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的「自成一家」原來是這個意思

書法中的"自成一家"原來是這個意思

寫書法的人都知道,在經過長期的訓練以後,最終要走上"自成一家"的路子,成為藝術表現中的"自我風格",而自我風格的演化,是一個人一生慢慢修養而成的。比如王羲之、蘇東坡、米芾等人,都是這樣走過來的,米芾一生官位不高,但終生與書法為伴,他最初學習唐人書法,後來又追魏晉書法和兩漢隸書,最終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

"自成一家"是一個藝術風格的說法,它是建立在對書法有相當基礎之上的要求,這裡有很多人會理解成只要會寫字,每個人都會自成一家的,這個理解是非常錯誤的。

書法中的“自成一家”原來是這個意思

書法是在一定法度約束下,以漢字為載體,通過筆墨語言表現出來的一種藝術形式,這裡有幾個重要詞語需要強調一下:一是法度。這個法度是書寫者對古人作品的臨摹、研究的約束,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離開法度這個前提談書法就等於是建立空中樓閣,無稽之談。比如有些人沒臨過幾天帖,拿起毛筆寫字,無拘無束,亂寫一通,號稱是"自成一家",豈不是笑話!二是漢字的載體。中國的書法講究的是對漢字的書寫,用毛筆實現漢字藝術的再現,這個與全世界其他國家都不一樣,也是唯一一個特殊的文化遺產,離開漢字談書法更是無從談起。當代有些人用針管呲墨、用毛筆、用女性頭髮亂噴亂寫,也認為是"自成一家",呵呵,找罵而已。三是筆墨語言。中國的文化自有它自己的特點,書法就是用毛筆書寫出來的,對於毛筆的要求更加註重用筆、用墨再現漢字線條的藝術特徵,假如缺乏了筆墨語言,那麼只要會認字的拿起毛筆寫字,人人都是書法家,都是"自成一家"了。

書法中的“自成一家”原來是這個意思

對於"自成一家",自古以來就是書法家們所提倡和所追求的。王羲之取法鍾繇、衛夫人,從他們的作品得到了用筆之道,獲得了書法的結體,經過自己的探索和研究,最終成為自己的藝術門派。而他的兒子王獻之則取法其父和其舅,王獻之關於思考和摸索,在繼承先輩書法的基礎上,提出了"妙有餘姿"的藝術觀點,並且大膽創新,不斷演化成自己的藝術風格,創立了大草的書寫方法。他們都在學習前人的書法,但並沒有沿用前人的結體章法,而是探索出適合自己修養的藝術之路,最終成為一代大家。蘇東坡、米芾、王鐸等人也是一樣,他們一生堅持學習傳統,並在傳統書法中尋找屬於自己的藝術觀點,這都是為"自成一家"奠定好的基礎。

"自成一家"需要一種勇氣,更需要長

書法中的“自成一家”原來是這個意思

期的修為。對於學習書法的人來說,有的人雖然堅持臨帖,對古人的遺蹟臨摹得惟妙惟肖,以假亂真,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有的人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自認為什麼帖都寫過,什麼體都會寫,然後就放開寫,也認為是"自成一家"。其實,這兩種方式都是有錯誤的。前者雖然勇氣可嘉,持之以恆,但死臨帖、臨死帖也是會出問題的,吳昌碩說要以極大的勇氣打進去,還要有極大的勇氣打出來,臨帖是學習古人的用筆方法,學習不同書體的書寫特點,而不是死寫字、寫死字。後者蜻蜓點水,只知皮毛,不懂其理,飄忽不定,哪能通曉古人的書法奧妙?通過長期的修為,一點一點地充實自己的內涵修為,慢慢從古人的作品中生根發芽。

書法中的“自成一家”原來是這個意思

總體來說,"自成一家"是書家們所追求的共同目標和努力方向,它需要一個人在獲得古人書法精髓之後,加上自己的勤奮思考和長期實踐,在理性中思考研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尋找屬於自己的藝術之路,正如米芾所說:"古人書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則奴書也。"我們要做的不是書奴,而是自己的藝術個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