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張藝謀的《影》?

鄭福良ZFL


這個國慶檔,張藝謀攜孫儷、鄧超夫婦的新作《影》無疑是讓人期待很高的電影,不論是鄧超和夫妻的夫妻檔,是張藝謀放棄色彩改用水墨,還是鄭愷、吳磊、關曉彤的從旁協助都讓人好奇。但小編看完卻發現,權謀只是愛情的陪襯,張藝謀其實是用《影》講了個婚內出軌的愛情故事。

影片中,鄧超一人分飾兩角,在沛國他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都督子虞,這是榮耀也暗藏殺機,所以他的叔父會在八歲就為他找好替身,想關鍵時刻能救他一命。於是,這就有了叫境州的“影”的存在。在子虞眼中,不論是從國仇還是家恨方面,敵國戰將楊蒼都是他的必殺之人,但奈何戰敗後舊傷復發,他已時日不久,於是只能啟動影子作為他復仇和完成大業的工具。內憂外患俱在,主公的不信任和提防,敵國大將的虎視眈眈,都讓子虞交困不已。境州是他的突破口也是希望。

這本是個權謀爭鬥的故事,但因為子虞之妻小艾的出現,以及小艾和境州感情線的加入,陡然讓這個故事的性質變了,這最終竟然成了個愛情故事。


影視口碑榜


國慶檔《影》《無雙》《李茶的姑媽》《胖子行動隊》四片成為了票房主力,然而10月1號開始,電商平臺票補全面結束,票價迴歸30元以上水平,對觀眾的觀影需求產生了很大的打擊,國慶四天,只有《李茶的姑媽》首日票房破億了,之後沒有一部影片單日票再破億了,影市可謂是一片慘淡。

張藝謀導演的《影》在國慶檔期間,口碑還算不錯,豆瓣評分高達7.5,觀眾的觀影興趣還是挺足的。

然而即便是張藝謀執導,鄧超一人飾演兩個角色,還前後體重變化超40斤,可謂是犧牲巨大,但是觀眾並不是很買賬,上映四天票房勉強破3億元,總票房估計難以突破7億元。

《影》被觀眾譽為近些年來張藝謀執導的藝術水準最高的作品,確實有值得稱道的地方。

中國水墨畫的氣質,絕妙的中國古典樂配樂,敬業優秀的演員表演,都為這部影片贏得了讚譽,叫人觀影時歎為觀止,欽佩張藝謀和團隊對古風的理解和呈現。

然而本片的硬傷還是故事本身,一個借鑑三國的故事框架,用權謀、功夫等元素填充,依舊讓本片顯得單調,難以叫人在觀影過程中忽略外在的各種形式,而融入故事之中。

張藝謀導演儼然把觀眾都當成了小學生,故事平鋪直敘,簡單易懂,所有權謀都揭露清楚,給觀眾思考和推敲的空間一點都不留,看的時候或許覺得精彩,看後回想便會覺得索然無味。

看電影,不是隻要覺得美就行的,張藝謀導演在拍商業大片之後好像就不懂這個道理了。


影迷也瘋狂


關注令狐伯光,帶你瞭解影視娛樂大小事!


張藝謀的《影》正在上映,票房在2018年國慶檔排名第三位,次於《無雙》和《李茶的姑媽》,目前在與《李茶的姑媽》爭奪票房第二的位置。但由於《李茶的姑娘》口碑質量太差,預測成為國慶檔第二位可能性很高。


前面一篇說過《影》的優點,有興趣的觀眾請自行選擇觀看上篇貼子便是,歡迎大家關注討論。


本貼大概分析一下,《影》有哪些對於普通觀眾來說,覺得本片並不好看的方面。

《影》全片服化道,配樂方面,美術美學無不是中國風。一如大家都知道張藝謀是致敬黑澤明《影子武士》相同,《影》的故事內容,確實中西雜糅。


中國歷史傳奇敘事邏輯,與西方的悲劇邏輯一直南轅北轍。但電影本來就是西方人發明,中國人現在早現代化了,《影》故事內容是取材自三國,但架空題材過後,除了角色的身份設定,再加上影子。

