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鼓勵冒險的以色列教育,讓學生在旅行中學會互助合作

从小鼓励冒险的以色列教育,让学生在旅行中学会互助合作

从小鼓励冒险的以色列教育,让学生在旅行中学会互助合作

以色列作為800多萬人的小國在20年內誕生了10位諾貝爾獎得主。究其原因,國民教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以色列,從家庭、幼兒園、中小學、大學到當兵,都是國民教育的一部分,學生的旅行是學校學習和個人成長非常重要的一環。

去年2月12日,以色列21歲的女生Zohar Katz在秘魯旅行時突然人不舒服而前往當地醫院就醫。

醫生診斷她是被某種罕見的昆蟲咬傷後引起血液感染疾病,狀況危急,需要全身輸血。 她每天需要十一到十五袋的血袋,治療需要持續15天左右。 秘魯當地沒有辦法提供如此大的捐血量,血庫告急。 消息傳到以色列,馬上成了各大新聞媒體當天以及接下來幾天的頭條。

Zohar的家人以及以色列慈善機構自動發起捐血活動。 新聞傳出的四天後,2月16日以色列緊急救援組織Magen David Adom (類似紅十字會)帶著來自以色列民間捐助的一百袋符合條件的血袋,以及血液科醫生,一起飛往秘魯。3月2日,狀況回覆穩定的Zohar 搭機回到以色列繼續後續治療,目前已經恢復健康。

這個事件在Facebook和新聞上也引起了以色列網友的熱議,我們吃驚的發現以色列社會中大眾的行動力以及同情心。

“為什麼發生這種事,大家不會抱怨年輕人退伍後不念書,不工作卻跑去奇怪的國家旅行才會被奇怪的昆蟲咬到?”

非常有代表性的意見,反映了以色列社會對於學生旅行的態度!

“在以色列當兵是非常高壓而且生離死別的事情。當完兵後旅行其實是最好的療愈和整理,有助於釐清思緒,思考未來。再說,孩子都上過戰場了,世界上還有什麼地方比戰場還糟糕的呢?”

“旅行中本來就會發生很多奇怪的意外,以色列有那麼多小孩在外在旅行的父母,碰到這種事自然是感同身受。他們也會希望如果今天是他們的小孩碰到這種事,大家也能夠幫助他的小孩啊!”

从小鼓励冒险的以色列教育,让学生在旅行中学会互助合作

從小鼓勵冒險的以色列教育

以色列這個國家的年輕人,在當完兵後通常都會先出遊半年到一年再回國找工作或升學。

每年在海外的揹包客人數極多。而且大部份的人不選擇歐美或日本做為長期自助旅行的地點,反而是南美、東南亞、尼泊爾、印度這些國家佈滿了以色列年輕人。去這些國家,一來相對比較便宜,二來在文化上跟他們原來的環境差異較大,讓他們好奇。

也有的年輕人,乾脆買一張全球機票,自己決定路線。

走在語言文化不同的街道上,你會很快的重新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是誰。

而這個國家之所以有如此高比例的自助揹包客,則可以歸因於這個國家鼓勵孩子冒險的教育,以及社會與家長對於小孩冒險的寬容與接受。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總是會面臨要不要讓孩子去學習或從事一些危險度較高的運動與活動的抉擇:像是爬山、騎馬、潛水、滑雪、爬樹、野外求生。

在以色列,不管是國家,社會與家庭教育,幾乎都是有志一同的認定教會小孩冒險犯難的精神是重要的。

大家相信這對於培養小孩的獨立性、自信心與開創性有極大的幫助。

“這種教育的認知其實是在以色列建國之後才有的,並不是來自於舊的猶太傳統。以色列建國後,認定歐洲猶太人的專業,白領、書生或商人形象,是種失敗的面貌,是造成希特勒有機會執行猶太大屠殺的原因之一。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強壯、堅毅、頂天立地、不畏任何挑戰。”

當然,以色列長年的戰爭,每個孩子到了18歲都需要當兵,都有可能上戰場。 在這種狀況下,父母能夠提高小孩在戰場生存下去機率的方式,就是培養出強健體魄以及能夠在各種困難處境下生存下去的小孩。

在學前教育階段,我們就可以看到老師鼓勵小孩在野外散步或戶外教學時,找到不同的步道路線,試著去鑽一些草叢和看起來沒有路的地方。

小孩在這個過程中受些擦傷是好事,他們會更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身體以及團隊合作。

等到孩子上了小學,每年的校外教學中,在大自然中行走與求生,一直都是重頭戲。 小孩學會涉溪,爬山,再大一點學會紮營與生火,如何撿柴,學會如何睡在野外(而不是五星級的露營營地)。 如何分辨野生動物的足跡,以及碰到野生動物時該如何反應和自我保護。

从小鼓励冒险的以色列教育,让学生在旅行中学会互助合作

學會面對危險與害怕

當然,從事危險度較高的活動與運動是有代價的。比起在家裡吹冷氣玩電動的小孩,在野外露營的小孩自然要多面對被毒蛇咬到、在山谷滾翻的機率。

“在害怕以及對於恐懼的想像侵蝕你控制世界的能力之前,要用新的成功經驗取代掉失敗的經驗。” 教會小孩面對自己的害怕並且陪著孩子克服害怕,是猶太父母做得十分成功的教養功課。

而學校與家庭則是從小帶著小孩做各類的體力與技能訓練,男女皆同。

在旅行中學會互助合作

而在這些人煙較稀少的地方旅行,交換各種旅行訊息與留下自己的行蹤是重要且負責的做法。

以色列年輕人也從不排斥和其他陌生人一起旅行,在特拉維夫的揹包客中心,常會看到有人在牆上留下自己的旅行計劃和電話號碼,詢問是不是有人要一起參加。

這種習慣在海外和本國旅行客聯絡和留下資料的做法,在大災難發生時特別起作用。

2015年4月的尼泊爾大地震,靠著少數人的衛星電話,以色列旅客傳報了他們的所在地、當地所有以色列人的名單與情況,二百五十多名本來在地震後失聯的以色列旅客,在三天後除了後來一個被證明死亡的年輕人之外,全部被以色列政府找齊。

而因為軍隊訓練與旅行,以色列的年輕人對同伴更是信任和樂意幫助。

“你在軍隊中學會的是在戰場時不要丟下同伴。”

從建國之後,為了鼓勵將士作戰,以色列政府一直鼓吹「不能把我們的孩子拋棄在戰場上」的原則,當有士兵被敵方俘獲成為人質時,政府也一定會盡全力讓他活著回家。 所有當兵的年輕人都必須想盡辦法和自己的團隊同進同退。

這些訓練使得退休後的以色列年輕人在海外旅行時,也特別照顧同行的人。

對於其他海外旅行的年輕人,這句忠告可以牢記,“走到比較難走和危險的路段時,如果有碰到以色列年輕人,就跟緊一點,如果你碰到困難,他們一定會留下來幫助你!”

从小鼓励冒险的以色列教育,让学生在旅行中学会互助合作

喜歡請點贊 分享朋友圈 也是另一種讚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