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這類武器太可怕 美國緊急研發天基攔截

中俄這類武器太可怕 美國緊急研發天基攔截


中俄這類武器太可怕 美國緊急研發天基攔截


中俄這類武器太可怕 美國緊急研發天基攔截


近期,美國主管科研的國防部副部長邁克爾.格里芬宣稱,美國正在研究建造天基導彈攔截器和新型跟蹤航天器的可能性,以應對中俄日益增長的高超音速武器威脅。

顯然五角大樓、美國當局並未吃一暫,長一智。常言道:“聰明人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傻瓜才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而美國人從自己以往的錯誤中並未吸取任何教訓。退出禁止建造國土反導系統的反導條約後,美國人並未得逞,因為任何條件下無論是GBI,還是“標準-3”都無法對潛射彈道導彈、洲際彈道導彈進行高效攔截,特別是新型導彈均配備能夠突破反導的新型系統,因此攔截導彈絕非易事。

可以說,美、俄、中正在展開“高超音速軍備競賽”,美國提出了“全球快速打擊”構想,卻收效甚微,而俄羅斯卻一股腦兒推出了幾種高超音速武器系統。中國這方面技術也很先進,正在趕超美國。俄羅斯早就發出過警告,美國退出反導條約、搞所謂“全球快速打擊”將導致十分嚴重的後果,因為以往中導條約就是前車之鑑,但是美國卻一意孤行,總是企圖在太空削弱自己的對手,謀求對潛在敵人(主要是俄羅斯、中國)的優勢。

邁克爾.格里芬曾參與“戰略防禦倡議”的預算工作,而“戰略防禦倡議”完全是空想,當年有的人居然信了,噤若寒蟬。實際上前蘇聯戰略火箭軍裝備的第四代導彈(“督軍”、“好漢”、“白楊”等)完全可以抵消這一併未實現的威脅,更不要說俄軍目前的第五代彈道導彈(“白楊-M”、“雅爾斯”)。

後來格里芬公開寫信反對俄羅斯參與國際空間站計劃,但克林頓沒有采納這一建議,格里芬去職。直到小布什時期才被任命為國家航空航天局領導,從此扶搖直上。

格里芬指責中、俄的計劃充滿攻擊性,指出中國似乎“進行了數十次高超音速武器試驗”(這完全是謊言,真實數量要少得多,特別是取得成功的更是少之又少),俄羅斯“在這一領域進展神速”,目前已列裝帶“前衛”滑翔彈頭的15A35-71彈道導彈,“匕首”高超音速空射彈道導彈,還有配備“前衛”的“薩爾馬特人”新型彈道導彈。格里芬宣稱,一定要擁有可以高效探測上述導彈的先進裝備。

問題在於,DSP或SBIRS型導彈預警地球同步、高軌道航天器無法為反導系統提供目標指示,只能探測到威脅。只有SBIRS-Low低軌道系統才能提供目標指示,在“成功”研製的過程中,二十一世紀初演變為STSS,然後試驗表明並不適合,改進為PTSS(精確跟蹤太空系統),由於經費的限制,於2013年悄悄下馬。而現在格里芬建議重啟PTSS,如果充分運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有可能取得成功。但問題是,有充足的經費嗎?

PTSS系統的衛星在橢圓軌道上無法探測到飛越北極上空(即從俄羅斯射向美國)或朝鮮發射(朝鮮人可能直接通過太平洋發射)的彈頭。系統最多隻有12顆衛星,甚至無法保證對北半球經常跟蹤。為此,衛星的數量至少要翻一番,美國人現在做不到這一點。PTSS也無法完成主要任務:把彈頭和假目標區分開來。更不要說前蘇聯當年就製造出、俄羅斯現在不斷改進的可高效突破反導的新型系統。今後相當長時間內,任何探測系統根本無法完成這一艱鉅任務。

關於預算造價,美國反導局提供的建議是20年100億美元,這還是經過大幅縮減的數字,僅用於國會初步評估。鑑於無法完成主要任務,這樣的系統毫無用處,而現有的陸基、天基系統只能勉強應付。美國雖然在反導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根據陸基雷達的目標指示發射反導導彈經常失敗。即使具備一定的工作能力,如果沒有高效的天基單元,反導系統效能低下,根本無法滿足實戰的需要。

邁克爾.格里芬認為5-6年足以重啟這項宏偉的計劃。而且當今的美國總統完全相信,在其任期內,“美國的核實力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格里芬宣稱,今天不僅會獲得具備實戰能力的新版PTSS,而且造價比以前還低!僅需花費200億美元。殊不知十幾年來美國軍工綜合體的製造成本已成倍增長,運輸機、甚至重型直升機的造價已經相當於之前的輕型護衛艦!而他卻宣稱今天天基探測系統的造價只有之前的幾分之一!

他宣稱,這些經費將用於在衛星上部署1000枚導彈攔截器,以對抗高超音速巡航導彈和“前衛”等系統。僅僅需要200億美元!

格里芬真是意想天開。他是這麼計算的:為了展開天基攔截器,將材料運送至低軌道,每千克需要花費2萬美元。請問:導彈攔截器、運載衛星、PTSS新衛星的造價是多少?

如果認真計算,1000枚導彈攔截器,至少需要幾十顆衛星(即使不是數百顆),根本無法對沿低伸彈道進行不可預知機動的“前衛”等系統展開高效攔截。美國人當年就在“戰略防禦倡議”框架內提出過攜帶導彈攔截器的航天器構想,卻無疾而終。為什麼現在又要老調重彈?而且僅僅需要200億美元?

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為了獲得經費。然後一定會提出,需要進一步追加撥款。這完全是一個無底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