《影》敘事推進的過程,再到結果表現方式,都充滿了西方莎士比亞的悲劇表達方式。比如男主角都督子虞,女主角小艾與影子境州的愛恨情仇,人性糾葛。再到關曉彤飾演的長公主的悲憤。

特別是最後結局的相互殺伐,所謂的權謀方面等等,本質都是西方悲劇模式。國內大多數古裝文藝片的思想表達,基本都在走黑澤明加莎士比亞悲劇的路子,可見西方文化和日本文化,對現代中國文藝作品影響的深入。


作品這樣弄過後,與節奏明快,特效爆炸,角色功能性商業特效大片相比。《影》的角色人物,要麼角色過於簡單,核心人物行為處事,便顯得有些神神叨叨,對戲時的場景非常的話劇式。

《影》這種處於文藝的表達,對於普通觀眾而言,自然顯得沉悶和不好看。


其次,《影》故事劇情介於商業與文藝之間,還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


本片前面如所說,《影》故事劇情盡是話劇式的推進,本片前半部分一直缺少普遍性吸引普通觀眾眼球,所謂激烈衝突的商業戲份。前面你說一句,我說一句,劇情角色鋪墊很長,導致節奏非常沉悶,很多觀眾都表示看得要睡覺。

而《影》後半段矛盾又集中爆發,不管是影子境州,與化名楊蒼的原型‘關羽’的戰鬥,再到一旁的‘娘炮大軍’攻城大戰,最後的朝堂的相互殺伐,處處高能,處處爆點,處處真實。


而對於普通觀眾而言,如果《影》的前半段過於文藝,那麼《影》的後半段過於真實,也就是太過殘忍血腥了一點,雖然不少重要鏡頭都擋住了,但殺伐中噴濺的鮮血,生命的流失,人性的直視。

這讓很多普通觀眾非常震驚進而無非接受,本人觀看時旁邊坐著幾名女生,便嚇得縮成一團,身邊女生嚇得數次尖叫,反正,在國內還沒有分級制度的情況之下,千萬不要帶小孩觀看本片。


總而言之,《影》全片故事,介於商業與文藝之間,演員選擇實力與流量搭配,內容遊離在東方和西方當中,它屬於好看也不大好看,關鍵得看觀眾們自我觀影需求的選擇,記得絕不能帶小孩。


更多更關張藝謀和《影》的問題,歡迎大家關注討論!!!


令狐伯光


10月1日下午公佈的金馬獎提名裡,張藝謀《影》獲12項提名:包括鄧超、孫儷的最佳男女演員提名,以及最佳動作、最佳視覺效果、最佳美術設計、最佳造型設計等一系列技術獎項。 張藝謀本人,也入圍了“最佳導演”提名——雖然國師的江湖地位,已經不需要這樣的獎項來證明了。


但《影》不一樣。 《影》之前,人們喜歡挑剔他:“精力都用在美術上,不肯好好講故事。” 《影》的故事是被討論的。它不僅來勢兇猛,橫掃金馬,口碑和熱度也一直在升。 《影》關於劇情的討論,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點:一是“鄧超殺鄧超”,二是“鄭愷的面具”,三是“公主之死”。



整個《影》的故事圍繞“真身與替身”展開。鄧超一人分飾兩角,演真身子虞,也演替身境州。子虞是沛國都督,在被敵國戰將楊蒼擊敗後啟用影子境州,由境州替他行走在朝堂和戰場。


影子和真身是完全不同的狀態:子虞身心受創,披頭散髮,身形佝僂,他看人的眼神是陰惻惻的;境州的成長線要複雜一些,從被動聽令,到逐漸聽到內心惡的召喚,這個人物有迷失,也有壓抑後的癲狂。



