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剛:我心中「留學的使命」

周成剛:我心中“留學的使命”

周成剛:我心中“留學的使命”

2018年6月16日,新東方第五屆留學菁英匯(ORZ)盛典在京開幕。面對又一屆即將開啟留學旅程的新東方優秀學子,以及心有留學夢的同學們,新東方CEO周成剛老師在盛典上分享了他心中“留學的使命”。

使命一:讓留學回歸本質

/ 向西方學習知識和技術,完善生命的體驗 /

今天在座的很多同學即將去國外留學,也有很多是跟著學長學姐過來。每次演講時,家長和同學問的最多就是:到底留不留學,划算不划算,有沒有前途,什麼時候出去,早點還是晚點。我想說,留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世界正在全球化,所以同學們需要國際化,和世界一起進步。沒有全球的一體化,沒有中國的開放政策,很難想象今年世界盃會有這麼多同學和球迷到俄羅斯看比賽。我們不需要問為什麼留學,只要想想為什麼今天世界的各個角落都是中國的遊客,因為隨著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我們都想出去看一看這個廣闊的世界。回顧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們在政治、經濟、文化和技術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細想下我們很多領域都是在借鑑和學習西方的先進的東西,諸如我們今天取得的成就:高鐵、登月夢……甚至股市,比如這兩天大熱的足球彩票,哪一樣不是跟西方借鑑學習的。

19世紀中國的第一個留學生容閎,也是中國的留學之父,他去了耶魯大學讀書,最後拿到本科學位,畢業回到中國後,就開始號召更多的留學生走向世界,我覺得他做了今天新東方在做的事。容閎和那時的一些留學生回來以後,就是一個目的——號召中國學童出去讀書,讓清政府資助他們去美國留學。我們因為自己的落後而捱打,每次打仗都打不過洋人,西方有堅船利炮,我們必須學習他們先進的技術,才可能強國富民。

回顧十九世紀到今天,我們這個目標始終沒有改變——出去,去學習別人先進的技術。同時還有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來傳承的一種生活信念:那就是通過教育改變自己的命運。留學是一場深刻的革命,在中國近代史上,留學一次次促進和加快了中國的社會發展。毫無疑問,今天我們選擇出去是正確的,但是我們千萬不要把留學和幸福、財富、榮譽聯繫起來,留學僅僅是讀書,是到異國他鄉——不同的語言、文化,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哲學觀,不同的生活理念的環境裡面去讀書。毫無疑問,我們將面臨更大的挑戰,無論是對我們的心理承受力、學習能力還是生存能力等都是一種巨大的挑戰。所以我們應該會受更多的苦,受更多的委屈,面臨更大的挑戰。

我要特別強調的是,留學不僅僅是去讀課堂裡的幾本書,因為這相對不算太難,今天我們可以足不出戶通過互聯網把書都讀了。我們去留學是為了跟一幫特別優秀的同學一起學習,我們去是為了開闊眼界,提升能力,豐富知識和完善生命。留學是為了一種全方位的體驗——不僅讀課堂的書,更需要讀“社會”這樣一本大書。

剛剛窮遊網的老總肖異說到,大學期間一直堅持自己的夢想,到全國各地去旅行。他剛才還問有沒有不喜歡旅行的,我曾是一個不喜歡旅行的人,但我不好意思舉手。我在1996年到澳洲留學之前沒有出過遠門,大家覺得你讀英語的專業老師為什麼不想出國,身邊的同事、朋友和社會給你帶來太大的壓力,於是我就去澳洲留學了。第一步走出去,也因此發現了一個更加廣闊和精彩的世界,我也沒有想到這就是一條不歸路,腳步越走越遠,世界越變越大,眼前的風景越來越精彩。所以說,旅行是出國留學後培養起來的興趣,現在我只要有空,就會背上相機出去看世界,旅行幫助我走向更遠大的世界。

使命二:明確“自己”

/ 終身學習、全球視野、獨立人格,以及一點情懷和理想 /

成為意志堅強、身心平衡的“體霸”__

首先大部分中國同學讀書期間都比較忽視體育。無論是在歐洲或者北美的學生中,最受人歡迎的不是學霸,而是體霸(體育特別好的人)。因為在西方文化裡有一種傳統文化,他們覺得一個人想要去征服世界,在生活和學術的領域有所成就,都需要有堅定的意志,而堅定的意志則來自強健的體魄,這種傳統跟他們的歷史有關。總之,想要征服,須有堅強的意志,意志又源於強健的體魄。

剛才說在國外大學裡,最受同學歡迎和崇拜的是體霸,掙錢最多的不是教授不是校長,而往往是學校球隊的教練。所以在國外留學期間,我希望同學們養成健身的習慣,鍛煉出強健的體魄,更要有健康的身心。每當我聽到一些中國學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成功去國外留學,卻在國外要麼受欺負了,自己出事了,要麼違背學術誠信被遣返回國了,甚至患上抑鬱症不能堅持學業,我都覺得非常可惜,他們剛剛起跑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我們要有非常平衡的、身心健康的生活,這種生活讓你走的更久,更遠,也更加愉快。

周成剛:我心中“留學的使命”

