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頭條」奮力書寫東北振興的時代新篇——習近平總書記調研東北三省並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紀實(1)

新華社瀋陽9月29日電題:奮力書寫東北振興的時代新篇——習近平總書記調研東北三省並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紀實

新華社記者張曉松、人民日報記者杜尚澤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遼闊版圖上,東北三省一區雄踞雞首,地位舉足輕重。

2018年中秋節剛過,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踏上這片熱土,萬畝田裡看秋收,查干湖上問生態,深入廠礦車間,走進百姓家庭……4天時間,行程兩千公里,跨越東北三省,圍繞深入推進東北振興這一重大課題,實地考察調研並主持召開座談會,沿途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

金秋的長風,吹過白山黑水,吹過鬆江遼河。

在東北振興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節點,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湧動的國際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為東北振興指明瞭前進方向,彰顯著黨中央紮實推進既定部署、集中精力辦好自己事的深謀遠慮和戰略定力。

(小標題)振興東北,關乎國家發展大局

“好幾年了,一直想來這裡。”

9月25日,習近平從北京飛抵東北,首先來到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走進大田,觀看秋收。

夕陽的霞暉灑向三江平原,豐收的原野化作金色海洋。望著廣袤無垠的稻田,總書記深情地說:“這個地方看不夠,以後有機會還要再來。”

早在1986年,時任福建省廈門市副市長的習近平就曾在遼寧省瀋陽市鐵西區調研。到中央工作後,習近平七上東北,黑吉遼三省均考察了3次。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先後4次來到東北三省代表團,共商振興大業。

“我一直關注著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這是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東北考察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是什麼讓總書記對東北地區念茲在茲、傾注心血?

28日下午在瀋陽召開的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習近平一言以概之:“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和農業基地,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關乎國家發展大局。”

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曾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在共和國發展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篇章。然而,最先步入計劃經濟,也是最後走出計劃經濟,東北長期積累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日益顯現,工業生產一度步履維艱,經濟位次不斷後移。

難字當頭,卻容不得半點退縮。

東北地區擁有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1億多人口,建有一批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產業,是全國經濟的重要增長極,在國家發展全局中至關重要,再大的困難也要迎難而上。

2015年7月,在長春召開的部分省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分析東北地區發展面臨的形勢,對新一輪東北振興作出全面部署。同年12月,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為東北振興提供了重要遵循。

兩年多過去了,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得怎麼樣?形勢又有什麼新變化?具體工作中還存在什麼困難?

帶著這些問題,金秋時節,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專程來到東北:25日飛抵黑龍江,先後考察了農墾建三江管理局和齊齊哈爾;26日一天時間乘火車跨越黑吉遼三省,先後到達吉林松原和遼寧瀋陽;27日至28日在遼寧遼陽、撫順考察,並在瀋陽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

一路風塵僕僕,問發展、察社情、看民生……習近平總書記在短時間內採取了“大跨度”“跳躍式”考察方式。

考察中,新成績新變化令總書記倍感欣慰——

龍江大地,金風送爽,稻浪滾滾。建三江七星農場萬畝大地號豐收在望,10臺收割機一字排開,正在實施聯合作業。習近平走進稻田,拿起一把稻穗,看稻粒、觀成色。當聽說建三江通過深化國有農墾體制改革,穩居中國農業企業“龍頭”地位時,習近平感慨道:“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北大荒發生了滄桑鉅變,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很了不起,非常鼓舞信心、鼓舞鬥志。”

查干湖畔,水草豐茂,雁鴨棲集。南湖廣場水岸邊的展板上,一組新老照片在強烈對比中生動展現了吉林西部河湖連通工程帶來的變化:昔日是池塘乾涸、草場退化、鹽鹼惡化,今天是湖沼密佈、溼地恢復、沙消鹼淡。習近平踏著晚霞沿棧道步行察看水體狀況和動植物生存環境,對查干湖的成功經驗給予充分肯定:“保護生態和發展生態旅遊相得益彰,這條路要紮實走下去。”

遼陽石化,機器轟鳴,熱氣蒸騰。由於產能過剩,這家企業曾經連續12年虧損。通過調結構、抓創新,去年一舉扭虧為贏。聽了企業負責人介紹,習近平高興地說:“當年你們織出了中國第一塊‘的確良’。幾十年歷經風雨,一路前行,一些新產品達到了世界級水平,填補了空白。希望你們再接再厲,一以貫之,砥礪前行,作為共和國的‘種子隊’,打出更好的成績!”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習近平也對東北振興提出新的時代課題——

東北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在北大荒精準農業農機中心一樓大廳,當地出產的米油豆奶等各類農產品擺滿展臺。習近平走近前去,雙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長地說:“中國糧食!中國飯碗!”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曾經是東北屢創奇蹟的“精神密碼”。在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習近平面對廣大幹部職工堅定地說:“國際上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上升,我們必須走自力更生的道路,這不是壞事,中國發展最終還是要靠自己。”

東北地區區位條件優越,沿邊沿海優勢明顯。在瀋陽座談會上,習近平提出,對內要深入推進東北振興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的對接和交流合作,對外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建設開放合作高地。

從“端好自己的碗”,到“做好自己的事”;從在國內區域發展中實現南北互動,到在對外開放大棋盤落子佈局,總書記要求東北地區幹部群眾以新氣象新擔當新作為推進振興大業、擔綱歷史重任。

從長春座談會提出推動東北振興“四個著力”,到瀋陽座談會提出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六方面要求,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夯基築臺,立柱架樑,搭建起新時代東北振興的新格局。(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