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好的小孩和語文好的小孩哪個聰明?

地下判官Stone


這個問題很具迷惑性,如果不認真思考很容易變成單項選擇題,如果你真去選擇了,那你肯定不夠聰明喲。

數學往往考察孩子的邏輯推理和計算能力,而語文則重在考察孩子的抽象思維,兩門學科學習方法也不盡相同,因此,比拿兩個來較數學好和語文好誰更聰明,幾乎沒有可比性,因為這不是同屬性的比較。要比,只能單純讓兩個孩子同時比同樣的數學或語文解題,才能有所區別。

當然,僅就聰明而言,這與早期教育和後天孩子的興趣發展還有密切關係呢。如有的孩子早期教育中,父母特別重視識字興趣和閱讀培養,孩子會通過大量的閱讀積累很多知識,當孩子對閱讀有了濃厚的興趣後,會逐漸變成自發式閱讀,即獨立閱讀。與此同時,再稍加培養孩子的寫作能力,學好語文自然就不是難事了。

而對於數學學習,也需要有一定的語文基礎,因為答題時需要讀題,需要充分理解題意,並在此基礎上進行邏輯判斷、比較、計算等。有些孩子特別喜歡學數學,恰是因為數學書寫量小,理解起來輕鬆,只要掌握答題方法,掌握基礎知識點,很容易把答數學題任務完成。但是語文就不一樣了,背、記、理解、寫作、閱讀理解等內容,則需要花更多的時間才能完成。

所以說,聰明的孩子應該是不偏科,即喜歡數學,也喜歡語文,且都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有良好的學習態度,有明確的成績目標,絕不會隨意偷懶,這便是良好的學習品質。


韓國成老師


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首先,聰明就是非常抽象的,無法定性,到底什麼樣的孩子才是聰明的?什麼樣的行為孩子是聰明的?

每一個孩子都是聰明的,但孩子的興趣和認知是有區別的,有的孩子對語言表達感興趣,但有的孩子對抽象思維感興趣。

不能以學科來劃分所謂聰明。 但從後來學習的總體經驗來看,喜歡學習數學的孩子,要分年齡段的,小學喜歡數學,到了初中,未必就喜歡數學,初中喜歡數學,到了高中未必就喜歡數學,因為數學的難度會越來越大。即使高中喜歡數學,到了大學也未必喜歡數學。語文的道理是一樣的。

孩子小時候數學好和語文好哪個更聰明,不能成為界定的標準。人的興趣是隨著知識的積累和認知的開闊而發生改變的。 如果孩子自小就喜歡數學,一直到大學階段都如此,說明這個孩子更注重抽象思維,從小學到大學一直喜歡語文,更注重形式表達。一般女孩語文好一些,男孩數學好一些。但不能得出結論說,男孩比女孩聰明。


編外教育參謀


首先,一般來看,數學好的該子,他的邏輯思維能力強,好動腦子!語文好的孩子他的形象思維比較好,觀察能力強!

從這兩個角度看,數學好的孩子注重學業,語文好的孩子注重事情,因此在班上語文好的孩子易當班委,數學好的孩當班委的較少!

所以語文好的孩子在社會上顯得聰明!情商高!數學好的孩一般是實業和業務方面鑽研的人!智商高!但不能說他們不聰明!他們只是單純!

其次,看看網友們對此事的看法:

1 要是說腦子靈,肯定是數學好的腦子靈,但要說聰明,含義要寬一點,學習的目的是要好成績,考到好學校,所以每科成績都很厲害才稱的上聰明。

2 我小兒子初一全年月考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八次,數學有四次滿分,別的都只差兩三分就是滿分,語文也基本上一直班裡第一,但英語和最高分數相差15分左右,結果總成績並不理想,今年大兒子考研,才明白英語成為能否考入名牌大學起決定性的作用,小兒子整個假期都在拼讀英語,自己先把新學期的英語課文翻譯一遍,再和正確譯文對照一下,然後背下來,並把單詞記牢,他想定位英語在115分。說實話,做為父母,內心為孩子這樣的行動真的感覺自豪和驕傲!(點評:別人家的孩子,羨慕)

3 數學好的智商一般偏高,語文好的一般情商偏高!

