提高,比如說大蒜曾經出現過蒜你狠的現象,提高了蒜農種蒜的積極性,致使這大蒜的種植面積,盲目的擴大,造成了大蒜供過於求的現象,出現了今年大蒜蒜你慘的現象。



總之,任何經濟利益問題,主要是利益驅使著人們去積極的爭取和奮鬥。對於農民種地的積極性問題,如果提高糧食的收購價格,而且讓種地能賺錢,是一個高利潤的行業,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會大大的提高,但是提高糧食價格會帶來一定的社會的連鎖反應,甚至會影響到社會的穩定性,所以這個命題是個偽命題。


宗元


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提要:提高糧價可以刺激農民種糧積極性,但糧價上漲卻很難

糧價的上漲當然是可以刺激農民種糧積極性的,這一點毋庸置疑。而今許多農民外出打工放棄種地將撂荒或者土地流轉一大原因也是農業收入微薄,無利可圖,順意的時候可能收入還湊合,而收入差的時候還可能血本無歸。那麼解決農業效益低的出路在哪裡呢?當然不外乎提高糧價和政府補貼了,其中無論哪一個途徑能夠實現,都可以極大的促進農民種糧積極性。

然而科學興農看來,提高糧價的願望應該說這只是某些人的一廂情願了。這倒不是科學興農不願意糧價高一些,從而提高農民的經濟效益。只是因為高糧價在世界任何國家都是不現實的,國家國力越強糧價也會越低,這是國際普遍現狀。

而未來提高農民經濟收入的方向在於農業補貼的大幅度提高,國力越強,國家能夠拿出的資金也會越多的用於農業補貼。這也是一個良性循環,國家補貼農業的越多,反而糧價也會越低,當然了對於農民來說由於補貼的大幅度提高,最終的經濟效益還是會增加的。

對於高糧價的方案我國其實一直在實施,或許大家沒覺得當前我國的糧價高。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美國大豆價位1.2元每斤,玉米0.5元每斤,小麥七八毛,均遠低於我國的糧價即便是包括生豬在內的養殖業價位也是普遍低於我國的。大家也不要過多的去糾結美國土地成本,農業機械化程度各個方面。

對於市場來說認的只有價位,人家價位便宜,市場的競爭優勢就會很明顯。而可以毫不客氣的說高糧價政策在我國是一直在實施的,那麼農民種植效益高了嗎?沒有!由於國產大豆價位高企,導致我國國產大豆農民朋友只能存儲家裡,而賣不出去,大豆需求的加工企業紛紛轉向進口國際大豆。最終獲益者是誰呢?反而是進口大豆,因為本身來說國產大豆價位雖高,但是沒有賣出去,又怎麼談效益呢。

而諸如小麥玉米水稻這樣的作物,由於糧價高於國際市場價位導致我國糧食只能依託臨儲收購儲存在國庫,甚至國庫有時候不得不降價通過財政補貼將臨儲糧食賣到國外。因為當前我國無論是小麥、玉米還是水稻庫存量都已經非常的大了,這也是我國近些年連年喊出去庫存口號的一大原因了。

因此來說,未來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的一個方向也就是農業補貼了。未來農業補貼我們有理由相信會越來越高,而且國家已經喊出了工業反哺農業的提法,隨著綜合國力的提高,將來越來越多的資金有望用於農業當中。


科學興農


鍾情三農以為,你的這種假設可能性比較小。實話告訴大家吧,我國糧食價格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會有太大明年的變化,大幅度上漲是無望了。

與其指望提高糧價來促進農民種植積極性,真的不如指望糧食補貼提高來的現實。

我國糧食價格高位狀態,一去不復返。


因為前些年的事實已經證明,糧食價格如果太高,對糧食產業發展帶來的影響是弊大於利的,同時,也會為社會整體物價水平的異常上漲推波助瀾。

不然,國家也不會在這幾年裡,加大力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進行糧食收儲制度改革,下調或者取消包括玉米,大豆,稻穀和在內的四大糧食作物收儲的價格。

大家都知道覆水難收這句話,也知道開弓沒有回頭箭這個道理,我國的糧食價格也是如此,一旦從官方層面開啟了下跌通道,之前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會再有明顯的改變了。

也就是說,我國糧食價格既然已經回落,就很難再度有較大的漲幅。

未來,糧食補貼政策將將進一步提高。


還是那句話,糧食價格走低,農民種植收益減少,國家不會坐視不管,畢竟糧食生產不容忽視,特別是像我們這樣的人口大國,一定要儘可能的保證國人的飯碗由自己掌握。

糧價走低,這一趨勢已是塵埃落定,那麼,適當提高糧食補貼標準則是我國給予農民的直接回應。

目前,我國已經在東北和內蒙地區的實行大豆和玉米生產者補貼,隨後,南北各大稻穀和小麥產區的農民也將分別獲得稻穀和小麥生產者補貼,以此來彌補糧食收儲和市場價格走低所帶的影響。

由此來促進農民的種植積極性,以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


鍾情三農


您好,您的問題是“如果提高糧食的收購價格,會刺激農民朋友種地的積極性嗎?”