香港電影


雖然現在的觀眾眾口難調,但是不得不承認,這部電影很值得看。首先視覺享受很獨特,為張藝謀的勇敢點贊。演員方面,這次最驚豔的是鄭愷的沛王,無論是最開始的昏庸無能,還是到最後腹黑的反轉,都發揮得淋漓盡致。鄧超,一如既往的好,穩,狠。有人說看鄧超鄭愷飆戲會想到跑男,可能是因為你們看到過得綜藝咖實力不行,不足以體現出演技,恰恰相反,我沒這種感覺,我相信了鄧超和鄭愷的這兩個角色,可以說,二人演技炸裂。強烈推薦去看影,你真的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和體驗。另外,尬黑很無恥,很多人根本就沒去看就尬黑這部電影,居心何在,令人髮指。最後祝《影》票房大賣。




美好的生活需要時間磨


上午翹班去電影院看了《影》。

走出影院盤旋在腦袋裡的兩個字就是“高級”。

高級

張導一改往日大鳴大放、大開大合、人海戰術的審美特點,在《影》中非常剋制,全篇僅用了黑白灰三種顏色。全影片全長110分鐘就下了110分鐘的雨,霧濛濛,淅瀝瀝,再加上無處不在的太極。整個就是一副古風的水墨山水畫。



真情

透露一個小細節,楊倉與鏡州決戰時看到緩緩墜落的戰旗,這時楊倉沒有國家社稷,沒有個人榮辱。只聽到他低聲地嚎出“平兒”。


在整個影片權謀傾軋背叛的基調中,這聲低聲吼嚎叫的“平兒”,尤為珍貴。

最後心疼小艾,愛人殺了愛人。她是該愛著眼前人,還是該恨著眼前人?進退維谷何去何從。


TANGIN瑞士天珺表


從2002年的《英雄》再到去年的《長城》,這十幾年來張藝謀拍過武俠和戰爭大片,也拍過一些小眾電影,它的每部電影質量好壞,總會引起一時熱議。

如今,他終於可以拍了部算是自己的圓夢之作《影》,甚至還親自參與劇本創作,不管觀眾對本片反映程度如何,但本片足可以體現出他對中國傳統古典美學的偏愛,以及對於所謂的“匠心精神”的追求,這在中國導演裡已經實屬難得。



先不論他採用實景去實現本片猶如水墨畫般的場景意境,他對於中國古典元素的運用,以及符號式的人物對應以及自己的一套“批判哲學”,證明中國影壇至今無人能出其右。



影片改編自朱蘇進的《三國·荊州》,在保留了基本的故事框架之外,在人物設計和人物關係上卻有著不少變化,將沛國的都督子虞和其替身境州,妻子小艾之間撲朔迷離的關係,以及對權利與慾望的諷刺進行了強化,雖然畫面只有黑白灰三種色調,但戲劇張力依然很強,可以說這次張藝謀的“大師造詣”再度大顯神威了。



影片中鄧超的表現讓我喜出望外,或許是因為他常年參加綜藝的緣故,再加上又出演了不少喜劇片,我一直以為他會朝“綜藝感”藝人的路線越走越遠,事實證明這次與張藝謀合作,又把那種“戲劇功架”找回來了,他在影片中同時飾演了子虞和境州這兩個做事風格,思維,心境和性格都截然不同的角色——老辣但卻病入膏肓一如子虞,強壯,色厲內荏一如境州,而他最終演出兩個人物之間既彼此依存而又互相牽制的微妙平衡,雖然部分地方有些失控,但整體足以令人拍案叫絕。據說為了演出這兩個人物的“差別感”,鄧超先是增重了20斤,又暴瘦了40斤,敬業程度直逼為了演戲不顧身體的克里斯蒂安·貝爾了。



而子虞的妻子小艾,估計也只能交給“最懂鄧超”的孫儷來詮釋了,因為在影片裡他對待“兩個鄧超”時必須表現出不同的情緒,不同的情感,而又要維持一種窺視的“神秘感”,也許是迄今為止張藝謀電影裡出現過的最為複雜的一個角色,對本片藝術性的提升幫助很大,如果換作其她女星,效果未必理想,深度也許也會欠缺很多。



