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收藏:爲何魅力如此大 行內祕密知多少

古玩兩字源於清代,在這之前稱為“骨董”。所謂“骨”取肉腐而骨存之義,意思是保存過去之精華,所謂“董”,即知道、瞭解。

“骨董”即明曉古人所遺之精華也。改革開放後,隨著人民物資水平和藝術鑑賞水平的提高,涉足古玩集藏的人與日俱增。

那麼,古玩收藏為何魅力大,收藏界秘密有多少?

【魅力一】:中國的古玩博大精深。

以瓷器為例,它的製作無論是選料、繪瓷、燒瓷都凝聚著先人們的智慧。如元代青花瓷,它成功創燒於景德鎮窯,並奠定了景德鎮為“瓷都”的地位,然而陶瓷界卻有這樣的說法,即“青花首推宣德之說”,原因是宣德青花以其胎工精細、釉汁勻淨、造型工整、器型多樣、青花濃豔、紋樣優美而久負盛名。

實際上,我國元代景德鎮青花瓷已相當精湛。南京博物館就藏有一件元代景德鎮產的青花人物花卉梅瓶,它出土於明代寧昭靖王沐英墓中,後流失於民間,經研究發現,青花人物花卉梅瓶是元代景德鎮產品,在製作中已使用了進口蘇泥勃青料,髮色蒼翠,明豔渾厚,料色透人釉骨,加上高超的燒瓷技術,使得青花顏色鮮豔而又勻稱,此作無疑堪稱陶瓷史上青花瓷器的代表作。

【魅力二】:真真假假。

在古玩市場上,大大小小、林林總總誤假為真和誤真為假的事說來不計其數。實際上,古玩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它好比一所大學,進去了但永遠不會畢業,即使是行家、專家也難免有走眼的時候。因此,古玩的真贗問題,始終在挑戰著買家的眼力,同時,也使得許多人對此望而卻步。

所以有人說,很多有識之士在商海搏擊,事業有成,收入豐厚。他們有足夠的資金和膽識在高風險的行業中投資,卻沒有膽量在這個永遠保值的古玩行中搏一下,此話一點不假。坦率地講,如果古玩沒有真贗問題,那麼,它的魅力要大打折扣。

近來,一些媒體就古玩打假一事,搞得沸沸揚揚。在打假問題上,原國家文物局長孫軼青老先生的觀點是:即不贊成在古玩市場上打假,因為古玩市場真假並存,這有它的客觀必然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另外,古玩要打假,市場上根本無法操作,要不然就會有打不完的官司、解決不完的糾紛。

【魅力三】:保值增值

古玩除了供人玩賞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那就是保值增值。民國時期,有人曾花一塊大洋買了成化鬥彩杯,後來被盧吳公司以4千大洋賣到美國,按現在這個說法也就是三、四萬元,可是,這個鬥彩杯如今的身價已是幾百萬元了。

從拍賣市場上看,小編曾看過一則報道,倫敦藝術新聞報每年就陶瓷市場行情指標作出評鑑,這一指標是根據“集體評價”的方法建構的,也就是每一個指標是由1975年倫敦佳士得與蘇富比實際賣出的壺、瓶、香爐、碗、杯、盤等二十件文物所組成,該組的每一件文物每年由拍賣會專家重新評估二次,再次重新評估的價格以當年每月平均的匯率換算成美元和1975年一千美元的基準作比較。

從指標中可看出,中國陶瓷行情從1975年逐年攀升至1990年直追九千美元,成長約9倍。

步入九十年代後,中國陶瓷在海內外典藏家追逐下扶搖直上,迭創新高,尤其在海外拍賣市場上,明清官窯瓷器,動輒數十萬、數百萬,乃至上千萬元。

日前,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一件明代嘉靖五彩五彩魚藻紋蓋罐(1992年在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上曾以2230萬港元成交)以高達4404.47萬港元拍出,可謂八年翻一番,同時刷新了官窯瓷器的最高紀錄。

所以古玩保值增值也是人們熱衷於收藏的一個重要因素。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誰能憑自己的眼力,低價吃進,高價出擊,那將是一件令人心曠神怡的事,可謂其樂無窮。

【魅力四】:體現身價。

在平時生活中當人們得知你收藏古玩,便會覺得你這個人非常有品位;當人們得知你收藏了珍貴的古玩文物,那麼,便會覺得你這個人很有身價,記得中國民間就古玩的價格有許多說法,如“家有錢財萬貫,不如宋瓷一件”,“黃金有價,均窯無價”。

因此,在市場上,很多大企業家、富翁往往不惜巨資收購古今中外的古玩文物。如英國的漢斯·斯尤、伯利爾,美國的古油大王納爾遜、洛克菲勒,香港的徐展堂、張宗憲、陳建文,臺灣的蔡萬霖等,他們中有的人還建立了私人的博物館。今天,像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也頻頻在藝術品拍賣市場中出現,著實讓人們感受到古玩的魅力和魔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