希望中國的家長和同學有長遠的人生目標__

你們有沒有發現,這也是國外老師和同學經常挑戰我們的。中國學生基本功好,數學好,都喜歡去參加奧數比賽,但最後成為數學家的不多,從事數學工作的也不多,創新也不多。事實上,我們不少同學去考奧數是為了進更好的中學,進重點的高中,再考更好的大學,最後找一個更好的工作,掙很多的錢。

這樣的實用主義本身沒有不好,但是限制我們的同學的潛力和職業發展。

現在經常有這樣一種共識,認為最好的教育可能不在美國,也不在中國,而可能在北歐,像芬蘭這樣的國家,芬蘭有很多特別先鋒和實驗的學校,一定是根據學生的才能、興趣、愛好來培養學生,他們堅持孩子一定各有千秋。他們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因為每個孩子是不同的個體,優勢體現在不同方面。有些孩子天生就是學霸,有些孩子情商特別高,有些孩子智商特別高,有些孩子走向社會的能力特別強。他們因材施教,儘量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幫助他們去追求有尊嚴的生活。

而且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時區。人的時區是現在西方流行的一個概念,奧巴馬40幾歲就做美國總統了,但是沒想到50幾歲就退休了,特朗普70歲才開始當美國總統,這就是每個人特殊的時區。我們同學的職業發展是一個長跑,考的是一輩子的持續努力和拼搏,絕不是一個衝刺。

我考察過很多西方的學校。我們現在申請名校都喜歡展示興趣愛好,然而我們的好多興趣愛好就為了興趣愛好,目的達到了最後就把那個興趣愛好給扔了。而很多西方人的興趣愛好卻是從小學開始一直持續到他走上職場,甚至到很大的年紀。划船隊的孩子,會劃一輩子的船,大學裡擊劍的同學很可能就是世界大賽的選手。而我們可能更多的是我有這個愛好特長,可以作為個人背景幫我申請到更好的名校,名校畢業後或拿到工作offer以後,父母往往不再要求孩子,孩子自己也覺得滿足了。甚至孩子工作以後,父母的工作重心馬上轉變:以前天天講名校,求好職業發展,拿到好的工作後就變成“趕緊給我定了,能不能早點結婚生娃”。因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基本上已經完成,接下來生個孩子就徹底完滿了。

事實上這種實用甚至有點功利目標導向,限制了我們孩子能夠走的更遠。

周成剛:我心中“留學的使命”

職業發展和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兒__

職業發展是一輩子的努力,我以我自己為例,在新東方,我和俞敏洪老師一樣,都是高考復讀生,我們倆是高考復讀班的同學,都考了三年才考上大學的。我們到今天還在努力讀書,學習新的知識,我們都做了一輩子的老師。我想說的是,大家都覺得金融很好,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讀金融。的確現在很多中國的高材生都在做金融,我去華爾街採訪的時候,發現他們基本上都在華爾街做後臺,前臺很少,領導者更少。這就是我們開始的格局眼光,和語言能力限制了他們。你想想俞敏洪肯定不是讀金融的,馬雲更不是讀金融的,張朝陽也不是讀金融的,新東方的獨立董事李彥宏,誰知道他大學本科讀的什麼專業?是圖書館目錄索引專業。把這個東西讀到了最牛逼,最頂尖的程度,就懂了搜索引擎背後的邏輯。他們都成就了一番大業。

學習也是一輩子的事,今天我和俞敏洪老師帶領新東方成為世界級的教育培訓機構,我們都已經五十幾歲了,仍然每天都要學習。我們有五萬多名教職員工,我們不想讓新東方這個公司“死”在手上,成為千古罪人。但是你不努力,就很有可能被淘汰,世界每天都在發生鉅變。互聯網衝擊還沒有結束,當我們還沒搞清楚互聯網和教育怎麼樣結合是最好的,人工智能又來了,人工智能還沒搞清楚,區塊鏈又來了……我們每天都是如履薄冰,不學習怎麼帶動五萬多人的企業運行,又如何去迎接每天的挑戰。

周成剛:我心中“留學的使命”

多一點全球視野__

多一點全球的視野,你才有可能和全世界的年輕人融合到一起,走向世界的舞臺。我經常說只有胸懷世界的人才能走向世界舞臺,只有走向世界舞臺的人才能夠去引領這個世界。走向世界,引領世界,才能主宰世界,才能站在世界的巔峰,一覽眾山小。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在我們的職業發展中,多一點情懷和理想,說不定我們會走的更遠。

情懷會讓我們更有高度,會讓我們更加從容淡定,會讓我們去追求更美好的東西。

而理想,會讓我們走的更加久遠,讓我們變得更加執著,讓我們的內心變得更加強大。

我經常說理想不是用來實現的,而是用來靠近的。就像世界名校,你今天走進了世界前50名的名校,你可能還想走進前30名的名校,走進了前30的名校,還有哈佛耶魯和劍橋這樣的頂尖名校。即使進了哈佛你的追求也不應該就此停止。名校和追求是不能劃等號的,名校只是目標,目標是用來實現的。而理想才能讓你走的久遠。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以後,在美國一家律師行工作,做合夥人掙很多錢,生活富足。突然有一天他發現這不是他一輩子的追求,於是他辭掉了律師行的工作,走進社區去做義工,從此走上了他從政的道路,最後他成為了美國曆史上第一位美國黑人總統,這就是所謂的美國夢。

我希望今天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能夠懷揣夢想,一路奔跑,去改變自己,去改變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