這個問題,如果只是單純地考慮一下的話,確實如此。

說一句大家都喜歡聽的話,如果糧食的收購價格翻一倍,

也許各位農民朋友都會認真研究種地,努力提高畝產,預計品質也會越來越棒,最重要的是,廣大農民朋友的收益也會越來越高,雖然糧販子可能也會掙的更多,但是毫無疑問,農村居民的日子越來越好,大家越來越富裕,可以說,簡直完美。

這不過是咱們的美好願望罷了。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

現實不是這樣也一定有它的理由。

真是因為無法提高糧價才會有各種各樣的小編也有點分不清的補貼。

如果種地掙錢,農民工們也就不用背井離鄉外出掙錢了,這確實才是最重要的吧!

大家都是為了生活,農民也是在靠自己的雙手吃飯,大家都在努力掙錢養家,長時間做重複的工作,“積極性”神馬的,可能也很難保持吧!


駿景——裡脊


駿景農業


如果提高糧食的收購價格,會刺激農民朋友種地的積極性嗎?

如果提高糧食的收購價格的話,農民朋友種地的積極性會不會提高?恐怕還是很難說,並且要看是在什麼情況下吧!再說單一的提高糧食收購價格,請問一下怎麼提高?是每斤提高几分、幾角、……還是幾塊?沒有說到底提高到多少?如果價格太高,那些一般工人家庭豈不是會買不起糧食吃,對他們的生活帶來了的影響如何解決?

就算糧食的收購價提高了,誰能保證那些農資的價格不上漲嗎?還有我們農民家庭,光靠種植國家分給的那幾畝田也不可能脫貧的,再加上在種植時遇上自然災害,比如大風、水澇……冰雹等,有時恐怕連成本也會賠上,誰又能夠確定糧食的產量怎麼樣?

再說了,糧食收購價格提高了,相對的其它物品也會隨之而來的也是漲價,國家怎麼去宏觀調控?要想刺激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恐怕只是
提高糧食的收購價格是解決不了根本原因的,就算糧食價格有所漲價,可能也是那些經銷商的收益最大。如果直接給我們的農民朋友發放些補貼,可能會比較好些吧!


家人平安147354958


這個假設問題基本不可能成立。糧食不太可能漲價,而即便漲價也不會刺激農民積極性。現在我國農業生產方式仍然落後,小農經濟仍佔主體地位,這種狀態下,漲價對提高農民收入極其有限,從事農業生產仍然無法獲得更多收入。國家本意,或說是政策導向是減少農業從業人員,即減少農村人口,轉化為非農人口。而農業補貼本質上是穩定促進農業生產,而非提高農民收入。小農型經濟下的農民在生產和消費都是比較低下的,對推動社會產業優化,經濟發展,消費升級都是不利的。關於糧價上漲的問題也都是常談的問題。所以政府既不會使糧價上漲,更無意刺激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所謂刺激,應該是推動減少農業人口,加快農業規模發展,並最終使全社會健康有力的循環發展,暢通無礙。


安敬臣


這個問題提的比較膚淺!國家的糧食收購價格,在根本層面上仍然遵循的是市場經濟規律。所以國家是否提高糧食收購價格,不是農民或者地方政府所能左右的,而是基於國家的糧食安全基礎上由市場變動決定。所以討論這個議題無意義。


農業有機化


提高糧食收購價格,無疑會增加糧食產量,但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就難說了。一、人多地少,能增加單位面積收入,但農民總體收益還很低,即使漲到每市斤三元,每畝地按1600斤計算,也不過4800元,剔除600元成本(人力成本除外),純收入才4200元。但非平原地區,人均種糧地難有7分地,年收入僅2960元而已,如此,青壯勞動力仍不如出外打零工。二、單純糧食價格的提高是不可能的事。隨著糧價的提高,可預見的是農資產品的大幅提高,這是不爭的事實。因農業稅免徵,國家對農民補∨貼,導致了農資商向農民剪羊毛的情形,絕對地減少了農民的收入。


香樟老人


大戶種田租金600元。栽秧子200元打田100元。種子一畝60元。打藥工錢40元。藥錢30元。肥一畝100元。收搳收工錢100元。一畝收1200斤。賣1元1一斤。才1300元。有錢轉嗎。今年還減產。小麥也減產。特別種大蒜的今年大戶虧幾拾萬。農戶幾畝的也虧1萬多2萬。倖幸苦苦種田今年虧本沒錢生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