4 數學好的聰明,因為他的思維敏捷;

5 聰明的人什麼都難不倒他,學霸就是學霸,聰明意味著他有別的精力去涉獵別的東西;

6 我認為一個真正聰明的人興趣愛好比較廣泛。我見過的同學不但數理化很好,文史地也不差,音體美門門行,連琴棋書畫也樣樣能拿下。小學至高中階段把基礎打好一旦大學學了專業,從此專一項。其它就是豐富他的業餘生活。當然這種聰明人真是少數。大多聰明人從小就表現出對某方面的天賦。也是很了不得的聰明!


遊戲大咖王


這個問題非要二選一嗎?

我覺得對“聰明”的定義應該每個人都會不同的看法吧?

我感覺如果我說出來我對“聰明”的定義,可能更多人並不一定會接受:

1、純粹的聰明應該指的是“天賦異稟”。

“天賦”這東西挺沒道理的,有天賦沒天賦如果用常規的方式考核,那麼可能區別並不大。比如小學階段的課內成績幾乎反應不出來天賦的優勢,因為“勤能補拙”。但是越往後這個天賦的作用就越來越大了,不是“勤能補拙”不好用了,而且留給你“勤”的時間不夠了!

所以天賦高的我認為是存粹的聰明。

2、知道為什麼、怎麼學的。

刨去天賦異稟的人群之後,我們來看剩下的人。這時候那句“人的智商都差不多”就比較有說服力了。

這時候的“聰明”我認為更多指的應該是一個人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能做的如何沒夠做的更好,不能做的或者做不好的如何能夠去改變……

就以題主的問題為例,數學好的孩子他知不知道語文也很重要?知不知道他應該通過什麼方式(當然家長老師告訴他之後他能認可也算)如何學好語文?如果他能做到這些並且也付諸行動了,

那麼我認為他是聰明的!但是如果他都不知道,而且只是單純的數學好(注意這裡跟“天賦”沒關係,可能是興趣又或者是努力而達到的好),那麼我認為這就不是真聰明!我更傾向於認為這是“傻”。

反正語文好的那個也是這個邏輯。

因此只是說數學好或者語文好我認為是無法判斷“聰明”與否的。

假如非要做一個選擇:

我傾向於數學好的!

因為題主說的是“小孩”,那麼我就把這個年齡界限限制到了中小學了。

以下言論都是我“胡編亂造”的,大家可以當成趣談看看即可,不必當真。

我認為數學比較側重理解(咱們這裡不做“較真”處理,不說個例),而語文尤其是小學語文更側重的是記憶。雖然在閱讀、寫作上對一些總結概率分析表達等等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但是隻要訓練得當,這種細水長流的學習是人人都可以做的還可以的。當然,既然是“好”這個程度,那就真的不太容易達到了,“厚積薄發”是語文學習的最大特點,即使你會了很多技巧、方法但是如果你沒有進行過正對應的訓練和大量的積累、練筆,那麼你也只能是存在理論上的“會了”,最常見的就是——茶壺煮餃子,肚子裡有倒不出來。說真的,這些都是可以通過“時間”砸出來的!

而數學則不然,數學依靠記憶短時間有效但是很快就會“失效”,他不同於語文,好賴語文看的多了做的多了還有個“語感”,而且生活中大豆我有幾乎用用。但是數學就不同了,如果你沒理解就去刷題,你放心吧,刷你都刷不動的!直接就給你卡住脖子了!如果你不回頭去重新理解,你只能寄希望於你自己“發現”、“創業”解題的方法了!這還是取決於你是不是天才……

因此數學學習相對而言要求更高!“時間”對於數學的學習,更多時候不是體現在“積累”而且“理解”上!至於刷題,更多時候是學習當把這些知識點與其他問題相結合或者用複雜方式表述的時候能否找得到“真實目的”。

