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將推自貿區擴區:爲汕頭等地爭取新一輪改革開放新平台

9月28日的廣東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五次會議上,廣東省自貿辦主任曹達華彙報了廣東自貿區當前建設情況及下一步工作重點。他透露,廣東自貿區將謀劃推進一批“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改革事項,包括推進廣東自貿試驗區擴區,為汕頭經濟特區等地爭取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新平臺。

對於現狀,曹達華說,當前廣東自貿區《總體方案》的各項改革試點任務基本完成,122項改革試點任務已完成119項,完成率達97.5%。

同時,示範帶動效應進一步凸顯,形成385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向全國複製推廣33項、全省範圍複製推廣102項,發佈92項制度創新案例。

截至2018年7月,區內共設立港澳資企業1.1萬家,區內企業在境外直接投資設立企業400餘家,中方協議投資額超過100億美元。

同時,區內累計新設企業25萬家,新設外資企業1.33萬家,實際外資167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在區內投資設立企業超270家。累計入駐金融企業5.8萬家,成全國最大創新金融和類金融企業集聚地。2015年至2017年,區內稅收收入年均增長23.9%,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41.5%,其中2017年稅收收入956億元、實際外資60億美元。

這背後,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的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強化發揮至關重要作用。曹達華表示,包括深化投資便利化改革,建立健全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投資管理制度;建立以智能化通關為支撐的貿易便利化模式,打造安全高效的國際化通關服務體系等;完善以跨境投融資便利化為重點的金融服務體系,建立放得開、管得好、守得住的金融開放試驗示範窗口等方面。

不過,曹達華也指出,廣東自貿試驗區建設也面臨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比如,改革創新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度安排。與新加坡等國際知名自由港或自貿區相比,在貿易監管、金融創新、財稅政策、人才引進等方面的制度安排都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此外,粵港澳合作還存在體制機制障礙。通過實施CEPA,粵港澳已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但粵港澳之間由於經濟發展水平、法律制度、社會管理、文化心理等方面差異,粵港澳合作還存在諸多體制機制障礙。如會計師、律師事務所等領域已對港澳開放,但在執業的地域、業務範圍、服務時間、股比、出資額等方面限制性措施依然較多。

為此,下一步廣東自貿區將謀劃推進一批“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改革事項,進一步發揮改革的示範引領作用。這包括:推進廣東自貿試驗區擴區,為汕頭經濟特區等地爭取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新平臺。在自貿試驗區內探索創新港幣、澳幣流通模式,創新粵港澳保險機構營運方式。推進在前海蛇口開展以合作監管和協調監管為支撐的金融綜合監管試點。進一步爭取優化和拓展橫琴“分線管理”政策,推動橫琴口岸全面實行“一次查驗、一次放行”通關查驗模式。繼續爭取以碳排放為首個交易品種的創新型期貨交易所落地。探索開展便利化國際貿易結算新機制,爭取建設廣東自貿試驗區國際分撥中心。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委和世界銀行支持,在區內開展營商環境對標試點等。

而針對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示範區”這一新命題,曹達華表示,廣東自貿區將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進一步放寬金融、商貿、法律、航運物流、電信等領域的准入、資質和經營範圍限制,擴大與港澳專業服務合作領域。探索建設粵港澳自由貿易通道,與港澳共建多種運輸方式無縫銜接的海空陸聯運體系,創新粵港澳口岸合作查驗機制。提升粵港澳金融合作水平,促進與港澳產品互認、資金互通、市場互聯。創新粵港澳科技合作機制,建設前海粵港澳技術轉移及成果轉化中心,推動科研經費跨粵港澳三地使用。加快粵港澳重點合作平臺建設,攜手港澳參與建設“一帶一路”服務平臺。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