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圖看懂 武漢離諾貝爾獎有多遠?!

10月1日起,2018年諾貝爾獎陸續公佈,目前已經公佈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美國的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與日本的本庶佑(Tasuku Honjo)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

“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方面的貢獻”;美國物理學家阿瑟· 阿斯金(Arthur Ashkin)、法國物理學家熱拉爾·穆魯(Gérard Mourou)及加拿大物理學家唐納·斯特里克蘭(Donna Strickland)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他們在激光物理學領域的突破性貢獻;美國的弗朗西絲•阿諾德(Frances Arnold)、喬治•史密斯(George Smith)和英國的格雷戈裡•溫特(Gregory Paul Winter)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在酶的定向進化,以及多肽與抗體相關的噬菌體展示技術領域作出的傑出貢獻。

自從20世紀初諾貝爾獎開始頒發以來,它的物理、化學、生理學與醫學等三獎項即被公認為標誌科學成就的最高榮譽,亦逐漸被視為整個國家或者地區科學水平的評價標準。

一圖看懂 武漢離諾貝爾獎有多遠?!


我國目前有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

科教重鎮的武漢,雖然還沒有人獲得諾貝爾獎,但是已經吸引一批諾貝爾獎得主紛紛來漢,也有許多科研人員奉獻出“諾獎級”的創新研究。武漢離諾貝爾獎看似很遠,其實很近。

諾貝獎得主與武漢關係圖


把 手 機 橫 過 來

↓↓↓

一圖看懂 武漢離諾貝爾獎有多遠?!


一圖看懂 武漢離諾貝爾獎有多遠?!


一圖看懂 武漢離諾貝爾獎有多遠?!


一圖看懂 武漢離諾貝爾獎有多遠?!


一圖看懂 武漢離諾貝爾獎有多遠?!


一圖看懂 武漢離諾貝爾獎有多遠?!


一圖看懂 武漢離諾貝爾獎有多遠?!


一圖看懂 武漢離諾貝爾獎有多遠?!


一圖看懂 武漢離諾貝爾獎有多遠?!


一圖看懂 武漢離諾貝爾獎有多遠?!


40位諾貝爾獎得主與武漢“牽手”

諾貝爾獎自1901年首次頒發,截止2017年共授予了

892位個人24個團體。數據統計,有40位諾貝爾獎得主與武漢有關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物理學獎得主和經濟學獎得主人數較多,均超過10人,生理學獎或醫學獎與文學獎在5人以下。


一圖看懂 武漢離諾貝爾獎有多遠?!



這些諾貝爾獎得主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來自美國的諾貝爾獎人數達到16人(高錕擁有英國、美國國籍,艾哈邁德·澤維爾擁有美國、埃及雙重國籍),來自法國和德國的諾貝獎得主分別有4人。

一圖看懂 武漢離諾貝爾獎有多遠?!


諾貝爾獎得主主要受到武漢官方、學界或者企業的邀請來漢進行講學,與企業合作。據統計,七成諾貝爾獎得主受到學界的邀請來漢,有14人被聘為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高校的名譽教授。


一圖看懂 武漢離諾貝爾獎有多遠?!




諾貝爾獎得主“落戶”武漢

看好生物醫藥產業

截至目前,共有5位諾貝爾獎得主“落戶”武漢,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

2017年12月21日,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哈特穆特·米歇爾與光谷生物城企業武漢華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簽約,設工作站,擔任企業技術顧問,每年還將到漢指導,並將諾獎級的成果進行轉化。這也是東湖高新區首個諾獎工作站。


一圖看懂 武漢離諾貝爾獎有多遠?!



2018年3月31日,武漢生之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蘭迪·謝克曼簽約,共建諾貝爾獎工作站。

根據合作協議,謝克曼將擔任光谷企業武漢生之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席學術顧問,與公司合作建立諾貝爾獎工作站,開展“囊泡診斷研究與產業化”項目,共同探尋囊泡早期診斷標誌物及相應體外診斷試劑盒的開發。


一圖看懂 武漢離諾貝爾獎有多遠?!



還有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巴里·馬歇爾、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達尼埃爾·謝赫特曼、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阿龍·切哈諾沃,攜研發團隊與武漢德諾美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已落戶礄口,合力建設武漢智慧生物醫藥園區。

除此之外,武漢勵合生物聘用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擔任技術顧問,聘用野依良治的學生克里斯蒂安·山多夫擔任技術總監。兩人給勵合生物的發展帶來的效果非常明顯,2016年,勵合化學年營業收入已突破5000萬元,今年保守估計會有1個億。目前,該公司有10個高端手性化合物品種在國內領先,兩三個品種全球領先。


一圖看懂 武漢離諾貝爾獎有多遠?!



可以看到,諾貝爾獎得主“落戶”武漢,最看好武漢的生物醫藥產業,與諾貝爾獎合作的企業都是從事科研試劑和診斷試劑研究的生物技術企業。

光谷生物城還牽手諾貝爾獎得主,全力聚集生命健康產業發展,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理查德·布羅海德、諾貝爾獎化學獎阿龍·切哈諾沃,受聘擔任光谷生物城發展顧問;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卡爾·巴里·夏普萊斯被聘任為光谷生物城高級顧問。

武漢這些技術堪比“諾獎級”

雖然武漢還沒有人獲得諾貝爾獎,但也湧現出一些“諾獎級”的科技創新。

2017年諾貝爾獎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雷納·韋斯、巴里·巴里什和基普·索恩,以表彰他們為“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項目和發現引力波所作的貢獻。

近半個世紀以來,學界逐漸認可了引力波的存在。武漢的華中科技大學和武漢數學物理研究所在這方面頗有建樹。華中科技大學的引力實驗中心,在引力物理、引力波探測等相關領域的關鍵實驗技術的研發上不斷探索,有著非常深厚的積累。羅俊團隊在今年8月測出目前國際上最精準的萬有引力常數G值,提升了我國在基礎物理學領域的話語權。


一圖看懂 武漢離諾貝爾獎有多遠?!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JacquesDubochet, Joachim Frank 和 Richard Henderson,以表彰他們在“研發低溫電子顯微鏡”。其實,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大熱技術——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武漢理工大學程一兵團隊已取得實質性突破,與理想的大規模應用越來越近。

程一兵團隊開發的5cm x 5cm塑料基板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組件,獲得了組件轉換效率11.4%的結果,遠超日本東芝公司宣佈的5cm x 5cm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組件10.5%的轉換效率世界紀錄。開發的10cm x 10cm玻璃基板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組件製備技術也獲得重大突破,在國家光伏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驗證的組件效率為13.98%,居國際同類產品第三方論證效率首位。


一圖看懂 武漢離諾貝爾獎有多遠?!



諾貝爾獎坐擁百年曆史,享有崇高聲望,在屠呦呦之後,若能有更多本土學者於未來榮膺諾獎,當然令人欣喜。

只是諾貝爾獎的價值,既是創立者諾貝爾所希望的那樣“獎勵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人”,更應在於通過能科學所代表的探求、勇氣、耐心等人類美好天性的褒獎,以引領、激勵這個世界,始終走在更好的方向上。

這一意義,同樣值得我們思忖:相比於現實的獎項,今時今日,我們更需要諾獎級的創新,不僅成為城市和國家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更將為世界問題的解決提供方案。

長江日報九派新聞內容團隊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