說到這裡我不得不說,有些數學題,語文不好可能題目也讀不懂……

好吧,說到這裡我已經不太想繼續分析這個我覺得弄啥意義的問題就……

就目前的應試要求,我們有的選嗎?沒得選!語文和數學就別再比較了,邊上站著的英語都沒說啥呢!好賴你語文日常還有個環境,不管什麼題多少還有個出處、參考啥的。英語呢?你把課本都一個字不落的背過、默過一樣白瞎,考試時候一樣N多不認識的單詞、沒見過的語法……😂😂😂😂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我女兒以前語文好,特別是作文寫得很好,可能是因為閱讀量比較大吧。但在小學1到5年級,數學一直不是很拔尖,但也不是屬於差的,中上等吧。為此我一直有點焦慮,有時在家買了數學卷子,她也不做。直到剛上六年級,有一天晚上帶她出去玩的時候 ,一個高中老師對我說她自己的孩子六年級數學考80多分應該還可以了。我想我女兒好歹數學每次還能考個90多分 ,這樣一想,我放鬆了不少,自此,我對她的數學也不管不問了。偶爾題目不會做的時候,我們才一起探討一下。哪知這樣一來,她的數學成績反而好了。現在才知道家長管緊了不好,只要堅持閱讀,孩子大了,理解能力強了,一切自然就好了。


cherry102733587


聰明與學習的好壞本身應該說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俗話說:“書上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沒錯的只有踏實、努力與勤奮才是學習好的必然條件,而聰明並不是。有的孩子並不聰明,而就是因為努力,數學成績也好語文的成績也很好,其他學科都好。其實,我們很難給聰明來進行界定,聰明是要放在一個特定的場合來判定的,能夠解決問題合理的化解矛盾就是聰明。


一、各有所長,不必糾結


孩子來自於天堂,他們是獨一無二的,並有著自身的發展規律,他們在沿著相似進程發展的過程中,各自的速度和到達某一水平的時間比完全相同,所以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有人說3歲看大7歲看老,其實,孩子在哪一個階段都是有可能被重塑的,所謂各有所長呀。數學好證明了孩子抽象邏輯思維較強,善於思考問題,有較強的探究意識;語文好是孩子的形象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理解能力比較強,善於與他人溝通融洽的同伴交往,所以作為父母不必糾結孩子的成績,更不要糾結於哪個學科學的好才是聰明,

只要精心的陪伴順其自然的引導,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樂觀向上的情感,使孩子自己指導努力多學多練才是硬道理。


二、語文是基礎,閱讀最重要


語文是所有學科的基礎,數學的學習是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所以學好語文更為關鍵,理解能力較強的孩子會在學習上凸顯優勢。特別是近幾年的中高考的改革,都增加了各個學科的閱讀量,閱讀能力較強的孩子能夠正確而清晰的理解題意,從而提高各門學科的成績,所以從小培養有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發展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


決勝網


個人覺得如果出社會,語文好的可能佔優勢些,畢竟不是特殊的工作數學知識用的比較少,但是一個人的不管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能力在現在這個社會很重要,語文涉及的範圍更寬些。要比聰明也不一定非要靠語文數學。


在座的各位都是1


小編在教育行業摸爬滾打了十多年,來說說這個命題:

數學好的小孩和語文好的小孩哪個聰明?

(一)從數學好,語文好來看聰明不聰明,有些偏激,有的孩子很聰明,數學好,語文不行,也有的孩子很聰明,語文好,數學不行,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偏科,那你說哪個更聰明呢,回答是不一定,可能數學好的孩子,相對來說做題能力強一些,語文好的孩子呢,相對來說識記能力稍微好一些,但說哪個聰明,我覺得都不怎麼聰明,要是聰明的化,應該兩門課都好,當然我這是偽命題證明法,下面會談到。