總而言之,看完本片之後,筆者對鄧超,孫儷,鄭愷再“集體轉粉”,也為張藝謀在今天交出了這樣一部影片而擊節讚歎。相比上一次的《長城》,這部《影》找到了東方西方觀眾都“適合的口胃”,西方觀眾必定會被“古典武俠美學”所折服,東方觀眾必會沉醉於這個講述權利與慾望的悲劇故事裡。


麥克瘋說電影


境州是荊州,楊蒼是關羽,楊平是關平,沛公是孫權,青萍公主是尚香,小艾是小喬,都督是周瑜,田將軍是陸遜,影是呂蒙。這是講柔弱勝剛強的故事,贏家表面是影,實際是小艾。結局最終依然知情的兩個人田將軍在前,小艾在後,中間的影影射了一陰一陽謂之道,他的生存之道


黑狐同學笑點低


#張藝謀威尼斯再獲獎# 國師在不斷的超越自我,依舊敬業專業,依舊在享受工作,四年磨一劍,看出來是竭盡全力創造有價值的作品,水墨山水的佈局很美,用光之精準,連日陰雨和黑白又構成一種肅殺之美,每一次琴瑟相和,境隨心轉,都在傳達不同的情意。境州與小艾互生情愫時婉轉和諧,共謀大計時緊張刺激,無一不精彩紛呈。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可能每個身處其中的人最渴望的結果。但權謀本身是棋盤,每個人都是棋子。

古今中外哲學家都在探究人性是善還是惡,倫理道德在中國歷史是有很多灰色地帶的,這倫理道德要從多角度研究,就產生了哲學的問題,多層次問題。表現了人性。價值經常是相對的。"人有善惡,事分黑白,陰陽兩極,真真假假,虛虛實實。

“沒有真身,何來影子”,但事實上“沒有真身,也有影子”。願你理解這句話的真用意,前者是真的影子,後者是人的另一面。

人人都有著兩副面孔,戴著面具偽裝,隱藏著內心的“影”。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藝術與審美最後與哲學相通為一

站在中國文化的立場上說,審美智慧是對天道和人道的領悟,這種領悟本身,是照亮心靈的一束強光,洞悉人的內在精神世界,這種領悟是智慧,而這種智慧本身,必然決定著人的行動和生命實踐方向。審美智慧使文明自身重新確立人的終極目的,沒有高度的審美智慧,對那種哲學的獨創性理解。是無法創造出奇特的審美境界的。#影評# #張藝謀作品影# #電影#



喝咖啡的塞姬


作為一個半吊子的三國迷,《影》的故事,並不新鮮。

周瑜與孫權不睦,政見不同,甚至周瑜之死幕後都有孫權的影影綽綽,這個“陰謀論”在三國迷中流傳甚廣,孤陋寡聞不敢說是古已有之,但是天涯,貼吧,知乎的帖子屢見不鮮。不信的話,你只要在搜索框中打下“周瑜 孫權”兩人的名字,看看結果便知。

這個“陰謀論”自有其存在的土壤,“美周郎”位高權重,赤壁之戰後威望達到頂點,而其志向也不只是江東之地,所圖甚大;而他的主公仲謀兄從他之後的所作所為來看實在算不得多寬厚的人物,幾次帶兵出征的戰績也是難看的很,兩相比較,加上週公瑾在其頂點之時驟然隕落,不得不引起好事者的遐想。

互聯網時代的魔力就在於此,人人都是孤島,小圈子更是孤島。關於孫權和周瑜的關係即便是在小圈子吵翻了天,“陰謀論”都成為了“日經貼”,圈子外面還是靜悄悄。普通人還在津津樂道於“三氣周瑜”的故事,稍有了解的不過是多知道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

