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大文化人的徐無聞,他的書法作品往往表現的比較內斂和細膩

徐無聞(1931年---1993年),名永年,字嘉齡,三十後更字無聞,四川成都人,畢業於四川大學。我國著名的學者型書法家、篆刻家和書法教育家。徐無聞以其學識淵博,修養全面,人品高尚而享譽書壇。為中國書法界的一代大師,生前為西南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兼古典文學研究室主任,兼作唐宋文學、書法篆刻兩個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評審委員、西泠印社社員、四川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書學學會副會長、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四川省文聯常務委員、重慶印社名譽社長。

作為大文化人的徐無聞,他的書法作品往往表現的比較內斂和細膩

徐無聞先生是位學問家,也可稱文人,文人多偏內斂性格,故寫出的字往往在內斂和細膩上下功夫。徐無聞的篆書就是這樣,他將篆書的“靜”推上了一個新層次。

作為大文化人的徐無聞,他的書法作品往往表現的比較內斂和細膩

徐無聞的特色書體是篆書,他對於先秦春秋戰國文字多有研究,並擅以1974年以後出土的戰國時期的中山王器文字入書,中山王器的字體修長,極富裝飾色彩,下垂筆多用懸針豎為之,很具清新流暢之美。

作為大文化人的徐無聞,他的書法作品往往表現的比較內斂和細膩

徐無聞的篆書幾乎就是王器文字的翻版,更主要是他將那種線條的潔淨、勁利、勻稱推上了極致,誇張說即使用放大鏡觀看線的兩側都是光潔度極高的,達到“增一分則長,減一分則少”的程度。

作為大文化人的徐無聞,他的書法作品往往表現的比較內斂和細膩

這種圓潔勁利的用筆雖然在書法歷史中並不鮮見,但是當我們欣賞到這種入木三分的線條時還會深吸一口氣,目光立刻不想從上面移開而專注欣賞起來,那線條有股向內的滲透力,至於結構沒有創新。

作為大文化人的徐無聞,他的書法作品往往表現的比較內斂和細膩

篆書古來亦有鐵線篆、玉箸篆,徐無聞的篆書與鐵線篆和甲骨文的用筆相仿,或許他的會更精一些。但是由於這種線條極細、極精,當他達到一個精妙的頂點時就再也沒有繼續開拓的可能,用筆越精細、結構越完善、風格越突出與預定的用筆、風格軌道越精確也就變得無任何新意,故此我一直認為,結構勻稱筆致細膩的小篆和一些大篆用筆,其風格開掘近於飽和幾乎沒有什麼出新的可能,這種勻稱精美的篆書只適合文人們的筆墨消遣。

作為大文化人的徐無聞,他的書法作品往往表現的比較內斂和細膩

如果欲求得新變則必須將線擺動起來,結構也進行變化。創作的目的不是僅僅建立一種固定化的風格框架矻矻終生而是用情感、精神來融塑風格框架,使之成為“活”的東西。在藝術家的一生創作中,風格框架永遠沒有絕對定型之說。如果在其中排除了精神因素,那麼必將成為死的東西。

作為大文化人的徐無聞,他的書法作品往往表現的比較內斂和細膩

當代石開、趙山亭、崔學路等書家的篆書創作呈現出鮮活的生命運動特徵,他們抓住了篆書創作真實的一面。1974年,在河北省平山縣發掘出中山國重要遺址以前,書法界對於這種中山王體風格的書法幾乎沒有人可以寫,雖然一些錢幣文字、篆刻作品、古器物上的少數刻字有類此風格者,但畢竟太少太不成系統。

作為大文化人的徐無聞,他的書法作品往往表現的比較內斂和細膩

而當書家佔有先機較早書寫某類出土文字並把它當成展示自我個性的招牌時,結果多不理想。因為這僅僅是臨摹,即使稍有不同由於取法的單一性,也不可能創造出具有很高藝術創新價值的作品來。

作為大文化人的徐無聞,他的書法作品往往表現的比較內斂和細膩

這就如同書法界總有人想找一本風格偏激的、自己感興趣的碑帖死死臨習而欲獲得成功一樣,這是藝術上懶惰的表現。

作為大文化人的徐無聞,他的書法作品往往表現的比較內斂和細膩

我認為書法風格的創建就如填空,已經被人佔據的風格空白我們就沒必要再去爭了,我們要做的是別人沒有佔據的地方,而歷史越往後發展被佔有的風格空間就越多,可開掘的就越少,對於這種精美篆書的創作只能當做漫長習書中的一個過程而不可當做終極目標。

作為大文化人的徐無聞,他的書法作品往往表現的比較內斂和細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