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祕人員要想盡好職、履好責,必須常讀「三本書」

英國哲學家、文學家弗朗西斯·培根在《論讀書》一文中寫道:“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

”此語可謂至真至誠,發自肺腑,為世人揭示了讀書的真諦。

的確,讀書對於每個人都很重要,對於文秘人員尤為重要,它既是個人成長進步的需要,更是事業不斷髮展的需要。文秘人員要想盡好職、履好責,充分發揮好參謀助手作用,就必須常讀“三本書”。

文秘人員要想盡好職、履好責,必須常讀“三本書”

常思能力不足,讀好“有字之書”。所謂“有字之書”,就是指古往今來的一切書本知識,這其中所包含的經典名著名篇,無不凝聚了前賢先哲的智慧心血,濃縮了人類文明的思想精髓,尤其值得文秘人員認真學習研讀。

作為文秘人員,面對日新月異的新形勢、層出不窮的新知識和艱鉅繁重的新任務,一定要常懷本領恐慌,常找能力差距,堅持“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不斷增強讀書學習的緊迫感和責任感,真正把讀好“有字之書”當成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工作責任和一種精神追求,常讀政治書以提升登高望遠的高度,常讀歷史書以傳承體恤蒼生的情懷,常讀業務書以積攢建功立業的本領,常讀休閒書以培養博採眾長的才氣。

只有這樣,知識才不會老化,思想才不會僵化,能力才不會退化,才能不斷適應新形勢、達到新要求、完成新任務,擔當起人民賦予的歷史重託。

常懷空杯心態,讀好“無字之書”。毛澤東同志在抗大三大隊畢業典禮上曾對學員們說,社會也是學校,一切要在工作中學習。學習的書也有兩種,有字的講義是書,“無字天書”——社會上的一切也是書。他倡導多讀“無字之書”,實質上就是要求黨員幹部要向社會學習,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無字之書”有時比“有字之書”更重要、更豐富、更值得品讀,讀懂“無字之書”的過程,其實也就是與社會、與群眾深入接觸的過程。

因此,文秘人員在讀好“有字之書”的同時,更應讀好“無字之書”,時刻保持空杯心態,拿出甘當小學生的姿態,主動放下架子,轉變角色,擺正位置,積極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堅持問政於民、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善於從群眾的具體建議中發現金點子,在實踐創造的新鮮經驗中尋找好辦法,並將其進一步總結提煉,完善提高,真正將“無字之書”中的精華轉化為破解難題、推動發展的良方妙藥。

常修為人之德,讀好“心靈之書”。通俗地講,“心靈之書”就是指人的主觀世界,讀好“心靈之書”是文秘人員加強自身修養的一種有效方法。對於文秘人員而言,讀好“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工作能力水平,而讀好“心靈之書”,則直接關係著思想道德水平。

作為文秘人員,理應把讀好“心靈之書”作為自己每天的必修課,自覺加強黨性修養和黨性鍛鍊,常照思想之鏡,勤拂信念之塵,時正作風之冠,祛除行為之詬,切實把自我修養體現在時時處處,貫穿於一生一世,堅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惟其如此,才能塑造忠誠乾淨擔當的政治品格,保持為民務實清廉的政治本色,防止思想滑坡、道德失衡、權力失控和行為失範,不斷增強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真正讓身有書香儒雅,心有芳香散發,在讀懂自己中展示高尚的人品官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