這種“小圈子的傳說,大眾的秘辛”,從來都是電影的好材料,從某種意義上,前一陣子的《我不是藥神》,也算是此類。

經由電影的漏斗漏下的點滴奇聞,卻經常可以掀起不小的波瀾。如果《影》的票房夠好,影響力夠大,估計很多人心目中嘟嘟和渣權的形象都可以推倒重建了,至少他們間的關係,從不被人關注,到可以晉升為茶餘飯後的一點談資。看過《影》的同學自此之後多了個可炫耀的“知識點”,當別人談起三國時,大可以裝著一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樣子長嘆一聲,“唉,你知道麼?其實吧,周瑜和孫權……可不簡單呢……”

不過N年前就為這點“陰謀論”打過了嘴仗的三國迷,在看《影》時估計新鮮感是不太夠。但是看著老謀子的水墨畫,想想其中的人物事件與三國中的對應,倒也是另一番風味。大眾自有大眾探幽獵奇的興致,小圈子也有小圈子不足以為外人道也的樂趣。

三國·荊州與架空歷史

片尾字幕也提了,最原始的劇本是朱蘇進的《三國·荊州》。

基於三國有基於三國的好處,老百姓喜聞樂見,事蹟不怎麼知道,但是名字還是曉得,荊州這個事兒在三國裡也算是個主線,幾乎糾纏綿了整個時代。

架空更有架空的好處,前後幾十年的爭奪,多少雄才英傑並了在一處。子虞和境州的身上聚集了東吳“三大都督”周瑜,呂蒙,陸遜的影子,沛王和田戰演了一出“苦肉計”,關羽的一句“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在《影》中被顛倒成了楊平和青萍的聯姻,青萍的設定和性格又配上了《演義》中的孫尚香,單刀赴會,白衣渡江,這些三國裡的典故也都在電影中得到了化用。

就連田戰和子虞在密室中的那一小段對話,似乎也能與周泰身負數十創救孫權扯上關係。

甚至是最為關鍵的“影”,普遍的觀點是致敬《影子武士》的設定。黑澤天皇這部電影的影響力太過於巨大,以至於成為了“替身”的代名詞和條件反射,提起來便想起“影武者”,便想起日本的戰國時代。

其實若是較真起來,我們自己的替身故事也不在少數。光在三國裡,就有張飛用替身智擒嚴顏,曹操用替身見匈奴使者的傳說,年份再推得前些,博浪沙被張良擊中的秦皇“副車”,替劉邦投降混淆視聽的紀信,都是歷史上實打實的“替身”。

不得不感嘆再次三國這個富礦的豐饒,縱使各種故事傳說已經被翻來覆去用各種形式地講述和演繹,這個題材還是可以找到新的角度改編和闡述,同時似乎隨著它的衍生品越來越多,主題也變得越來越百搭,幾乎可以承載任何超綱的想象力,更不要說只是加一點“替身”的佐料。

當然,是架空,架空,知道。

竟無一個是男兒

在這個出了一部熱播劇都能冒出一茬令妃粉和皇后粉然後因為“誰更得寵”都能撕起來的時代,在三國中細分為蜀粉,魏粉,吳粉簡直是再正常不過,當然蜀粉才不會叫自己蜀粉而稱為“季漢粉”,哼,我們才是正統。

得益於《三國演義》的巨大影響,蜀漢烈性,忠勇的形象深入人心,與之相比,吳國除了會打水戰似乎在大眾心目中沒有多少存在感,不過在季漢粉的眼中,“渣權”,“孫十萬”早就成為了孫權洗不掉的黑標籤,而荊州之痛更是讓吳國的君臣上下都有一種陰險詭譎,笑裡藏刀的陰謀家既視感。

《影》雖然以沛國為主線,炎國的楊蒼父子作為敵方的boss存在。但是在刻畫上,無論是刀法還是性格,楊蒼都是至陽至剛,直來直去,幾無心機,在戰場上,憑藉剛猛的武力取勝。

