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外族入侵,之所以把那段歷史載入中國史冊是因爲那個政權建立在中原嗎?

金朵育兒


除了元朝,歷史上還有多次外族入侵併在中原建立政權的例子,難道要把所有這些歷史都從中國史冊中刪除嗎?

因此,題目中所提的理由並不是真正的理由。

一、從外在因素來看,早在明朝,官方就承認了蒙元統治的正統

早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就把元世祖忽必烈與三皇五帝及夏商周兩漢唐宋的開國帝王並列,入祀位於南京的歷代帝王廟

洪武十年,朱元璋又在北平府為元世祖建廟祭祀,指出忽必烈“有功德於燕土,不可絕其血食”。

根據記載,元世祖廟每年春秋兩季分兩次祭祀,廟內供奉元世祖忽必烈“真形”塑像,衣著裝束與髮式均嚴格按照蒙元形制。

朱元璋作為明朝開國皇帝,儘管元朝統治者曾經被他稱作“胡虜”,但此舉意味著明朝官方對元朝正統性的認可與確立。

所以,此後歷朝歷代,元朝都是中國史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從內在因素看,“大元”這個國號本身就是秦漢以來數十個王朝中的一員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也可蒙古兀魯思”,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大蒙古汗國,此後經過窩闊臺、貴由、蒙哥幾任大汗,蒙古帝國一直是個遊牧民族帝國。

但到了忽必烈稱汗時,由於與弟弟阿里不哥爭奪汗位,蒙古帝國爆發了第一次內戰。

其中,阿里不哥奉大汗之命留守哈拉和林,主持大蒙古國國政,蒙哥汗的兒子們以及原來的汗庭大臣都支持他。

相比之下,遠在中原的忽必烈只能選擇依靠漢地武裝力量建立政權。

早在1261年開平稱汗的時候,忽必烈就選擇用“至元”年號記事,到了1271年,更是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下詔改蒙古國號為“大元”。


《史記》中說,“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忽必烈改國號為“元”,意味著他像中原“有天下之君”那樣“首建國號,以明肇基之始”;

對大部分普通老百姓來說,意味著蒙古政權已經和夏商周秦兩漢隋唐一樣,名正言順地成為中國歷史上又一個王朝。

所以,無論是在外在還是內在來看,蒙元都是中國史冊中不可或缺的一段歷史。


小奔說史


問題不嚴謹。什麼是把元朝記入中國史冊?在中國土地上發生過的重要事情,當然要記入史冊。這並不是問題。

問題是怎麼記。元朝和清朝都是外族統治的歷史,但是都被記為中國的朝代,這是否合理?題主想問的可能是這個意思。

歷史的真相是漢人曾經亡國。民國是按國外元首戰敗國的身份處置清室的,推翻清室恢復中華這才有的中華民國。這個沒錯吧。

在歷史上元朝清朝,如實記為漢族亡國時期就對了。不要扯什麼多民族國家這些廢話,歷史上漢族就是中華,中華就是漢族。至於中華文化的包容性,並不改變中國是漢族人的國家這個事實。歐洲更是多民族混雜,各國曆史上被外族統治的事情更常見,但是各國絕不會把羅馬統治時期稱為自己的朝代。在民族國家亡國期間,那些只能記為歐洲史。再舉個例子,如果清朝是中國的朝代,為什麼不把滿洲國記為朝代?假如日本侵華戰爭沒有戰敗,歷史又怎麼看待?

正視亡國曆史,知恥而後勇。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包括了輝煌,也包括黑暗,不要用美化罪惡的歷史觀教育孩子,套用賈樟柯的話,真實就是正能量。


李大叔0755


這樣的問題毫無意義,顯然元朝就是我國古代的一個朝代,是不可磨滅的歷史。也許很多人說元朝不屬於中國是因為蒙古國獨立,所以認為元史應該屬於蒙古?

我想舉個例子。一個人在30歲的時候移民到了英國,並且有了英國國籍。可以說他以後都是英國人了,但是在入籍前的三十年,你任然真真的活在中國土地上,是一箇中國人。過去的,不會因為你現在的改變而改變。就算是做過皇帝的朱元璋,也不可能改變他小時候放過牛的歷史。

四大文明古國,除了中國的其他三國,都在歷史上被滅,文化被湮滅,但是這也一樣是那些國家所經過的歷史,不可能被全盤否認。何況幾千年的歷史上,一度蒙古國都是我國不了分割的一部分。


厚朴蓮心


我也覺得就是因為這個朝代是建立在統治漢地各省上的,所以就要被計入中國歷史,但是中國歷史記錯了,應該記成元寇入中國,而不是元朝統治中國,非如此不能警醒國人,非如此不能滅絕漢奸,如果日寇勝利了,是不是還要記上中國的和朝,如此如何告慰為了抵抗異族侵略為了抵抗外來文化侵略犧牲的英雄和志士。


雞鴨回家


元朝是第一個將首都定在北京的大統一朝代,之後的明朝和清朝也定都為北京。如果元朝把首都建在蒙古它就不客易統一中國和治理中國了。如果元朝不能統一中國和有效地治理中國,那樣南方將出現漢族建立的政權,歷史只會承認漢族政權為中國正統,因此元朝定都為北京對於歷史承認它是正統的重要因素之一。當然如果元朝將首都建在蒙古,同時它還有能力統一和治理好中國,歷史同樣會承認元朝是正統。歷史證明元朝確實不可能做到這點,因為即使元朝將首都建在北京,元朝才勉強統治中國九十八年。國家選擇首都是應該站在國防,經濟,文化,地理環境等方面戰咯眼光考慮的,比如沿海地區雖然貿易繁榮,但從地理和國防上看不適合建首都,南京周圍沒有高山險阻且離北疆遙遠也不是建首都的好地方,內蒙雖廣闊,但地廣稀氣候不佳,很難成為經濟文化中心,因此元朝選北京為首都是最佳選擇。


