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考核機制,避免治汙廠「空轉」|新京報快評

完善考核机制,避免治污厂“空转”|新京报快评

考核機制是官員行為的“指揮棒”,只有更科學的考核,才能指揮好基層官員樹立正確的環保政績觀,避免環保浪費。

完善考核机制,避免治污厂“空转”|新京报快评

今年4月《咸寧日報》對赤壁市三座“空轉”汙水處理廠的報道截圖。

社論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湖北赤壁市(咸寧市代管縣級市)三座新建的汙水處理廠進水口的水質竟然好於排放標準。赤壁市住建局負責人對此表示,這三家汙水處理廠沒有進行管網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導致汙水處理廠沒有汙水可以處理。但由於當地政府與汙水處理廠簽有協議,致使政府必須為汙水處理廠“空轉”買單,一年內政府支付三家汙水處理廠的汙水處理費用高達437萬餘元。

如果把汙水處理廠比作汙水處理“心臟”,那麼,負責收集和輸送汙水的管網就是“血管”,兩者緊密不可分。只有建設完善的汙水管網,汙水處理廠才能充分發揮其效能,城市汙水的處理率才能真正提高。

但從赤壁暴露的問題看,當地對於汙水處理廠的規劃失於混亂。沒有管網就盲目建設汙水處理廠,既勞民傷財,還不得不花巨資維持汙水處理廠的空轉。這的確需要當地政府反思,汙水處理廠的規劃建設應該進行更為詳備的調查、論證才對,而不能如此草率。結合汙水處理已然下沉到小城鎮的大背景來看,此事也需要更多地方引以為鑑。

事實上,赤壁汙水處理廠的空轉,也並非孤例。近年來,在不少地方,汙水管網建設速度,遠遠跟不上汙水處理廠的建設速度,導致許多汙水處理廠處於低負荷運轉,乃至空轉狀態。一邊是黑臭水體頑症難治,一邊是汙水處理廠長期“吃不飽”,這堪稱環保治理的一大怪相。

比如,今年6月,中央環保督察組披露,汕頭母親河練江作為廣東汙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大量汙水未經處理即排入練江,而當地一家汙水處理廠的配套管網竟然只有1.14公里。在海南文昌,汙水處理廠清水進清水出,當地6000畝的城區,因為缺少9公里的主管網,導致城區的生活汙水無法送進汙水處理廠處理,仍然直排入海。

表面上看,導致這一現象的是因為一些地方政府負責人的拍腦袋決策。但實際上,還是一種不正確的政績觀在作祟:汙水處理廠是建在地面上,是看得見的政績,建好了可以大書特書,汙水管網卻隱藏在地下,建得再好也看不見,更無法在政績的檯面上展示。再加上汙水處理廠建設成本較小,建設速度快,而汙水管網則不同,不僅投入巨大,週期也長。如此一來,就導致地方政府更願意將資源向汙水處理廠傾斜。

重視汙水處理廠,輕視汙水管網,這一環保大躍進帶來的浪費是不容忽視的。僅僅赤壁一地,為維持三家汙水處理廠“空轉”浪費的財政資金一年就達四百多萬元。因此,要改變汙水處理廠空轉這一現象,還應當建立更嚴格的評估和論證機制,防止行政意志凌駕於專業之上。

與此同時,也要改革對官員環保政績的考核機制。例如,不再把單純的汙水處理廠建設作為環保考核的指標,而是以汙水管網覆蓋率、汙水收集率、處理率等更科學的指標,對地方的汙水處理工作進行考核。

考核機制是官員行為的“指揮棒”,只有更科學的考核,才能指揮好基層官員樹立正確的環保政績觀,避免打著環保旗號的浪費行為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