楊蒼父子都死在了大意與不察上,楊平還有一點“好奇害死貓”的小孩心性,而楊蒼則是沒有料到敵國的兵刃陰柔到都可以拐彎兒。

陽剛的倒下了,回到沛國便是來比誰更陰險,所謂的宮廷權謀,爾虞我詐看起來總讓人有些氣餒,陰雨連綿的沛國充斥著背後捅刀的刺殺,男人也都是水做的,無形無狀,伺機而動。

關曉彤飾演的青萍,成了沛國的一抹亮色。陰冷的沛國中,性格風風火火的她是特別的存在,這個架空人物的身份雖然對應的是演義中語焉不詳的孫權的某個“犬子”,不過妹妹的設定明顯更接近於與劉備聯姻的孫尚香。

所以青萍於沛國頗有些格格不入,雖是女兒身,卻更多的有著“陽”的那一面,更像是個炎國的人物。每當她出現時,我的腦海裡都不由得浮現花蕊夫人的那首詩:

“十四萬人齊解甲,竟無一個是男兒。”

偷襲境州之戰,見到楊平的守軍後田戰和他的敢死隊還在一板一眼地跳著柔媚的傘舞,這邊廂的長公主吼了一句“楊平”之後就掄圓了上去了,莽撞的一點不做作。

真該是炎國的。

炎國與沛國,水火,剛柔,陽陰,正奇,連境州決戰都是,一國用兵士,一國用死士。

雖說有點魔改,不過若真是較真對應三國,《影》的人物設定還是比較符合這些名字在大眾心目中的固有印象,當然吳國的人物可能在很多人心目中只有名字沒啥印象,電影暗合演義邏輯塗抹了一番,正好給他們建好了人設。

對影成三人

談及影與真身的關係是一件麻煩且吃力的事情。僅僅就可以聯想到的詞語來講就有身份,存在,認同,自我認知……這些似乎是一說就懂,但是怎麼也講不明白,哲學心理學,弄出個小論文來都不為過。

弄出個“影子”來首先便是對自己身份的分割。子虞家找來境州的初衷,避禍,由“影子”來承擔子虞這個身份可能遭受的致命一刀。“影子”不必有什麼過人的素質,關鍵是能夠擋住那一刀就好。

但是從“影子”出現的那一刻起,真身的存在其實就已經受到考驗,在同一身份下的“真身”和“影子”暗含著競爭關係,誰在這個身份下得到更多的認同,誰就可以坐實這個身份。當然,“真身”由於有著天然的正統性,地位,能力,心理,經歷,控制的巨大優勢,通常很難被取代;而“影子”往往在特定情況下才出現,瞬間消失,或者被識破,或者回歸原身份,無論從時間還是從內容上,都難以對“真身”構成威脅。

《影》,實際上就是在同一身份下兩個存在的此消彼長,最終你死我活,只能留其一的故事。

當子虞決定把境州推到臺前,不僅讓渡風險,而且讓渡更多的權力與榮耀,這些身份的“明面”給“影子”時,雙方在“身份”上的分成就已經開始發生變化;更危險的是,子虞為了達成所願,甚至還幫助境州提升能力,把“打敗楊蒼,收復境州”,這個自己未達成的夙願寄託在了境州身上,更是一次大膽的賭博。

在這時,境州不僅承載著子虞的希望,還是他生命的延展。

打開境州這個潘多拉魔盒子虞當然不會沒有顧慮,每晚的偷窺就是表現。腦補他當時的心情是件有趣的事,欣慰,恐懼,憤怒,無力,決斷……或許看的那一瞬間,各種念頭都在心裡轉過了一遍。

作為只能是“影子”的境州,其本來的結局早已註定,子虞給出的答案是回到歸處,做回原來的自己,於“影子”而言這是他渴望的結局。然而這是真的麼?若你能嘗過子虞這個身份榮耀的一切,甚至做出了比他更大的功績,那個“真身”還能容忍這樣的“影子”存在麼?他能寬容大量,放逐你于山水之間麼?