(二)有些孩子不聰明,但數學也好,語文也好。

有些孩子很勤奮,課上認真聽,課後認真作業,多練多記,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勤能補拙,這樣的孩子天分不是很好,但成績始終很好,一直會延續到大學,直到未來工作之後,發展也很好,因為這樣的孩子踏實,知道自己比別人反應慢一些,就需要付出更過的努力,就像《青島往事》裡的黃渤演的那個滿倉一樣,他媽媽臨終前告訴他別人坐著,他要站著,別人站著,他要跑,就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需要勤奮。

(三)有的孩子很聰明,很機靈,學習很差,不光數學差,語文也差。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擁有一副好腦子,但不用再學習上,這樣的孩子機靈,吸收新鮮的東西快,所以注意力很容易被新鮮的實物吸引過去,導致了在小的時候,自控力比較差的階段,沒有人督促成績就差,有人用鞭子在後面抽的時候,成績就上去了,這樣的孩子不怕,給點規矩,嚴格一些,甚至適當的體罰都可以,當然有罰酒要有賞,給孩子一些激勵,達到什麼目標就給獎勵,對付這樣的孩子是很有效果的,家長不妨效仿。

(四)有的孩子是,數學差,語文很好。偏科,這樣的孩子需要仔細分析數學試卷,是哪些題目做錯了,是計算題還是文字題,如果是計算題,那要加強孩子計算題的訓練,包括心算,速算。如果是文字題的話,那需要反覆的讀題,至少讀三遍,把題目中的數量關係和變量關係標註起來。這樣偏科的孩子需要多刷題,把題量加大,效果會很好。所以你說她聰明不聰明呢,只要有一門是好的就很聰明。

(五)有的孩子是語文差,數學好,跟上面討論的模式相反

。我們需要知道這樣的孩子靈敏度還可以,需要有系統的加強閱讀結構,培養閱讀的習慣,所以你說她聰明不聰明呢,還是一樣,只要有一門功課是好的她就是聰明的,至於誰更聰明。

用一句話來概括,有的人在學習的時候成績很差,長大後是大老闆,你說他聰明呢還是不聰明呢,有些人成績很好,讀大學上本科上研究生,上博士,最後思維狹隘,有些人心理還不健康,你說聰明呢還是不聰明呢,所以。

這個命題是一個哲學命題,用生命去感悟吧。


南通數學


數學是個思維工具,語文是個語言工具。數學真正好的孩子,他(她)的思維能力應該較好,也就是比較聰明。(這裡說的真正好,不是那一次考的分數高的那種孩子)。語文水平好的,往往表達能力好,也就是說話能力比較強。


用戶4396509070818


首先問一句,什麼叫聰明?漢語裡的解釋是:用來表達對待某事某物有著好的想法和正確的邏輯,一般是用來讚美的詞語。這好象跟我們平時說的聰明的概念有點不太一樣。

既然是問小孩子,我就把題目理解成小學低年級的孩子。我來舉個例子,我帶過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她無論在做數學作業的時候還是在數學考試的時候,都會碰到這樣的問題:把圖中的某幾個圈一圈,然後再計算。她知道列式了,也能算對,但是她幾乎永遠都想不起來圈一圈。還有語文中的小閱讀假如有兩問,第一問:文中說的幾樣東西分別是什麼,她知道寫下來。第二問,請把表示這段文意思的一句話用橫線劃出來。這個第二問她一般都看不到做,直接略過。

這樣的孩子,你覺得她怎樣呢?

她就是閱讀少,識字也少,無法抓住所有的關鍵點,只會看到其中某一部分關鍵點。而且每次作業如此,每次考試如此。你說她是聰明還是笨?她媽媽每一次都說她你又不笨,你看你題目都能算出來,可是她考試基本都是七八十分。要知道一年級七八十分基本上就是墊底的。

所以,對於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她語文不好基本上也就決定了她數學不會突出,可能多半也不好。我很少有看到那種語文特別不好的孩子數學會好的。當她到了高年級,相對理解能力會有所提高,或者說對數學所要求的那點理解力夠用了,可能她的數學成績會上去,但是她的語文仍舊夠嗆,你說這樣的孩子能叫聰明嗎?我以為不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