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他救人一命,數年後對方卻要取他性命,原是糊塗人干糊塗事

故事:他救人一命,數年後對方卻要取他性命,原是糊塗人幹糊塗事

唐朝,有一老翁在渡口邊開了一家客棧。這天夜裡,有主僕兩人逃命至此,於是老翁就收留了他們。

當他知曉兩人逃命的緣由後,卻並不同情,只覺得這主人家自作自受,帶累了旁人。但還有一人隱匿在暗處,他聽過原因之後,想法卻與老翁完全相反。

故事:他救人一命,數年後對方卻要取他性命,原是糊塗人幹糊塗事

事情要從這主人說起。

這主人名叫李勉,曾做過開封縣的縣尉,專門審理一些偷盜的案子,相當於現在的法官。

但他此時已經被罷了官,因此帶著僕人四處遊歷,最近才到了河北。

故事:他救人一命,數年後對方卻要取他性命,原是糊塗人幹糊塗事

李勉告訴老翁,他的遭遇是這樣的:

他聽說,此地縣令的名字恰好和一個老朋友相同,就找上門去看一看,沒想到真的是那個人。

兩人感慨際遇的變化,這個朋友竟能成為了縣令,而李勉卻成了平民。

因李勉對縣令有恩,縣令想報答他,招待的熱情體貼。昨天白天還好好的,但昨晚縣令回家和老婆說了會話,就變了樣,還派人去找殺手。

縣令家的下人聽到了,有些不忍心,就偷偷告訴了李勉。

故事:他救人一命,數年後對方卻要取他性命,原是糊塗人幹糊塗事

李勉馬上帶著自己的僕人連夜逃了出來,衣服錢財都沒收拾。兩人趕了一天一夜的路,現在身無分文,又累又渴。

老翁聽完李勉的敘述,將他們迎進店裡,供上吃喝。等二人吃飽喝足,老翁問李勉:“他們為啥要殺你啊?”

李勉說:“昨夜,他們夫妻本是商量著如何報恩的。縣令夫人提議給1000匹絹,縣令覺得少了。夫人又提議給2000匹,但縣令還是覺得少了。縣令認為我對他的恩情無法用金錢來償還。”

“他夫人聽後,竟說:‘都無法用錢償還,那就是無底洞了,還不如除了他。’沒想到,縣令竟然同意了。”

故事:他救人一命,數年後對方卻要取他性命,原是糊塗人幹糊塗事

老翁詫異的問:“你以前是怎麼救他的?竟然讓人覺得無以為報。”李勉有些委屈的說:“我救了他的命。我曾做過縣尉,而那時他就是被抓的盜匪。”

老翁奇道:“難道他有冤情?你給他平反了?”李勉為難的說:“不是,我私下命人放了他。”

老翁更不解了,又問:“為何?他是個盜匪呀。”

李勉這時有些支支吾吾,但還是實話實說:“怪我一時心軟。他當時在公堂之上,雖然帶著手銬腳鐐,卻與一般的盜匪不一樣,氣宇軒昂,言談不俗,像個有義氣的好漢。”

“他曾說過會報答我,但那時我也沒放在心上,只是對他有些欣賞,就命人放了他,卻不想是這樣的結果。”

故事:他救人一命,數年後對方卻要取他性命,原是糊塗人幹糊塗事

老翁聽完,目瞪口呆,過了一會,問道:“大牢裡的犯人,也不是你說放就放的吧。你是因為放了他被罷官的嗎?你倒是為他做了不少。”

李勉回答:“並不是。當初,我是讓手下的一個獄卒放了他,然後又命那個獄卒逃走。後來縣衙查問起犯人逃跑之事,都以為獄卒是他的同夥,兩人一塊跑的。我雖被申斥了,但並沒有太大影響,繼續當我的縣尉。”

故事:他救人一命,數年後對方卻要取他性命,原是糊塗人幹糊塗事

老翁長嘆了一口氣,在心中念道:“獄卒變成了逃犯,逃犯竟成了縣令,都是源於眼前這個人所為,而他卻能全身而退,現在被人追殺,這不就是自作自受嗎?活該!”

這時,突然有一人從客棧樑上翻下來,把老翁和李勉主僕嚇了一跳。這人黑衣蒙面,對著他們三人說:“我差點誤殺了好人。”

原來他就是縣令派來的殺手。他告訴李勉,會幫他解決難題,然後就走了。李勉提心吊膽的等著,不知會是怎樣的結果。

二更時分,黑衣人帶著兩個包裹來了客棧,讓李勉驗看。李勉一看,竟是縣令夫妻兩人的首級。這時他心中的大石才真正落下。

而黑衣人離開了,不知去向。

故事:他救人一命,數年後對方卻要取他性命,原是糊塗人幹糊塗事

世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時代,對一件事情的看法會有巨大差異。老翁覺得李勉自作自受,黑衣人覺得李勉是好人,縣令夫妻恩將仇報。

這個故事取材、改編自《唐國史補》、《原化記》。《唐國史補》中這篇文叫“故囚報李勉”,黑衣人被稱為刺客。到《原化記》中這篇文叫“義俠”。看的出,兩者側重不一樣,但都為李勉抱不平。

而我這篇文希望突出李勉身邊人的可憐,獄卒變逃犯,僕人跟著李勉逃命,而老翁店裡平白多了兩個人的首級,都是可憐人。縣令夫妻確實活該,黑衣人本是刺客,自願成了兇手,只有李勉又幹乾淨淨了。

李勉最初釋囚不為錢財,竟然只是因為欣賞那人,只能說糊塗人幹糊塗事。你們同意嗎?

故事:他救人一命,數年後對方卻要取他性命,原是糊塗人幹糊塗事

唐朝是個開放的朝代,有很多奇聞趣事被記錄在古書裡,我會持續分享。如果喜歡,請關注、點贊、評論、轉發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