彩雲東昇戴寶山


元是一個由蒙古貴族統治的中原王朝,接受了中華秩序,繼承和發展了一些政治制度。由於文化上的保守,為了維持極少數人統治極絕大多數人的局面,元將人群分成四個等級,雖然有如此種種,但漢語言文化的傳承並未被截斷,中華文明也並未消亡。從方式上看,蒙古滅金和西夏,元滅南宋,因而元朝的確是建立在一系列成功征服之上的、脫胎於“蒙古帝國”的一個多元帝國,一個征服者王朝。古代王朝,無論胡漢,都有兩個層面的內容:其一、政權情況,如由誰建立,誰執權柄;其二、文明情況,如民眾是什麼樣的民眾,文化是什麼樣的文化。元朝既是由蒙古貴族統治,同時是華夏文明的一個時代,並且還是中華秩序在時空中的一個截面。其如何不該記入歷史?

“民族”首先是一個政治概念。蒙古人,是因為鐵木真的蒙古部落統一了大漠和草原,建立了強大蒙古汗國,而後形成了一個遊牧民的共同體才有了“蒙古人”。同樣,漢人,是由炎黃二帝時代開始,及至兩漢制度完善的強大封建帝國出現,使農耕區與華夏文化區同一而出現的人群。人們處於,或選擇某一環境,接受其生產生活方式,溶浸在其群體的文化中,就會成為“某人”;而並非人們從祖先開始就血緣“純淨”,因而一直是“某人”。

入夷狄者,夷狄(待)之。這並非文化歧視,而只是因為入夷狄者,終夷狄化。入華夏者,亦然。

元朝的政治並沒有很好地適應主體文化,並何況這文化代表的是更發達的經濟,更高發展水平的開放社會,更深厚的文化。這是元朝短命的原因。

“民族”與“入侵”,在不同時代是不同的。在古代,國家興亡無數,無數文明消亡,無數民族消散,直接原因無外乎:免強維持的一時強權因力量衰弱而致統域崩潰,或者外敵入侵而改換了當地政治面貌、民眾成分。這不免讓人產生錯覺,認為:政權是文明和歷史的標誌,入侵替換文明,征服改易歷史。而中國卻像是一個異類,歷經五胡亂華,金元入侵,滿清入關,中國依然是中國,文明傳承未絕。究其原因,乃並非是中國奇特,而是那種結論是錯誤的。因為,文明首先是人群,而非器物或任何抽象概念;決定文明存亡的,是創建和發展那個文明的人群,是在於那個人群是否保持了自身的文化脈絡,和是否仍保持著對地區發展的主導。

在古代,民族總在變動中,因為政權和疆界總在改變;入侵也時常發生,但人們不必粉飾。

但到了近代以後,“公民”和“民族國家”觀念出現,民族主義興起,新的國家出現,凝聚力空前。加之國際社會逐漸形成,任何“入侵”行動都不再是一個局部事件,會受到域外干涉。對一國主權的侵犯,亦是對該國人民利益的損害,“入侵”逐漸為人不齒。於是,編造藉口,製造事端,就成為了披著“文明”外衣的野蠻人的必然選擇。

唯結果論歷史,必陷入認識混亂。比如,將蒙古、滿洲入中原與日本侵華相提並論,並假設如果日本侵華成功又將如何如何……

以結果看,今天我們滿蒙漢各族是共和,但並不能以此來否定當時的抗擊入侵。放在當時的時代,御外侮是必須的。雖然在長遠的時間跨度中,歷史大趨勢並不會以某一時代某部分人的某些堅持或放棄而有所改變。但歷史是人們用人生書寫的,人有人格,國有國格,沒有誰甘願屈膝投降而任由少有相關的外人來主宰其命運。如果在別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了,喪失尊嚴與操守,又如何承擔個人及民族的責任?若是面對變局而無所作為,豈非一世庸人?唯有敢當擔,有原則,這樣的人越多,一個民族才越有希望。

人們聯合起來,走向大同,根本不可能靠個別人擴張的志向,不是武力強暴、屠刀、鐵蹄所能做到的,因為首先不是手段的問題,在動機就已錯了。人類自身的發展有其趨勢,也有適應此一趨勢的一些文化。一個多元的大國,表面是靠武力佔有疆土,實現對土地和人民的控制,而實際上他要有“民本”思想,他必須提供合格的公共產品和服務,他要有將內外部的所有人納入一個合理的秩序中,等等。今天的秩序不同於歷史的秩序,但一些優秀的東西仍然傳遞了下來。


飄來峰


這個話題沒意義。元朝是忽必烈建的,元朝接受儒家漢化,也是中華文化下的一個朝代。另外最重要的一點,元朝有傳國玉璽,傳國玉璽在古代的重要性是獨一無二的!還有就是得國最正的明朝也承認元朝的正統。外國人看不得中國統一強大,不想承認中國悠久歷史,我們自己人不能去懷疑。


五句話


元朝雖然是外族入侵,但是繼承的是漢人文化。舉個不恰當的例子,上市公司C的創始人S退休後將董事長傳給自己兒子,經過幾代後出了個飯桶,公司垮了被人收購。董事長變成了Y姓,但是為了穩定公司內部和員工,取代S後,公司的名字和制度還是用C的。從唐朝開始,也就是李淵開始講究的是君權神授,李淵就是說自己在山上遇見了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而忽必烈稱帝的時候也是用的這個漢人能夠接受的藉口。所以元朝屬於中原王朝載入中國史冊是非常正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