所以被抹殺掉,是早已寫好的劇本。

境州的本心是迴歸,此路不通;註定的是敗亡,天堂無門,被另一位裝瘋賣傻的陰謀家沛王綁架式地帶回了宮殿,要在他“子虞”的身份上蓋章。

說起沛王,我疑惑的是他並沒有救境州的動機,直接將子虞的存在抹殺掉,成為逝去的榮耀和圖騰豈不是比扶植起來一個“影子”子虞在功利的角度上更為容易和穩妥?非要解釋,倒是可以理解這種借“影子”的俯首帖耳,以釋放對於“真身”的不滿和怨懟,然而這些在電影裡留白太多,或許沛王的言語中間,更可以點明一些。

《影》還有著一絲“俄狄浦斯情結”的味道,境州的歸處是母親,而小艾的身份是“主母”,子虞一夜蒼老,與境州宛如兩代人,而境州作為子虞生命的延續,也在最後弒殺他之後,繼承了他的所有。

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影》的風格,重在表意。最鮮明的體現除了水墨風之外,倒在襲佔境州的那場戲。

楊蒼父子的場景都像極了戲曲,背面屏風一樣的山水,幾個兵士分站左右,談笑間指點江山。

而那杆大旗就是境州之主的象徵,旗倒了,就是楊家父子的氣數盡了,幾個人的對戰演繹出千里之地的攻伐格局,邏輯上肯定是難通的,導演在收起來之後,還要觀眾多一點理解和調動一點想象力。

在看《影》時,最開始的聯想居然是木下惠介的《楢山節考》,事實上我只是看過這部電影的前幾分鐘而已,但是卻對電影背後彩色的油畫式佈景,以及明顯的舞臺劇風格記憶猶新。

而《影》的水墨畫式佈景,傳統的戲劇風格在形式上與《楢山節考》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各種窗外屏風外帶有偷窺意味的視角,影子與本體的交錯重疊,在表意之外,還帶出了氣氛的神秘與詭譎。

簡單地就以“水墨畫”來概括《影》顯然不夠準確。“水墨畫”很奇妙,一方面寥寥幾筆便是萬里江山,一方面落在紙上幾乎沒有縱深,當然後面一句只是我這個門外漢的片面理解,不過貌似《影》中對此的詮釋也大差不差,楊家練刀,朝堂之外,假夫妻就寢前,人物一字排開,畫面都是平的。

而景別,縱深卻是電影鏡頭下無可比擬的優勢。事實上朝堂之上,斗室之間,兩軍對圓,在統一的灰白色調之下,《影》還是有著電影獨有的氣勢和質感,

碎碎唸的聯想

《影》讓我想到一款國產遊戲《雨血》,如同《雨血》一樣,《影》的世界裡雨似乎就沒有停過,這也許是因為傘是電影中的重要道具,畢竟王千源在雨中柔媚地傘舞就足以引人發笑了,如果是大晴天還是個太陽傘,那畫面簡直太美難以想象。

也許是為了《影》的主題,遮蔽光明,江南陰雨連綿,倒也符合情境,雖然看多了雨心裡也嘟囔過“夠了”,不過仔細回想起來,似乎又覺得沒有哪場雨是多餘的。

也許是我們對於張藝謀的要求已經不是陰雨對應人心鬼蜮這種簡單明瞭的技法,晴天下的鬼影也許更符合期待,只不過這招風險也夠大,一個不慎整部電影的氣氛就毀了。

《影》中的偷窺讓我想到了《白日美人》,未知的東西比已知的更要讓人興奮,或許高級的慾望和高級的情色都來源於自己內心深處的想象,電影要做的只是觸發一個機關。最後小艾望見了什麼?電影恰到好處的終止,然而開關似乎已經打開。

《影》的主題,和1986年的國產電影《錯位》幾乎相同,只不過《錯位》這部被埋沒的早期科幻片,用的是人與機器的設定。事實上我們在今天探討的“克隆”,“人工智能”的焦慮,都可以看作是更廣義上對於“影子”,“替身”的擔憂……

越扯越遠。

最後,王千源和鄧超的子虞對戲的時候總會出戲到《繡春刀》,《影》的戲劇感太過,子虞又癲狂,簡直和《繡春刀》的魏忠賢一模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