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會利川朝東岩!

(一)

在利川石板嶺下邊,有座朝東巖隧道,是利川走318國道進入恩施的東大門。朝東巖隧道山勢雄奇,絕壁千仞,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


再會利川朝東巖!


東大門的民族風情

朝東巖從石板嶺逶迤而來,像一條巨龍將“龍頭”伸向清江峽谷。“龍頭”頂端兩座尖山直指蒼穹,被稱為“龍角”,長達1.8公里的朝東巖隧道就是從龍體穿過的。

為了反映改革開放40年交通發展變化,中秋節前的下午,我專程來到朝東巖拍攝這座隧道,之前我就設想圖片一定要以隧道旁邊的懸崖峭壁作背景,以體現這道關隘的險要。


再會利川朝東巖!


大道行雲

來到拍攝現場,完全出乎原來的想象,只見雨後的峽谷峭壁濃霧瀰漫,遠山近景混沌一片,318國道過往的車輛燈光閃爍。濃霧下的朝東巖隧道與旁邊的的絕壁巖能見度涇渭分明:遠處的絕壁巖呈現出邊緣模糊的剪影,近處隧道口外一切則清晰可見,也許是因為隧道里的風速很大,濃霧無法在這裡停留的緣故。

我仰朝東巖頂端望若隱若現的龍角,視線沿著朝東巖轉到了石板嶺方向。


(二)

海拔1600米的石板嶺突兀在恩施利川邊界上,自古是湖北施南入川的一條官道,也是清朝“川鹽濟楚”的一條鹽大路。清光緒初年,施南知府王庭楨將轄區內這條入川道路用石板鋪成了一米寬的騾馬大道。為防禦白蓮教進犯,利川知縣在石板嶺古道要塞修建了一座卡門。

卡門上篆有時任施南知府王庭楨手書“利川要隘”,兩邊刻錄著王庭楨撰寫的楹聯:“握建平符節,興利除弊,展布五年,邇來,上下相浮,不過為斯保民障;闢楚塞崎嶇,刊木隨山,逶迤千里,到此,門關高峙,亦期永固我邊疆。”


再會利川朝東巖!


煙霧筆架峰

再怎麼堅固的卡門,畢竟阻擋不了江山更迭的歷史車輪。1949年11月13日,人民解放軍從恩施向利川進軍,國民黨部隊在石板嶺卡門重兵防守,經過數輪激戰,解放軍久攻不下。14日拂曉,解放軍派出的小分隊在當地老百姓的帶領下,從朝東巖附近絕壁巖迂迴穿插偷襲敵後,與正面進攻部隊對守敵形成前後夾擊之勢,一舉攻克石板嶺,解放了利川。

幾年前,我採寫利川鹽道古鎮時憑弔過石板嶺卡門,歷經100多年風雨剝蝕,卡門麻條石牆上的題刻已經字跡斑駁,石縫裡草木叢生,陡峭的石板古道人跡罕至,只有這道卡門還固執地扼守在荒無人煙的石板嶺上。

自從318國道翻越石板嶺,山上的石板古道完成了歷史使命,隱沒到漫山油竹和雜木林了。後來朝東巖隧道貫通,將318國道石板嶺路段的高程降低了550米,縮短里程7公里。從此,車行318國道不再翻越山高路險、氣候惡劣的石板嶺,嶺上嶺下的“路邊經濟”也因此冷清了許多。

從1879年石板嶺建卡門,到2001年朝東巖通隧道,見證了100多年來利川對外交通從騾馬道到國道、從封閉到開放的歷史進程。


(三)

自從鐵路、高速公路開通後,我已經幾年沒有路過朝東巖了,好不容易來一次,偏偏天不遂願。正當我在失望的時候,終於等到了濃霧慢慢散開。我急忙踏上隧道口邊的觀景臺,憑欄遠望,那種登臨人間仙境的豪邁油然而生。


再會利川朝東巖!


虎嘯龍吟

這時,朝東巖頂端那對龍角從霧裡鑽了出來,隨著龍角漸漸升高,濃霧像漫天的幅帷幕徐徐下降,朝東巖絕壁好似一座巨幅壁畫展現在眼前;遙望峽谷對面,天際間猶如萬里長城的逶迤峭壁也露出了崢嶸。

濃霧散開時,薄如輕紗,飄飄蕩蕩落到峽谷。雨後陰天的雲霧雖不如久雨初晴的雲海那樣波瀾壯闊,氣勢磅礴,但也無比神奇玄妙。隨著濃霧褪去,一道道白雲升騰在峽谷上空,變成一幅幅潔白的紗幔,然後又變成了一座座長短不一的天橋,將朝東巖與峽谷對面的絕壁還有樹林田園村莊連接起來。

當地人說,那些白雲變幻的天橋叫“仙人橋”,傳說“仙人橋”能夠引渡紅塵中人修煉成仙。峽谷對面絕壁下,一溜白雲像一幅潔白的飄帶,隨著大峽谷至屯堡公路延伸開來,前不見頭,後不見尾,把這條公路變成了潔白的“天路”。漂浮在峽谷對面山林、田園村莊上空的雲霧就像潔白的棉花絮,星星點點的青瓦白牆點綴在雲霧間。


再會利川朝東巖!


峽谷人家

這一幅幅奇妙仙境出現在眼前,讓我感到目不暇接——這究竟是人間還是天堂?是現實還是夢境?人世間一切皆如眼前浮雲,變幻莫測。

我迅速將相機設設置到手動模式,調整好參數,也顧不了沒帶腳架,緊張地將一幅幅人間仙境收入鏡頭。

過了一會,潔白雲霧漸漸消散,遠山近景變得清晰起來,我站在觀景臺上憑欄俯視,大峽谷風光盡收眼底,碧綠的江水蜿蜒而下,在峽谷開闊處向東流去。

峽谷對面坡上,雨後的樹林蒼翠欲滴,一條村路迂迴其間,淡淡的雲霧把樹林、田園、村莊塗抹成了一幅水墨畫。緩坡上的層層梯田泛著綠色,堡上的梯田透著一片金黃,保留著秋天的底色。幾年不見,坡上的土坯小屋全都變成了一幢幢小洋樓,顯露出今日峽谷人家的富足,這也許是村民在大峽谷風景區吃旅遊飯“吃”出來的好光景。


(四)

上古世紀海陸變遷引起的地殼上升運動,形成了大峽谷和朝東巖的地質風貌,造就了朝東巖下拔地而起的群峰,這些峰巒形態各異,名目繁多,如馬鞍子山、獨筍峰、筆架峰、鐵籠口、猴子山、尖山子等等。

馬鞍子山遠看如駿馬,近看似馬鞍,形象逼真;壁立在318國道邊的筆架峰,形如筆架,傳說這是出文人的風水寶地,因此當地人修房造屋或墓葬選址,要將中軸線對準筆架峰。

朝東巖屬於恩施大峽谷景區的一部分,這裡的絕壁之險、雲霧之神、群峰之奇、峽谷之秀,都有一種原始自然,懾人心魄的美,但不知這種原生態的自然之美還能留存多久?


再會利川朝東巖!


人間仙境

天色不早了,霧氣再次從河谷兩邊漫卷而上,似乎在提醒我,精彩的“畫展”馬上就要閉幕了。我慶幸這次機緣巧合,“打草摟兔子”得到了意外收穫。

打道回城時,看到318國道邊的人們還在忙碌著手頭的生意。於是我很羨慕他們一年四季在這居高臨下的觀景臺上,該有多少懾人心魄的景緻被收入眼底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