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衆的人,永遠無法出衆

哲學大師叔本華曾說: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愛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貧乏成正比。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麼選擇獨處,要麼選擇庸俗,除此以外再沒有更多別的選擇了。

當人之所以感到迷茫和無助,都是很大程度上因為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標尺來衡量自己自身的價值,我們不確定自己所做是的事情有沒有意義,也不知道做什麼事情才算是有意義。

越是追求合群,越是會在無效社交上浪費時間,因此拖慢自己的成長速度;也會將思想聚焦在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上,從而忽略自身的價值與需求;更會因為行為從眾而降低自己獨立判斷的能力。

從眾的人,永遠無法出眾

查理·芒格也曾經說到:我在很小的時候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得到某樣東西,最可靠的辦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它。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個人處於什麼層次,他的朋友就會處於什麼樣的層次。

出眾的那些人往往都會著自己的一套價值評價體系,

出眾的那些人在自己的世界裡面活得灑脫而又自在,

很多從眾的人都有抱著羨慕的眼光,但是卻永遠都學不來的出眾那些人的灑脫和自省。

從眾的人,永遠無法出眾

其實唯一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思考的地方就是——那些出眾的人是如何變得出眾又有如何讓從眾的人羨慕的呢?

那些出眾的人彼此之間是否有共性?而那麼羨慕嚮往出眾的那些人,又是如何走向庸俗和浮誇的呢?

出眾肯定不從眾的,比如說某人才能出眾,那此人肯定與眾不同

我們總是害怕自己碌碌無為,卻又在無數個茫然的夜晚告訴自己不要急於求成。很糾結吧,對啊,人生本來就這樣。

人們總是害怕孤獨,害怕脫離隊伍,害怕與眾人意見相悖,太多太多的害怕使我們舉步維艱。不是別人束縛了你,是你不夠勇敢。

從眾的人,永遠無法出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